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擁有政府一紙“緩拆令”,但由于在法律上存在保護“死角”,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遲作為”,廣州民國時期建筑金陵臺和妙高臺兩幢建筑最終還是難逃厄運。
先是兩處民國建筑物在一夜間被開發商悄然夷為平地,接著是5座商代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先秦墓葬被施工方鉤機挖毀,而這兩處遺產先前均處在被保護的狀態。是什么人給了開發商這么大的權利?當我們天天呼吁的文化遺產保護被現實擊的粉碎時,我們能做的還有什么?每次文物受損被媒體報道引起公憤后,相關方才緩緩拿出各種禁令,試問,如果都是這類雨后送傘的方式,那文物保護還有沒有現實意義?在文物古跡的保護與開發這場博弈中,為什么輸的永遠是保護?
“緩拆令”保不住金陵臺
盡管擁有政府一紙“緩拆令”,但由于在法律上存在保護“死角”,以及相關政府部門的“遲作為”,廣州民國時期建筑金陵臺和妙高臺兩幢建筑最終還是難逃厄運。
金陵臺、妙高臺位于廣州越秀區觀綠路與詩書路的會合處。據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鄭力鵬介紹:“這兩個建筑在2012年5月的時候,就已經拆了一半了。”那次清拆遭到了越秀區文廣新局的制止。以鄭力鵬為組長的專家組在現場勘查后認定,這兩座建筑物“為民國時期興建的建筑物,具有較好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建議作為歷史建筑予以保留,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護”。
這個“必要的措施”最后落實為一份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發給開發商的“緩拆令”。這份2012年5月25日發出的《關于暫緩拆除越秀區詩書路兩幢房屋的通知》顯示:“上述房屋位于歷史城區內海珠中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保護范圍,你司應暫緩對上述房屋的拆除。”
拆除行為叫停后,市規劃局組織專家開展了相關的歷史文化價值評估等。“我們一直在跟開發商談優化方案,希望盡量能把有價值的民國建筑保留下來,跟他們談了兩三次,目前正在整理方案。結果,就這樣被拆了,這是置社會,置輿論,置我們的苦口婆心于不顧。”市規劃局歷史名城處相關負責人說。
這份限期不明的“緩拆令”最終也沒能保護住兩幢建筑,一年之后,金陵臺和妙高臺灰飛煙滅。
金陵臺與妙高臺,一夜之間被開發商夷為平地。不久后的幾天,又是一個晚上,蘿崗區5座先秦古墓在14日夜間被地鐵六號線施工方以鉤機挖毀。
來峰崗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位于廣州市蘿崗區開創大道荔紅一路與伴河路交匯處,處于廣州地鐵六號線蘿崗車輛段項目工地內。據考古人員介紹,該項目實施前,廣州市文物考古所就派出人員對該地進行了考古勘探,確認地下有文物。隨即考古人員在現場設立了工作點,對考古工作現場進行了圍蔽和標示,展開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截至6月14日,已發現并確認古墓葬18座,其中3個探方發現有文物。但考古工作尚未結束,就發現考古現場已被毀壞,5座古墓無一幸免。
規定難定性定度
根據《文物保護法》及《刑法》的相關規定:故意或過失損毀國家保護的珍貴文物的行為,如構成犯罪,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盜掘古墓葬等罪,還可能處以三年至十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和罰金。“然而,如何對責任方進行定性,嚴重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判刑,這到目前還很難有定論。”廣東省文物局副局長曹勁表示。
這就使得目前正在修訂的《文物保護法》成為業界最大的期待。《文物保護法》自從2002年修訂至今,已時隔十年。不少專家都表示,現行的《文物保護法》無法應對各種復雜條件,與實際情況存在脫節,難以執行,其作用往往還只停留在“指導意義”的層面。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湯國華表示,“《文物保護法》過去主要針對文物販賣比較多,而針對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還需要不斷探索。”
為確保金陵臺、先秦古墓之類的悲劇不再重演,湯國華一直呼吁建立“緊急叫停機制”,給予“暫定古跡”文物待遇,在宣布有效期內不得予以拆除。如此,可保證建筑能經過專家充分的調查評估,從而最大限度保護歷史文化遺存。
破壞文物至多罰50萬, 拖延工期的成本多大?
省博物館研究員鄧炳權分析,在每一起文物事故的背后,都有發展商或施工單位的一筆“精明賬”:“他們或是急于施工,或是擔心文物保護會影響工程無法繼續下去。他們就算因為破壞文物而受到處理,為此付出的代價還是要遠低于拖延工期的成本。”
而據知情人士透露,假如金陵臺被順利評為歷史建筑,就意味著開發商必須進行妥協,甚至可能面臨被政府回收地皮的風險。為避免發生類似損失,開發商選擇在歷史建筑名錄出臺前“先下手為強”,直接將其強拆。開發商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也不過是繳納拆遷許可證過期的罰款而已。 按照今年5月通過的《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文物建筑的破壞最高罰款也不過是50萬。“即便是按照這個金額罰款,對任何一個施工單位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廣東省文物局副局長曹勁坦承,文物破壞的罰款標準可能還不如違章建設。她認為,文物破壞能按照工程總量的百分比進行處罰會更為合理。
在開發商的眼中,歷史建筑、老房子是沒有價值的,它們緊緊盯住的是老房子下面的地皮。舊城改造應將歷史文化名城的意識置于首位,成為受訪專家的一致意見。專家湯國華表示,這首先應該反映在對開發商的資質要求上。“廣州只能讓那些文保意識較強、同時也愿意承擔改善居民生活之責任的開發商進入。”而至于資金的籌措方面,有人建議啟動廣州文保修復基金,將社會各方,包括政府、開發商、民間人士的資本都吸納進來,以備不時之需。一旦出現文保與開發之間的沖突時,就可以通過積極運作進行修繕與補償。基金的設置也能推進社會大眾的名城意識的提高與對文保事業的參與度。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然而,金陵臺、妙高臺這樣的“城市歷史名片”被一夜拆光后,站在廢墟上的人們開始懷想城市昔日的風景線。如何防止類似的悲劇重演?怎樣才能保住這些沒來得及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筑?如何在廣州急速發展的腳步中,為這座千年古邑留住最富有個性的細節? 或許,是時候好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