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會給藝術品市場帶來什么
2012年起,“大數據”成為全球熱門的互聯網熱詞,它被用來描述和定義信息爆炸時代產生的海量數據。大數據到底有多大?一組來自互聯網的數據顯示:一天之中,互聯網產生的全部內容可以刻滿1.68億張DVD;發出的郵件有2,940億封之多;發出的社區帖子達200萬個……
奧巴馬競選時,召集一幫電腦怪才,讓他們梳理數據庫,找出那些可能投票給他的人群然后用量身定做的手機短信盯住這些人。婚戀網站則運用運算法則,分析無數種性格特征,確定誰與你最相配。2012年12月,英國人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所著的《大數據時代》在中國翻譯出版,他在書中說,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
有媒體聲稱,2013年是大數據元年。并且真的有公司在大數據中擁有了上帝俯視的感覺,美國洛杉磯就有企業宣稱,他們將全球夜景的歷史數據建立模型,在過濾掉波動之后,做出了投資房地產和消費的研究報告。
那么大數據時代會給藝術品行業帶來什么?
藝術品行業的大數據主要包括3個方面:用戶大數據、內容大數據和渠道大數據。今年3月,德勤公司和ArtTactic聯合發布了《2013藝術品網上交易報告》,該報告顯示“藝術品正在朝線上發展”。在過去的幾年里,有超過300家在線藝術品風投公司成立,至少71%的藝術收藏家在線購買過藝術品,這一數字還會上升。
正是在互聯網時代,這3種數據能夠融合在一起,從而為藝術市場提供支撐和服務。當我們觀察國際上大數據對于對金融市場的一般要求,同樣我們可以移植到藝術市場之上。
一個是量化非結構的數據(unstructured data)。比如國外的對沖基金和曾經嘗試量化財經新聞,用情感度的變化幫助決策。 是不是我們也可以量化藝術品新聞,看看基于感性和情感的分析策略是不是能在藝術品投資中帶來相對明顯的效益。
另一個是如何讓數字再利用,網絡藝術品交易具有隨機性,但是每次留下的交易數字和購買習慣是不是可以幫助用戶或者幫助藝術品互聯網行業做出更好的服務和判斷?
還有要重視數據的重組。 把多個數據集的總和重組在一起往往能提高單個數據的價值。 當我們對藝術品交易的數據還簡單停留在估價、成交價、上拍件數的時候,能不能可以有更多因素為藝術市場提供便利?
毫無疑問,接下來這個數據和資訊爆炸的時代,大數據時代會帶來思維的根本性變革,而這也會對藝術市場產生巨大的改變。
數據為王 需要升級的投資思維
“數據是新的石油?!眮嗰R遜前任首席科學家Andreas Weigend說。當Instagram以10億美元準備出售之時,世界最大影像產品及服務商柯達正申請破產。
在藝術品市場,雅昌集團和它龐大的數據庫資源自然是無法繞過的。
作為一個成立于1993年,與中國藝術品行業共同成長的文化企業,雅昌集團從傳統印刷企業走向了以視覺文化為主的新型企業。大數據時代,又有新的方向。
多年以前,雅昌集團的核心業務是藝術品拍賣圖錄和專業藝術書籍的印刷。每完成一個項目,數據圖片,文字資源他們都會做一個固態的儲存備份,塵封在柜子里的CD、磁帶想要查找都很麻煩。趕在上世紀90年代末,雅昌藝術網將藝術品的圖片和文字資料、藝術機構的信息、藝術資訊、藝術類圖書等資料全部放到網上,與各種文博機構共享。如今有學術研究機構以雅昌的基礎數據為藍本構建了自己的分析體系,更是有很多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業務經理習慣性的瀏覽雅昌的數據,與客戶討論拍品的相關情況。
藝術品的交易鏈條中,經歷創作、傳播、宣傳、交易、收藏以及再流通這樣的過程。在這個鏈條之下其實還隱藏著一條數據價值鏈,即數據的采集、存儲、管理和應用。在數據量不斷增加以及業務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數據價值鏈對雅昌集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幾年來藝術品行業涌現出很多優秀的網站,但是他們面對雅昌這樣做得最早、數據最完善的“巨人”永遠有些氣力不足。目前雅昌“中國藝術品數據庫”包含的數據達3,000多萬條,預計到2015年,數據總量將達到8,000多萬條。就像騰訊企鵝龐大用戶量讓互聯網行業恐懼一樣。雅昌龐大的數據是它藝術生產全產業鏈的命脈所在。
收集數據并建立一定的模型,并建立某種聯系,這就不能不提2004年起推出的“雅昌指數”。它意圖像股票指數一樣顯示每一拍賣季、每一位藝術家的價格走勢。事實上由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痼疾,業內對許多作品的真偽問題與樣本問題始終存疑,并沒有對這樣的指數產生類似金融指數的效力。“雅昌指數”更多的出現在許多藝術品投資公司的策劃和媒體的引用中,不過在這樣的模型下看出相對準確趨勢和做最基本的投資分析卻也是相對合理的。
通過一定的數據,給藝術品交易作指導雖然無法保證每筆交易盈利,但至少可以透過歷史表現讓他們了解使用該方法的預期勝率,盈虧比和收益,也會增加投資的安全感。
收藏群體的變遷 只是個開始
讓普通人接受大數據時代的思維。 這是最難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當大數據遇到了知識結構相對保守的藝術品收藏投資者,則更有難度。 普通的藝術品投資者更習慣關注每一個品類,甚至某一件藝術品的漲跌輸贏,關注他們的傳承和背后的故事。而要讓他們忽視這些,轉而關注藝術與國家經濟的相關性、藝術與資本的相關性、甚至與某一類畫家的某些其他藝術品漲跌的概率。無疑需要有成熟的機構組織以及成功的市場經驗引導收藏者的投資思維。
誰會應用這些數據,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又一個問題。不過在藝術品電商的眼里,定位準確的新的收藏群體,已經不是問題。
中國藏家群體經歷了市場的輪番淘汰,面貌發生過一次又一次的轉變。剛開始走進中國拍賣行的都是外國人或者港臺人士,至少是海外接受教育的人。比如在朵云軒的首場拍賣上,港臺買家就占了7成。2000年之后,真正的大陸藏家才活躍起來。2002-2003年藝術市場第一次價格上揚,老一代以企業主為代表的收藏家沒有迎合市場的趨勢,逐漸被邊緣化。真正愛好藝術品,純粹以收藏為目的的收藏家也早已經買不起了,不再是市場的主力。目前,其他行業作資金支持的藏家已經成為最有實力的買家。
在網絡拍賣人群的地區分布上看,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傳統的收藏大省依舊位居前列,然而經濟強省如浙江、福建、江蘇、山東買家的崛起已經是難以忽視的力量。這些靠個體經濟崛起的省份,以沿海省份為主力,有相對充裕的資金量,但是難以承受巨大的線下成本。所以這些地區的新買家,成為藝術市場的新鮮血液,也是未來亟待挖掘的客戶。
在藝典中國組織的北京保利聯合淘寶的網絡拍賣會上,在易拍全球的注冊會員上,可以看到同樣一群人?!?0后”、“80后”買家逐步走向藝術品市場舞臺,他們有成熟的網購經驗、認可電子商務的方式。而且有更多的藝術品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在購買投資時候,資金也符合年輕消費者的承受能力。
在ArtTactic的這份《2013藝術品網上交易報告》中顯示,網上買家的出現,拉低了藝術品投資者的年齡。25歲-29歲的買家在網絡藝術品消費群體中所占的比例高達43%。興業銀行與胡潤研究院聯合發布《2012中國高凈值人群消費需求白皮書》,報告中的“高凈值人群”為個人資產在600萬元以上的人群,目前中國高凈值人群達到270萬人,平均年齡為39歲。其中,億萬資產以上的高凈值人群數量約6.35萬人,平均年齡僅為41歲。
2013年5月2日下午,由北京匡時、藝術北京主辦的“兩岸三地青年收藏家邀請展交流論壇”在藝術北京現場舉辦,這是中國年輕一代的收藏家正式亮相。和老一代相比,他們的選擇更多元,他們有金融投資方面的背景,他們帶著價值發現的眼光接近藝術品,對市場規律和價格增值規律也有著更深的感悟。
隨著高端藝術品資源的沉淀,未來市場會引導更多年輕的藏家發掘具有增值潛力的品種,而成熟的市場會引導藏家群體以“收藏性”為主,而兼具“投資性”。年輕藏家對藝術品的選擇和判斷,依舊要依賴個人的眼光和氣魄,但是更離不開這個信息爆炸時代給予他們快速學習、搜集數據的能力。回過頭來,當我們在思考大數據可以給藝術市場帶來什么變化時,就變成了我們如何運用和對待數據的問題。其實,收集數據本身并不意味著數據是有價值的,挖掘正確信息、發現規律和相關性才是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