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了7年之久的金元惠理基金公司(下稱“金元惠理”),規模僅為10.9億元, 在《投資者報》統計的7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63。
這樣的規模,不僅在同年成立的5家基金公司中墊底,甚至不及成立兩年的財通和平安大華。
金元惠理“長不大”的原因是什么?《投資者報》記者向金元惠理尋求答案,但其市場部工作人員稱負責人正在休假,無法回復。
外資股東5年虧3300萬
資料顯示,2006年11月28日,金元惠理(原名“金元比聯”)在上海成立,注冊資本金1.5億元。
其中比利時聯合資產管理公司(下稱“比聯”)出資7350萬元持股49%。這家全球范圍內最大的保本基金管理人之一曾經信心滿滿地要將“保本專家”的定位移植到中國公募基金界,然而可能是水土不服,又或者是市場不濟,金元比聯的日子一直不好過。
當時,易強為金元比聯總經理。資料顯示,易強曾任荷蘭保險北京代表處副代表、招商基金業務發展部副總監、比利時聯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地區業務發展總監、比利時聯合資產管理公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等職。
在其任職金元比聯總經理期間,金元比聯的規模為:47.9億元(2007年末)、39.4億元(2008年末)、32.9億元(2009年末)和12.5億元(2010年末)。
可以看到,在各大基金公司爆發式增長的2007年,金元比聯沒有抓住機會,公司資產規模僅為47.9億元。在市場反彈的2009年,金元比聯規模依舊在下降。
易強離職之后,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高調指出“新公司已無路可走”。
對于靠收取資金管理費為生的基金公司來說,規模日益縮水無疑讓公司難以為繼。
最終比聯這個外方股東在5年后以虧損3300萬元的代價離場。隨后對于誰將接手消息頻出,一波幾折。
2012年3月,比聯以4050萬元的價格,將金元比聯基金49%的股權轉讓給了惠理基金香港有限公司。金元比聯更名為金元惠理。
100億目標已無望
2011年2月26日,易強因個人原因離職。同年5月,來自民生加銀的張嘉賓出任總經理,開始執掌帥印。他來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人。
經過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招兵買馬,金元惠理的核心人員出現了較大調整:前國富研究總監潘江成為新任投資總監,前萬家研究副總監張偉杰就任研究總監,前長盛總經理助理、市場總監關威履新總助,主要負責市場部門。
張嘉賓當時對媒體表示,公司新的投研隊伍是在2011年下半年逐漸重組起來的,公司是二次創業,需要有經驗、肯吃苦、能帶隊的核心人物。
張嘉賓在保本產品基礎上著力打造權益類主動型產品的管理能力。同時,金元惠理吸納惠理集團在ETF產品開發、運營、管理上的經驗,將其嫁接到國內市場。
但資料顯示,金元惠理并未發行ETF產品。旗下基金的業績在同類中也不夠出色。股票型基金中,金元惠理價值增長今年以來收益率為10.69%,在336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235;金元惠理核心動力收益率為6.55%,排名第278。混合型基金金元惠理寶石動力收益率為9%,在146只同類基金中排名第110。
金元惠理的權益類產品并未出現大的發展。2013年2月5日成立的金元惠理惠利保本基金,目前規模為2.92億元。金元惠理旗下共有9只基金,僅有兩只基金規模超過1億元,一只是這只新發的保本基金;另一只是金元惠理寶石動力,該基金成立于2007年8月15日,是金元惠理的第一只基金,目前規模為3.64億元。
2011年7月,張嘉賓在接受《投資者報》采訪時,提到3年突破100億元規模的目標。不過當時,金元比聯還沒有經歷股權變更。
“股東對我們提出三年實現100億規模的目標。我們目前只有10億,100億的目標很高,要漲10倍,但是蹦起來,可能夠得著。”張嘉賓當時有信心地表示。
2011年底金元比聯的資產規模為9.7億元;股權變更之后,2012年底資產規模為9億元。
截至2003年6月末,三年之期已經過去2/3,金元惠理的規模仍然只有10.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