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的山石系列不僅在西方油畫語言
與東方美學意境
私密性的傳統文人趣味
與公共化的當代社會空間等關系中
找到了獨具個人風格的平衡
也為中國新興社會精英階層追求的
既高級又獨立、既本土又時尚的文化訴求
提供了一種可能
繼2010年中國美術館首展大獲成功之后,藝術家雪松筆下兼具傳統美學氣質與現代人文理想的“山石”系列,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與喜愛。2013年9月6日,由中國民生銀行民生現代美術館主辦、騎鶴造物藝術工作室承辦、一汽-大眾奧迪全程合作、Georg Jensen鼎力支持的“雪松:如見自然”展覽將在上海開幕,與觀眾分享最新的生活沉淀與視覺體悟。
“如見自然”秉承了雪松一貫堅持的“自然”主題,混沌宇宙般的經典“山石”依然是展覽的主角,其間穿插樹木、動物等獨立成幅的形象,既是自然性靈的幻化,又蘊含著人文精神的投射。然而,展覽沒有停留在浪漫詩意的傳統表達,而是在感官體驗上大膽嘗試,創造性地還原了中國古典繪畫追求“可居、可游”的理想視界。其中裝置手法與影像技術的介入,充分展現了現代人因思維觀念與生活空間的改變而形成的全新視覺語境。出于對空間的敏感,在考察過展廳后,雪松創作了一部影像作品,與西班牙攝影師合作完成拍攝。作品將以投影的方式與畫作以及實地空間結合,配有少量、輕微的聲音元素,帶觀眾進入畫的完整意境。“竹子是退一步的想法”,雪松原本想要拍攝的是古柏。不論是早期畫人物還是后來畫動物,以及今天所描畫的山石,其實主題都是一個,即對生命的生長描繪。而古柏是最能體現這一主題精神的。古柏在歲月磨礪下呈現的紋理正如同畫家筆下的山石,不論古柏還是山石,描繪它們的紋理也同畫肖像一樣豐富。最后實現的拍攝對象是竹子,竹林帶有東方的高雅情懷,在文人的傳統中,竹子也一直代表“骨”和“韌”。不論描繪對象怎樣不同,繪畫的主題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借不同實體表達相同的概念和內容。
可以說,雪松不僅在西方油畫語言與東方美學意境;私密性的傳統文人趣味與公共化的當代社會空間等關系中找到了獨具個人風格的平衡,也為中國新興社會精英階層追求的既高級又獨立、既本土又時尚的文化訴求提供了一種可能。在觀念藝術式微、商業藝術泛濫的當下,當代藝術該往哪里去的迷惘在藝術界彌漫,而甚少卷入藝術的觀念之爭與潮流變動的雪松,以他沉靜大氣的作品帶來了自己的回答。
雪松是個愛熱鬧的人,他的生活狀態動靜轉換自由,既可以每日堅持在畫室安靜創作,開心時也會在最鬧市的地方喝酒聊天玩到盡興。“所謂圈子無非就是少數幾個知音組成的小社會,這個圈子可以是跨界的,而圈子里的人有個共通特點就是大家都是經過風浪靜下來的人。安靜就是一種禪氣,不同于避世。避世是個很模糊的概念,也是一種非理性的超脫。當代藝術中獻媚者居多,如同吳貫中那樣有傲骨又有真本事的人是罕見的,吳貫中可以有那樣的傲骨是因為他無所求,除了繪畫他一無所求。”
藝術可以與時代的喧囂無關,它可以描繪出個人的內心世界潮汐,展開人與自然的對話,如同他筆下的自然一樣,他的藝術可以接納任何人,也可以融入迥然不同的生活環境,而不必附著時代與潮流的標簽,這個以“手”和“心”作畫的藝術家,潛入自為的世界,在與他沉浸的“自然”對話時,平心靜氣,虔誠、專注、不受概念之累,創造出了自己的“自然”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