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空降到環境惡劣的不毛之地,渾身只攜帶一點簡陋工具,求生技能是唯一所長,他獨自判斷方向、尋找水源、獲取食物,有時候不得不做出大啖生肉等驚人之舉。如何利用工具,如何尋求幫助,如何對抗惡劣環境、如何尋找容身之所,如何獲得他人認同,最終找到生存之路,到達目的地?
你以為我說的是荒野生存的貝爺嗎?還是求生真人秀節目?
呵呵,其實是混跡藝術圈的藝術家們。
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生存困境,每個圈子里的人也必須掌握獨特的生存法則。特別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才有把當代藝術作為職業的藝術家,這一前提使藝術生存變得更加緊迫。最先為傳媒所關注的圓明園,之后是花家地和宋莊等地,混跡在那里的藝術家丟掉公職,拋棄穩定的生活和創作所需的經濟保障,聚集在北京的城市邊緣,創作著大量不被世人理解和接受的前衛藝術作品。在艱難的生活狀況中,職業藝術家在畫室里等待著海外藝術收藏者的光臨,在外國大使館里舉辦展覽,依靠評論家和有海外拓展能力的策展人打開局面。他們中大多數因為種種現實的原因而被湮滅了,少數能夠堅持下來的,開辟了中國當代藝術獨特的生存方式和成功路線。
如今的“70后”和“80后”一代藝術家的命運也許不那么多舛:對于藝術家的看法從為社會不容的異端分子,搖身成為被艷羨的文化精英;國內藝術市場的興起和騰飛給予大多數人一夜成名的機會;文化界、媒體、企業關注使藝術家可以擁有明星榮耀和光環。
但藝術圈生存這事或許更復雜了與1980年代藝術被邊緣化而促成的奮斗共同體截然不同的是,年輕的藝術家疏遠了老一輩藝術家的精神支持,每個個體之間也缺乏共同利益和目標的針對性,因此每個人都是“一個人在戰斗”。況且,當代中國也經歷著相比任何時期更為復雜的社會沖擊,呈現一個難以描述的動態。在這個顛簸不定隨時更新的當代文化藝術生態中,年輕藝術家獲得成功的方式更加具有多樣性,他們必須更加自主而迫切地學習和實踐著藝術圈新的生存法則。
這次生存考察調查涉及的藝術家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的科班出身,有的野路子練就;他們的謀生方式也不僅僅藝術創作,也跨界在媒體和時尚、設計行業;他們有的依靠畫廊和經紀人推廣,有的則獨當一面做著自己的職業生涯策劃者;有的因為商業成功收入頗豐,也有的還在鋪墊著學術的基礎以待一鳴驚人……我們試圖提煉幾條可供參考的生存法則,但事實上這些法則卻難以復制拷貝。唯一可以指明的是,這些法則構建當代藝術嶄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