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家拍賣行成立于1874年。英國的一家拍賣行在當時我國商品經濟發展較快的上海開設了一家遠東子公司—魯意斯摩拍賣洋行。隨后,英國商人開辦的瑞和洋行、羅森泰洋行,法國商人開辦的三陸洋行,日商的新泰洋行,丹麥的寶和洋行等紛紛掛牌,開展拍賣業務。
最初時,他們的主要業務是對進出口商品中的糾紛事件進行鑒定、估價、協商、公證和處理。后來,海關的沒收物品、海洋運輸中的水漬物資、銀行委托的典押品以及保險公司、法院的一些物品的變現業務都由他們代為處理和拍賣。同時,他們也代理私人拍賣家具、舊貨等。在洋行經營拍賣業的初期,拍賣師都是外國人,用英文進行拍賣,買家也多是外籍商人和少數舊貨商販。
當時的拍賣行里到處都是柚木寫字臺、彈簧轉椅、打字機,還有古董、古畫、秦瓦漢磚,外加珠寶玉石,還有外國“白蘭地”、“化妝品”等,這些名貴物品都是要拍賣的東西,并沒有損壞,常常是受了些水漬浸泡的污損。
逐漸地,拍賣師由會說英文的中國人擔任了。洋行的中國雇員在從外國人那里學會拍賣經營后,就開始自立門戶,相繼模仿辦起了幾家拍賣行。比如,有“榔頭大王”之稱的上海怡和拍賣行老板,原來就是一家外國洋行的拍賣師。
晚清文人葛元煦在《滬游雜記》中曾對當時上海由中國人主持的拍賣會有過生動的描述:“丙子春間,華人亦仿外國拍賣物件。先期懸牌定于何日幾點鐘,是日先懸外國旗,屆時一人搖鈴號召,拍賣者高立柜上,手持物件令看客出價,彼此增價競買,直至無人再加.拍賣者以小木槌拍桌一聲為定,賣予加價最后之客。一經拍定,不能反悔。”
當時出版的《上海生活》雜志的文章里對拍賣也進行過描述:
上海灘的商人認為:到“拍叫貨行”(即“拍賣行”)里去“叫貨”(競買),要有幾個最低限度的條件:第一,要眼光“狠”,把你預備拍的那件東西,越看得透徹越好,因為一經拍定,再看出“毛病”來,亦不能反悔了;第二,要略懂得幾句“洋涇浜”英語(即講的不標準的帶有上海口音的英語),比如會說“Dollars”(美元),“Number”(號碼),“萬來那司”(Very nice),即極其好的意思。懂得這些,便可和拍賣行里的洋人攀談,往往有意想不到的便利和利益。拍賣師(當時上海稱為“叫貨鬼”)都是些眼光老練,計算精明的人,不是拜個“師父”或“先生”,學上幾年就可以吃這碗飯的。全在乎自己的經驗,多接觸、多留心,處處化解應變,“死事活做”,“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嘴要靈活,隨時隨地要顯出敏捷的樣子,“逢人能說話”,才能當得拍賣師。參加拍賣的人耳朵要靈活,洋人站在高高的臺上,手持木制的槌子,一邊唱著“Number 6,one and half”,立刻要明白,就是“第6號拍品,一塊五起拍”。這時你看旁邊有沒有加價的人,一分鐘后沒有的話,你便立刻伸手表示愿買。但事實上沒那么順利,難免有人會加價喊“Two”, 意思即肯加到兩塊錢,或許又殺出一個“程咬金”,喊一聲“Two and half”,要加到兩塊五。這時候你就要當機立斷,看那東西是否值得,自己還要不要。一般認為最“熱門”的貨色,還是化妝品、花邊、假首飾、鞋帽襪帶等之類。很多人閑來無事,到這些地方去轉轉,好在拍賣行老板很歡迎你們去看,壯壯他的聲勢。貨色繁多,記不清多少,可以邊看邊聽著臺上的叫喊。如果遇到心愛的東西,便可參加競拍。
1917年,上海的魯意斯摩拍賣行開始由拍賣師品斯主持定期的集郵品公開拍賣活動。著名集郵家張賡伯所寫的《郵海滄桑錄》中曾有過描述:“魯意斯摩拍賣行常舉行郵票拍賣。每有一老者道貌岸然,手戴鉆戒,口銜雪茄,據前排坐。每遇罕貴票,輒與碧眼兒(外國人的俗稱)競購甚力。某次與一西人爭購‘臨時中立’(著名珍罕郵票)一角六分、五角票兩枚,出價高于市價一倍以上。此時國人高等集郵家頗少,人均為之注目。時余方弱冠,求學滬濱,亦時至魯意斯摩拍購廉價西票。見此老者,亦以為奇。私詢于人,始知即老郵商李輝堂也。”
季濤
時任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的季濤從1990年代中期就開始從事拍賣工作并獲得注冊拍賣師執業資格,1999年還被聘為注冊拍賣師執業資格考試命題組成員。目前任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法律咨詢與理論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拍賣術語標準化起草小組組長、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難得的是他不但精于業務,還擅長寫作,曾著有《拍賣師主持理論與技巧》、《當代北京拍賣史話》、《拍賣師主持教程》等書;參與編寫《中國收藏20年》、《中國收藏年鑒》、《中國拍賣二十年》、國家拍賣師執業資格考試教材《拍賣通論》、《拍賣經濟學基礎》、《拍賣基礎教程》、《拍賣實務教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