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利記藝術空間是剛剛在北京落定的藝術機構。2012年9月,其開幕展“靜物”,集中展現6位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年輕藝術家團體“陽臺”藝術小組(Balcony Collectiv)的藝術實踐項目。2012年底又邀請了10位藝術家:戴亮、雷子人、盧征遠、馬軻、馬秋莎、宋琨、譚軍、王光樂、吳海洲、于凡,在其空間展出近30件作品,探討了對繪畫本身進行的體會和思考。開場亮相基本奠定力利記空間關注年輕藝術家和當代實驗性的基調。展覽越做越大,原本的場地也就不夠用了,董事長張永紅女士本打算借年初淡季轉移到更熱鬧的798藝術區以施展拳腳,可無奈各方面困難使得選址租賃問題遲遲沒有落定,因此力利記空間展覽也不得不擱置了近半年時間。
2013年8月,力利記空間終于決定擱置場地問題,還在三元東橋的遠洋新干線場地里繼續做展覽。張永紅女士將場地進行了部分翻建,在展墻搭設和空間使用上更加合理,相比大空間而言,這個小場地更適合精致唯美的架上作品展示。新展“琢·墨”正是這樣一個精致唯美的布局,以水墨材質的創作為主線,展出老中青三代,包括賈平西、曲磊磊、魏青吉、于艾君、滿濤、呂博洋、李彥伯等藝術家的20余件水墨材質創作小品。
“墨,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展覽前言沒有對水墨作品和藝術家選擇做出太多解釋,而是純粹從審美角度書寫了“墨”材質藝術創作與傳統文化、當代審美之間的密切關系。
“水墨是否需要更確切的分類?”問及這個問題時,張永紅女士給我一個確切的回答:“當然我們需要更明確的梳理,來奠定當下水墨創作的學術基礎。不過我的這個展覽選擇作品和藝術家并不局限于類別,而更多是美和欣賞。”而選擇水墨展,與最近水墨市場的熱門也并無關聯,更多是處于喜歡。因為張永紅女士同時也是收藏家,力利記空間展覽的每一個畫展都有她個人收藏的部分作品,而她的策劃與愛好也在影響著身邊的朋友和更多藏家對年輕藝術家產生興趣。
李可染畫院首屆院展
2013.08.07-2013.08.09 中國美術館
展覽以“可貴者膽”為題,分為三個部分:精心挑選的60余幅李可染代表作;李可染畫院理事、研究員的精品力作;山水專題邀請展。如此規格的展覽,開幕式當然是隆重熱烈的,媒體觀眾是積極踴躍的,嘉賓也是難得一見的,由此把中國美術館的一層大廳簡直圍得水泄不通。當然,李可染絕對是大家積極參與的重要原因,雖然他的作品占據了整個五層的空間,但嘉賓和觀眾進場之后,最大的感覺仍然是摩肩接踵。這60多件作品囊括了李可染為人所熟知的山水、人物、牧牛等經典題材,還有若干幅他難得一見的素描寫生和書法作品,確實是一次近距離了解這位大師創作全貌的難得機會。而幾件林風眠、徐悲鴻、陸儼少等近現代大師作品的同時展出,也為這個展覽增加了幾分傳奇色彩。除此之外,兩外兩部分的展覽囊括了140余位藝術家及他們的作品,如此大規模的參與程度再次印證了李可染的金字招牌和書畫市場的火熱東風。
李銳 真空
2013.08.04-2013.09.03 東京畫廊
作為年輕的80后藝術家,畢業于中央美院油畫系的李銳曾在巴黎、紐約、臺灣、曼谷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但“真空”卻是他在國內舉辦的首個個展。
展覽展出了他近兩年來創作的系列作品,內容包括真空、巢以及變化的蛋,一言以概之,便是生命的軀殼。李銳不表現生命的過程,也不表現肉體的腐敗,因為那太過“殘忍”,但這并不妨礙藝術家對生命和自然的執著和探求。畫面中的蛋以及鳥的骸骨,隱喻了肉體誕生之前和消失之后的歸宿,但李銳炫奇式的技巧表面上是在描繪這些軀殼,本質上卻是一幅幅靈魂的寫照,最終回溯到生命與死亡、軀體與靈魂、束縛與自由這些亙古不變的命題上。但即使拋開這些,畫面也是悅人的,尤其深得女性觀眾的喜歡。
葉錦添 夢渡間
2013.6.22-2013.9.22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近年來,葉錦添一直以美術設計的身份在服裝、舞美、電影等領域游走。這次,他以攝影師的身份于三影堂舉辦了“夢渡間”個展,展示了200余幅攝影、裝置及video作品,由著名策展人馬克·霍爾本(Mark Holborn)擔綱策劃。
在這些作品中,主角是一個名叫“Lily”的年輕女子,她是一個沒有生命的真人大小的模特,葉錦添挑選了她的裝扮、頭發和飾物,把她置于繁華的都市里的任何一個角落——公寓、小吃店、酒吧以及街頭的跑車。她可以是都市街頭任何一位年輕女性,仿佛世上真的存在這么一個人,她就是你希望她成為的樣子,代表了你心中的意向。從展覽開頭到結束,葉錦添呈現了Lily由新生到死亡的過程,展現了他對生死、時空、欲望、存在等問題的思索,而Lily就存在于真實和虛幻之間,填補了現實與記憶之間的鴻溝。
蒙志剛 不進城
2013.08.18 -2013.08.28 今日美術館
蒙志剛的繪畫,表達了他本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畫面中空無一人,只有一棟棟建筑默然矗立,其中有存在上千年的古跡,也有誕生于現代社會下的樓群,又或者是空間內的一角,他并沒有只是忠實地描繪,而是通過自己的視角賦予畫面一種斑駁和厚重。蒙志剛的畫給人一種時空錯置之感,那些畫仿佛一張張歷史老照片,建筑年代不一,但它們至今仍存在于我們生活的都市中,它們承載了時代的集體記憶,冷漠而莊嚴,不摻雜個人情感。“不進城”,表達了藝術家的一種處世態度,即和現實保持距離,冷靜地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