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說齊白石之前,我想先提一個叫哈里森的英國人。
哈里森也是個木匠。他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留名,是因為他解決了連牛頓都無法解決的問題:造出了在大航海時代航船能夠確定自身所在經度的航海鐘。這個發明不但為人類的遠距離航海掃平了障礙,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的格局。然而,哈里森發明航海鐘的行為不是為了所謂人類航海事業,而是英國政府設立的兩萬英鎊獎金—這筆錢在當時的購買力相當于如今的1億元人民幣。哈里森在1730年造出了第一代航海鐘H1,并沒有就此罷休領錢完事。他共用了43年,將航海鐘進行了4次升級,其中第三代航海鐘H3經過了十幾年的升級改造,而這些升級改造都是他自己主動提出來的。等他拿到獎金時,已經80歲了。
哈里森的和齊白石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同樣具有創新型人格的他們有兩個共同點,一是對財富的追逐,二是工匠精神。
少年壓抑 哪見文章鍋里煮
少年的貧窮是一筆財富,這句話不一定適合所有案例,但對齊白石來說一點兒也不錯。齊白石天資聰穎,不會走路就會認300多個字,假若他生在一個稍微富裕點的家庭,這樣的天賦會被加倍挖掘,然后順理成章地走上科舉之路,成為一個秀才或舉人。然而他生在一個吃不飽飯的家庭,給他精神性的發展需求造成了無盡的壓抑。由于貧窮和需要勞力,他自學看書寫字,都不被家人所支持,并且被祖母訓斥說“哪見文章鍋里煮”。這種壓抑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轉化成了噴薄而出的巨大動力,促成他對改變命運的渴望。
這也許是命運的刻意安排。家人盼望生下來個棒小伙子好耕田,卻來了一個身子瘦弱的書生胚。15歲下地拉犁時,牛的勁兒能把他往前摔一個跟頭。
這個跟頭摔出了他15年來的壓抑和憤怒。滿身泥水的阿芝(齊白石小名)很有主意,翻山越嶺跑到做木匠的從叔祖父齊仙佑,一把鼻涕一把淚,信誓旦旦要學做木匠,死也不回去耕田。瘦弱的小孩一旦倔起來,有種悲劇般的震撼。一出苦肉計,他脫離了土地,成了大料木匠,做柜子,做桌椅,天賦奇才,一年就能出師。
從齊白石的回憶和種種題跋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之后的發展,都是憋著要爭一口氣的勁兒。一年后,他遇到了高級木匠周之美,周師傅臉上的技高一籌和趾高氣揚深深刺激了齊白石,他四處托人,最終拜師周之美,學習小料木匠。這件事對他的意義非常重要,不僅讓他的木匠生涯升級,更讓他從最最基礎的層面,認識了美術這件事。
死磕成就高超技藝
齊白石19歲時,小料木匠正式出師。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時期,他以一個木匠學徒的身份,形成了嚴謹的工匠精神價值觀—首先,做活計是為了賺錢,其次,為了賺更多的錢,要不惜一切代價把活計做到最好。
據齊白石長孫齊佛來回憶:“祖父為了更新雕花式樣,招徠更多主顧”,向人去借《芥子園畫譜》。在沒有大規模印刷術的時代,一本書的價值相當于普通人家幾個月的生活費,借書需要中間人作保,只借7天,如有污損,全額賠償。齊白石千辛萬苦借來這本書,以巨大的毅力,在做工之余的酷熱夏夜,點起煙熏火燎的松油火,用竹紙和毛筆將這本畫稿全部勾脫下來,裝訂成16本小冊子,日夜學習。憑著《芥子園畫譜》,齊白石的雕花手藝超越了麒麟送子、雙鳳朝陽等傳統花樣,成為十里八鄉的翹楚,甚至將中國的雕花工藝推進了一大步。這樣的刻苦是現代人難以想象的,于當時的齊白石也是不必要的,因為他已經是傳統意義上很好的小料木匠,無需改進也可以吃飽飯。但正是這種對財富的追逐初衷,和“要做到最好”的工匠精神價值觀驅使著他向前走。
這兩種性格貫穿他的一生,體現并導向了許多其他的結果。在追逐財富方面,齊白石從來不掩蓋自己的原始欲望。他首先認為畫畫是為了賣錢,書畫對他而言是一個向社會提供的產品。有一幅畫是很好的證明,齊白石畫了一把鋤頭,一個籮筐,并且題詩:“鐵柵三間屋,筆如農器忙。硯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墻。”別人口中神圣的充滿靈性的藝術創造,在他的看來就是藝術生產,和種田沒什么區別。只要你用了鋤頭勞動,就會有籮筐進行收獲,這是一種農耕時代最樸素的勤勞致富的價值觀。但齊白石對自己的產品標準要求很高,這是能夠賣到更高價錢的籌碼。對財富的追求促成文化學術上的創新,這在歷史上并不少見。除了前面提到的哈里森,大科學家伽利略一生對知識的追求,其現實動機也是為了菲利普三世的獎金。如今一些藝術家表面上恥于談論金錢,但內心卻又算計著拍賣價格,面對流拍的作品甚至翻臉不認,指為贗品。這點遠不如齊白石,君子愛財,坦坦蕩蕩,提供產品,保證質量。
工匠精神在齊白石身上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他在苦練技藝方面對自己的死磕,令人嘆為觀止。齊白石曾經感嘆自己“村書無角宿緣遲,廿七年華始有師。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這種用廉價燃料徹夜點燈苦學的日子,幾乎伴隨了齊白石整個青年時期。為了學畫人像,他步行到100里外,拜肖薌陔先生為師,來回奔波學習。為了學習花鳥和作詩,四處低姿態求人,拜師當地名儒胡沁園和陳少蕃。齊白石學習篆刻,用木章和石頭加以練習,練過的廢料一裝就是一筐。齊白石的書畫雖然以寫意為主,但其中的技術高度卻是很多寫意畫家難以達到的。例如長鋒羊毫這種最難以掌握的毛筆,卻是齊白石主要的作畫工具,他對極軟的羊毫的掌握可謂到達化境,繪出的線條外柔內剛,富有韻味,難以摹仿。在齊白石的繪畫題材中,諸如松針、柳枝、水波紋、紫藤等以大量線條為主的題材,都是難以仿造,贗品較少的。
工匠生活形成的價值觀促使他對自己死磕,不僅提高了繪畫的技藝,也使他的藝術具有唯物主義的寫生標準,以及底層生活的審美情趣。正是這樣的藝術風格,使他遇到了生命中的3個貴人:陳師曾、徐悲鴻和毛主席。
知天命后,衰年變法
齊白石活了93歲,是絕對的長壽。長壽對于一個藝術家很重要,原因在于為他的藝術爭取到了更多時間。齊白石并不像張大千一樣,六七歲就由家姐教畫花鳥,他15歲的時候還在種地,奔三了才開始拜師正經學畫,為了躲避戰亂,57歲獨闖北平,遇到了京派掌舵陳師曾后,后者鼓勵他衰年變法,才大器晚成。在此之前,他的畫雖然好,但遠沒有今天這么好。他未經系統學習的繪畫被北平畫壇稱為“野狐禪”,在琉璃廠掛著2塊銀元一張也賣不出去。
陳師曾祖籍湖南,可以說是齊白石的半個老鄉,還是著名的自由主義學者陳寅恪之兄。陳家祖風開明,有維新思想,家塾中還設立算學和英文。陳師曾能夠包容齊白石的“野狐禪”也是情理之中。他與齊白石有共同的藝術理解,陳師曾強調師造化,齊白石強調寫生,本質上是一回事。陳師曾近學吳昌碩金石風格,遠學徐渭、陳淳大寫意,并在風俗畫中以吹鼓手、收破爛者、喇嘛、說書人等底層人物入畫。齊白石在衰年變法中吸取了海派吳昌碩的風格,并以大量蘿卜白菜農具老鼠等底層事物入畫,將民間美學的大紅大綠和文人情趣的水墨審美進行中和,形成雅俗共賞的紅花墨葉派。可以說,兩者間有割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紅花墨葉派的成熟,標志著齊白石由畫家成為大師。在大師濫用的年代,我仍想強調大師的標準:技藝過關可以稱為畫師,擁有獨特風格可以稱為畫家,到了開宗立派的程度,才能稱為大師。在這個意義上,張大千甚至不如齊白石,如果不是晚年變法形成的潑彩畫法,他的藝術中也難有可以稱得上開宗立派的成就。
齊白石的“紅花墨葉派”被社會認可,不僅要感謝陳師曾,還要感謝時運。1922年,就是陳師曾逝世前一年,他將齊白石的畫帶去日本展賣。彼時日本恰值國運昌盛之際,經歷了明治維新,打贏了甲午戰爭,結成了英日同盟,完勝了日俄戰爭,作為一戰戰勝國,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的殖民利益,已經是不折不扣的世界強國。富足的日本人一擲千金,以220塊銀元的價格買下齊白石的畫,而在幾年前,齊白石的畫在琉璃廠只賣2塊銀元,是陳師曾的一半。墻外開花墻內香,齊白石聲震國內,市場一下打開。
北平藝專登堂入室
徐悲鴻聘請齊白石任職北平藝專,這是一段藝術史上的佳話。殊不知在此前的1925年,林風眠已經二顧齊家,聘請過齊白石。齊白石第一次拒絕并非因自己看不上北平藝專,而是擔心自己配不上北平藝專,但林風眠誠心邀請,稱贊齊白石的書畫是當時“數得著”的,齊白石遂答應任教。
徐悲鴻在1947年拜訪齊白石時,則稱他為“美術界的前輩泰斗”。
有趣的是,徐悲鴻二度任職北平藝專校長期間,強硬推行素描先行的教學方法,被傳統畫家視為仇敵。但他卻愿意以每月50大洋聘請傳統中國畫家齊白石任教授,只需要每個月到藝專現場作畫一張供學生觀看即可。徐悲鴻還引薦了李可染拜師齊白石,為中國當代美術史培養出另一位大畫家。
今人往往認為徐悲鴻所推行的素描是蘇聯式素描,強調造型結構的精準,因而抹殺了繪畫的靈氣。殊不知徐悲鴻留學巴黎,他推行的是相對活潑的素描教育,強調能夠生動地表現物象,并不拘于具體方法。這恰好和齊白石強調寫生的藝術追求相契合。
工匠出身的齊白石有一個藝術信條:沒見過的東西我不畫。他畫蝦,在畫案上養著蝦,觀察蝦從第幾節開始打彎,用水墨不斷試驗研究如何表現蝦身的透明感,并且說自己80多歲了才把蝦畫好;畫芭蕉葉,要查查葉子是從左邊卷還是右邊卷,否則不下筆;北京畫院收藏了一本《寄園畫稿》,有一張畫山的寫生,題跋上記述了自己3次從不同方向經過這座山的感受和時間;他的工筆草蟲可謂是寫生絕品,翅膀上透明的膜和脈絡都栩栩如生,透明翅膀后遮著的蟲身也若隱若現,真正再現了現實生活的光學透視效果,而且每一個草蟲都有不同的表情。怪不得齊白石的潤格里特意表明草蟲要加錢,并且畫賣出門后,回頭要求加草蟲者,不應。
如果說陳師曾為他打開了職業畫家賣畫的市場,那么徐悲鴻是替他確立了美術界的學術地位。作為新中國權威美術教育家,徐悲鴻稱齊白石為“泰斗”,還是有一定分量的。
底層題材的群眾性訴求
毛主席單獨請齊白石吃過飯,這種來自官方的肯定,可不是因為他們都會說湖南話。從心理學上來講,肯定他人,其實是肯定他人身上的自己。齊白石工匠生活所塑造的底層審美,以及在藝術創造中轉化為雅俗共賞的面貌,都和毛主席的政治訴求以及審美情趣有眾多契合之處。毛主席也出身底層,群眾路線和文藝服務大眾的訴求讓他賞識齊白石所畫的蘿卜白菜,鋤頭燈臺,而非溥儒舊王孫式的文人“酸腐”情懷。毛主席的書法激情飛揚,齊白石的書畫寫意隨性,兩人的書法甚至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毛主席接見齊白石時用湘潭話說:“齊白石是湖南人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齊白石也用湘潭話說:“毛主席才是湖南人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呢。”毛主席要齊白石保重身體,活過百歲,并且親自送他出門。
齊白石曾有一幅畫上題跋講了個故事:自己初到北京,誰都不認識,如今混得不錯了,昨天去買螃蟹,可以賒賬,高興得不行,要記下來。如今主席請吃飯,如此禮遇,齊白石豈止是高興!此時摳門也顧不上了,立即找出一幅藏起來不舍得賣的雄鷹,題名“高瞻遠矚”,托人送給毛主席。這種底層出身人民樸素真摯自發式的敬愛是毛主席最欣慰的,很快毛主席托王季范給齊白石帶來了鹿茸和人參禮盒。之后對齊白石的照顧包括送過節費以及贈送住房等多由周恩來出面。
此后,政府不僅將齊白石作為全國性的大師加以重視和宣揚,更在新中國為數不多的外交活動中主推齊白石。1956年第四期《美術》雜志上有一則新聞:《蘇聯文化藝術界舉行齊白石96壽辰慶祝會》,報道了1月12日蘇聯以及2月3日在烏克蘭舉行的兩場齊白石96壽辰慶祝會,主辦者分別是蘇聯對外文化協會和烏克蘭美術家協會。蘇聯是新中國當時最大最要好的邦交國,其官方美術機構舉行齊白石的壽辰慶祝會,由此可見他的地位。89歲的齊白石還出任了文聯主席團成員,以及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和北京畫院名譽院長。并且由官方推薦獲得1955年的世界和平獎。由于解放后經濟和物價原因,齊白石畫作價格不能跟解放前的幾百銀元相比,但在文物商店也標價10元以上,相當于普通工人的一月工資。重點是,齊白石由一個職業畫家,成為了國家級的藝術大師和瑰寶。
賣畫賣出的市場基石
雖然政府給了齊白石無限的加冕,但他大部分的人生身份都是職業畫家,賣了一輩子的畫。賣畫最多的時期,是解放前金圓券快速貶值的時期,人們紛紛買畫保值,然而不懂經濟的齊白石卻以為這是賣畫絕佳時期,從早到晚,揮毫潑墨,換來一捆捆鈔票,最后一文不值,連給乞丐都不要。據齊佛來回憶,其中一個大主顧是李宗仁的夫人,為了幫李宗仁拉選票,每隔十天半月,她都要來向齊白石買畫送人。齊白石一生勤奮,是位高產畫家,據北京畫院統計的數據,他一生留存下來的作品有9,500件,以平均每人收藏10件作品計算,也意味著至少有近千位藏家參與了齊白石的收藏市場,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人數,還不算數以萬計的假畫贗品。幾十年來一點一滴鑄造起來的金字塔形價格結構,造就了齊白石作品強大的抗跌性。
另一個層面來說,人們認可齊白石的作品價值首先來自于作品審美情趣的廣泛性、藝術水平的高度、以及開宗立派的創新性,其次才是他來自于官方的加冕。所以他的價值更多地被藝術市場決定,而非藝術政治決定,這也就意味著,齊白石的價值已經蓋棺定論,不易受政治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只要經濟在發展,只要藝術市場在發展,齊白石的價格必然隨著市場的趨勢不斷穩定上升。
齊白石有一枚著名的章:大匠之門。在中國傳統意義上,匠人并非只負責制造環節,還包括了設計創意環節,正所謂能工巧匠。而西方古典時期形成、如今被眾多手工奢侈品牌繼承的工匠精神,則是一種對人類改變世界過程的完美主義追求。我們在齊白石身上,可以看到這種盡善盡美的大匠人格,貫穿在他的一生之中。這個踏踏實實,從不虛頭花腦,甚至有點軸的老頭,憑著一種死磕自己的精神,以及頑強的生命感悟,完成了一次藝術史上的升華。值得慶幸的是,他成名在一個信息總量不大的時代,即便酒香巷深也易被發現;并且堅持寫生和民俗審美,無意中順應了藝術史的趨勢。于是,齊白石從螻蟻般眾多的凡人中緩緩上升,成為美術史上熠熠生輝的一枚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