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股市見證人”——人們通常這樣來形容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科斯托拉尼,猶太人,1906年出生在匈牙利。1917年,十多歲的科斯托拉尼就已經開始與金錢和交易所打交道,但他卻不是一個實利主義者。通過思考證明自己是正確的,這帶給他快樂。他自信地稱自己為投機者,對他來說,投機是一種智力挑戰。他與金錢保持著一段安全的距離,在他看來,這是成為一個成功投機者的首要前提。
科斯托拉尼既不吝嗇,也不揮霍炫耀錢財,金錢對他來說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他被納粹迫害逃出巴黎時是金錢給了他幫助;是金錢給了他最好的醫療保證,特別是在生命的最后幾個月,他更看重這一點;是金錢使他能過上舒適的生活。如果一場戲劇或音樂會特別令他著迷,他就會坐飛機去米蘭斯卡拉劇院過通宵。但是能省錢的地方他還是盡可能地省。因此,他經常會把一些講座舉辦者送給他的一等戲票換成二等經濟票,這樣他就可以省下錢為自己的私事買飛機票了。他總是說,反正他太瘦了,太寬的位子也坐不滿。
科斯托拉尼是研究投資大眾心理學的權威人物,但他一點也不像這一學術領域的先驅人物勒龐那樣把散戶視為愚蠢的“烏合之眾”,而是把散戶當作自己的學生和好朋友。“不一定要富有,但一定要獨立”——這就是他告誡散戶的話。他向散戶揭秘“心理學造就90%的行情”,把資金流通量與股票之間的關系、樂觀或悲觀的心理因素這二點,簡明扼要地列出一個方程式:T(趨勢)=G(資金)+P(心理)。他非常鄙視和厭惡完全不具想像力的股票分析系統和軟件,認為股市的漲跌是公眾貪婪與恐懼心理狀態的反映,人性心理共識才是股市行情變化的最重要的推動力。他說:“只有損失才是真實的,獲利不過是一種錯覺。號子里的交易員充其量只是一個懂得用電腦完成交易、不須花腦筋的辦事員,但是身為投資人就必須是一個用腦思考的人。”他認為股市是一片充滿兇險的熱帶叢林,必須靠自己獨立的思考才能獲勝。他精辟地告訴散戶牛熊轉折的特征:“當最后一個悲觀者也變成了樂觀者時,市場也就走到了‘牛市 ’的盡頭;當最后一個樂觀者也變成了悲觀者時,市場也就走到了‘熊市’的盡頭。”為勸導散戶不可用簡單的技術指標和數學邏輯來判斷股票的走勢,他直言不諱地點穿:“想要用技術方法預測股市行情或未來走勢的人,不是江湖騙子,就是蠢蛋,要不然就是兼此兩種身份的人。”
科斯托拉尼特別強調“想象力”在股票交易中的重要性。他發現,正是大眾不愿獨立思考、缺乏想像力和習慣于跟風的心理使然。只有那些從大眾普遍心理掙脫出來的人,才是贏家,同時他也認為,僅僅是取得股票信息是不夠的,想像力才是投機操作的原始動力和成功的先決條件。
他曾指出:“對于股市大盤走勢,想像力和資金要比基本面的分析更能發揮決定性的影響。”“在股票市場上成功,不是靠計算,而是思想,用腦子思想”,“在別人不喜歡的地方尋找以后他們會喜歡的東西”,“投機者利用別人的愚蠢所獲得的利益往往比靠自己的智慧得來得多,人們可以從別人的愚蠢之處汲取教訓”。
科斯托拉尼毫不諱言自己就是股市里的一個“投機者”——他的一生始終以這個“頭銜”或以能夠識破股市心理的“浪漫投機家”自居,他不同于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他對市場上的外匯、股票、商品可能存在的投機機會都不會放過。
他在早年一篇題為《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的專欄文章直言:“做財政部長,我不行。做銀行家,我不想。我就是投機家和股票族。”他寫《大投機家的證券心理學》時已值85歲高齡,依然坦誠地說:“我是投機者,始終如一!”在他看來,沒有非理性的投機就不存在股市。他如實地道破天機:“股價的波動從來未曾符合過股票的真正價值,股價永遠過高或過低。如果股價可以隨時反映真正的價值,也就不會有上下波動的行情了。”同時他也自知投機者不是一本百科全書,“但他必須在關鍵時刻覺察出關聯性并作出適當的處理”。
為了幫助散戶把握好在不同行情循環周期的投機操作,他一目了然地將行情的循環周期劃分為股價盤整、順勢波動、急速擴張三個時期階段,并給出相應的投機策略和方法。他坦言,股市投機家最為重視的是“傻瓜的價值”,也就是智慧的投機家總是利用別人的愚蠢來獲利。他把所謂高智商的人也歸入無知群眾之列,戲稱為“博學笨蛋”,并假設“挑選100名高智商的人共處一室,結果顯示沖動情緒會戰勝理智思考”。他認為,對于大眾心理反應強弱的關鍵時機,經驗老到的投機家有時是可以預測到的。比如一旦察覺出大眾心理過于狂熱,投機家就會退場。在股票投機的天地里博弈,他堅信其中的訣竅如同玩牌:“做一個投機商就仿佛在玩撲克牌,你必須在拿到壞牌時盡量少輸,拿到好牌時盡量多贏。”
做一個投機者,可沒有那么簡單。照科斯托拉尼所說:投機者就是高智商、有頭腦的交易所投機手。他能正確預測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動向,并能設法從中贏利。但交易所里的人群中沒有幾個好榜樣,絕大多數交易所參與者都是不經思考,慌亂在交易所跑來跑去。
對著蜂擁加入炒股大軍的小股民們,在科斯托拉尼看來,這些人是交易所的小投機手,他們配不上投機者這一稱號。當股市震動或下跌時,投機手遲早會破產。科斯托拉尼曾說:“在我80年的交易所生涯中,我還沒認識一位能長期取得成功的交易所投機手。我的大部分經驗是在損失慘重的交易經過中獲得的。因此我也可以說,一位交易所投機者一生中沒有至少兩次破產,他就不配得到這一稱號。”
如果誰想從科斯托拉尼這位交易所老手那里得到重要建議,那將會失望。他在每次報告開始都說:“你們別想什么別的建議。”因為,建議是沒有的。如果有,那么也不過是告訴大家,它們只是銀行或其他利益集團企圖向公眾兜售某種股票罷了。不過,科斯托拉尼還是愿意與人們去分享他的經驗,他35年來寫的新聞體著作卻有著太多的建議。其中最有名的一例是,到藥店買些安眠藥吃下,然后買一攬子國際標準證券,再大睡幾年。誰要是聽從了這個建議,一定會獲得那個早被他預言過的驚喜。
不過用科斯托拉尼的好朋友史蒂芬?黑斯的話來說,科斯托拉尼把他最明智的建議給了年輕的父母:“你們應投資于孩子們的教育!”這句話要是從別人嘴里說出,也許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通過科斯托拉尼自己的經驗,這句話聽起來就特別有分量。在他18歲那年,父母把他送到巴黎,向一個熟識的交易所經紀人學習。科斯托拉尼的父母在戰爭中失去了一切,多虧這次教育,才使他們的兒子有能力資助他們在瑞士安度晚年。
在股海縱橫的80年里,科斯托拉尼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經歷過兩次破產,見證了20世紀的股市沉浮,最終賺得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而35歲就已經退休的他,憑借著過人的精力,又成為財經雜志的專欄作家,為德國經濟評論雜志《資本》供稿長達25年。20世紀70年代開始,科斯托拉尼多了一個新頭銜“股市教授”,開始在德國和世界各大都市的咖啡館中,教授股市知識,不斷教導青年朋友:在股票市場上成功,不是靠計算,而是思想,用腦子思想。上至王孫貴族,下至販夫走卒,都是科斯托拉尼咖啡館講座中的學生,或許這些,才是科斯托拉尼最想做的事情。
1999年9月14日,科斯托拉尼虛弱的身體再也抵抗不住腿部骨折給他帶來的后遺癥,在巴黎逝世,享年93歲。《大投機家》是他最后的遺產,同時這是其一生投機智慧的結晶。
科斯托拉尼一生共寫了13本書,在全世界銷售300萬冊。《資本》雜志上有他的專欄,他在上面發表過414篇文章。第一篇發表在1965年3月的那一期,題目是《一個投機者的自白》。最后一篇發表在1999年10月的那一期。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夠為2000年1月的那一期繼續寫些東西。他曾用他那富于幽默的方式說道:“《資本》給了我保障,但誰來保障《資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