摘 要:本研究使用EMBU父母教養方式問卷以及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對若干名天津市某小學的高年級兒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小學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自我意識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的自我意識有顯著相關的作用,父親的拒絕和否認因子對兒童自我意識程度有顯著的預測作用。
關鍵詞:兒童 自我意識 父母教養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8(c)-0226-02
自我意識即個體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功能狀態的一種主觀評價。個體自我實現與自我意識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孩子成長的兒童早期階段和整個青少年階段,自我意識與周圍環境均有著一定的聯系,父母的教養作為周圍環境的重要主題,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決定性影響。
在以往的調查研究中主要從兒童自我意識的單一性與父母教養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有關專家對1326名9~12歲的兒童進行研究,結果證明,學校環境和家庭環境對于學齡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以及發展均有重要影響。改善家庭和學校的生存環境,可以有效降低兒童由于自我意識不良而出現的學習、行為、人格障礙等不良思想傾向。在家庭生存環境中,父母的性格、職業、文化程度、教養方式對學齡兒童均有較大的影響。有學者認為,父母的情感以及理解對兒童的自我概念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父母是否嚴厲、父母的拒絕和否認、父母對兒童的過度保護與兒童自我概念有著負相關的關系。通過對部分初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意識關系的調查結果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自我意識的形成以及發展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其研究主要對象是學齡前兒童和初中生,對高年級兒童的研究較少,下面筆者就進一步對小學高年級兒童自我意識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進行深入的探討和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調查小學高年級兒童自我意識與父母教養方式間的關系,為家庭教育提供科學的教學基礎,引導家長正確的進行教學活動,為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保證兒童的認知、意志和情感等都可以得到良好的發展,全面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隨機選擇天津市某小學四到六年級的小學生作為被試,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有效問卷98份。他們來自不同省市、不同的家庭環境,其中男生47人,女生51人;四年級41人,五年級36人,六年級21人;城市73人,農村25人。
1.2 工具
1.2.1 兒童自我意識問卷(PHSS)
采用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PHSS)。該量表共80個項目,分為六個分量表: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及總分,可以個別施測,也可以團體進行,量表為正性記分,凡分量表得分高者表明該分量表評價好,即無此類問題。該量表已經制定了區域常模,其信度、效度檢驗達到了心理測量學的要求。
1.2.2 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EMBU)
本研究采用岳冬梅對Perris的EMBU量表的修訂版。父親教養方式共58個項目,主要包含6個維度:情感溫暖與理解(EFl)、懲罰及嚴厲(EF2)、過度干涉(EF3)、偏愛被試(EF4)、拒絕與否認(EF5)、過度保護(EF6);母親教養方式共57個項目,主要包含5個維度:情感溫暖與理解(EM1)、過度干涉和保護(EM2)、拒絕與否認(EM3)、懲罰及嚴厲(EM4)、偏愛被試(EM5)。該量表題目計分方式為:回答“從不”記1分,“偶爾”記2分,“經?!庇?分,“總是”記4分。將父親和母親教養方式的不同側面題目的得分相加,得到不同方式的總分。某側面分數越高,表明父母教養其子女此方面的程度越深。該量表被證明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施測程序
使用團體測試的流程,在測試開始前,主試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向被測試者詳細說明測試的目的,并發放問卷。確定每位測試者都拿到問卷后,告知其測試的注意事項以及問題,解決被測者的疑問,在測試期間,如果被測者有任何疑問,均可以隨時舉手發問。整個測試時間為40~50分鐘,測試完成之后,當場收回問卷。
2 結果
2.1 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意識各因子分及總分的相關分析
對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意識各因子分及其總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顯示,兒童的自我意識行為因子與父親的懲罰及嚴厲、過分干涉、父親的拒絕與否認、母親的懲罰及嚴厲呈顯著負相關;在智力因子上以及學校因子上與父母親情感溫暖和理解呈顯著正相關;在軀體外貌與屬性因子上與父母親情感溫暖與理解呈顯著正相關;在焦慮因子上與父親懲罰及嚴厲、拒絕與否認、母親拒絕否認呈顯著負相關;在合群因子上與父母親情感溫暖與理解上呈顯著正相關,與父親懲罰及嚴厲、拒絕與否認呈顯著負相關;在幸福與滿足因子上與父親懲罰及嚴厲、拒絕與否認,母親拒絕與否認上呈顯著負相關。
2.2 父母教養方式對兒童自我意識程度的回歸分析
以父母教養方式各因子為自變量,以兒童自我意識程度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線性回歸分析發現,父親的拒絕與否認對兒童自我意識水平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拒絕與否認程度越高,兒童自我意識水平越低。
3 分析與討論
3.1 父母教養方式與小學高年級兒童自我意識的相關分析
自我意識起源于嬰兒時期,到青春期基本發育成熟,自我意識對于兒童的心理活動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如果在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受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干擾,那么兒童的自我意識就會出現一些不良傾向,這種不良傾向將直接導致兒童出現各種行為和情緒問題,嚴重的影響著兒童的發展。相關分析發現,父母情感溫暖與理解因子和兒童意識總分、各因子分均呈明顯的正相關;而父母懲罰嚴厲和拒絕否認因子則與其呈不同程度的負相關。這表明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中的正性情感有助于兒童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而負性情感如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則可使兒童缺乏對溫暖情感的體驗,逐漸產生自卑感、無助感、被遺棄感、不安全感,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受到壓抑或阻滯,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對個人的定位因之出現偏差,進而導致一些不良人格傾向的形成,成為各種臨床心理疾病的人格基礎。
本研究還發現,父親的教養方式對于兒童自我意識的影響力要大于母親的教養方式,其大部分的養育因子與自我意識的總水平、部分因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相關性。這一方面可能由于我國目前的社會家庭模式氛圍已逐漸由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生活方式向男女共同承擔養家責任的家庭生活方式有關。母親不再承擔大部分的子女養育義務,父親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次,在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下,父親往往是子女心目中的崇拜對象,父親的肯定對子女有著正面和鼓勵的含義;另一方面也與女性獨特的情感表達有關,母親大多體貼耐心、情感細膩,與子女的生活接觸多,情感溝通也相對較多,子女對母親情感的體驗也更加豐富,因此不會對子女自我意識的成長造成過多的影響,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親應該多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母親則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3.2 父母教養方式對小學高年級兒童自我意識的影響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證實了父親的拒絕及否認因子對兒童自我意識水平的高低有一定程度的預測作用,父親對子女拒絕與否度越高,子女自我意識水平就相對較低,小學高年級兒童自我意識水平還帶有較大的絕對性和具體性分析和評價自己活動往往還順從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而且在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有了較強的自尊體驗,更加注意別人的評價了,父親作為家庭教養的重要的角色,其對子女的否定和肯定對子女的自我概念、自我體驗、自我評價三個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 結語
總之,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兒童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育發展有極為密切的作用。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要對孩子多給予正性情感,減少負性情感的暴露,保證兒童的自我意識可以得到健康發展,幫助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順利完成個體的社會化過程。
參考文獻
[1]石淑華,張靜,胡美榮,等.學齡兒童自我意識的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2002(12):71-73.
[2]王玲鳳,嵇宇虹.小學兒童的自我概念及其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2):142-144.
[3]張秀閣.初中生自我意識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04(2):82-83.
[4]岳冬梅.父母教養方式:EMBU的初步修訂及其在神經癥患者的應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7):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