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場前景良好的架上繪畫和雕塑裝置作品
也有最新有爭議的創作實驗
當然也不缺每個大展都存在的有湊數之嫌
的應景之作
在各地紛紛打造城市名片的當代社會,一個省會城市要是沒個國際性的藝術雙年展、三年展,估計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文化大都會。而成都雙年展這個歷經十年的老牌雙年展,因為其逐漸成長為中國備受關注的藝術大展品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發展定位。
成都,被稱為北京、上海之外的藝術第三城,其當代藝術的繁榮一直經久未衰,尤其成都本土藝術生態的豐富性和藝術家擁有量上,甚至超過北京和上海。從藝術家角度說,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史上,“川軍”向來是一支龐大的力量。成都占據了擁有眾多優秀本土藝術家資源的優勢,實力自然不同凡響。而且川籍藝術家的抱團和成都地區舒適的人文藝術環境,使很多年輕藝術家也留在這里開展藝術職業生涯,放眼成都,“老藍頂”、“新藍頂”、“濃園”、“西村”、“北村”,還有一直在倡導打造的成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都是當代藝術家云集。成都市美術館、文軒美術館、成都當代美術館,一批由政府支持或者地產商扶助的美術館機構也成就成都獨特的藝術展覽體系,A 4當代藝術中心、K畫廊、千高原畫廊、廊橋藝術空間,依托于策展人、藝術家和經紀人的畫廊也較為密集,在成都每年舉行的各種展覽有100多場。
在如此豐富的藝術環境之下,成都雙年展的每一步都充滿戲劇性。從2001年第一屆的“成都雙年展”,就是由企業家鄧鴻出資運營,展覽主題從2001年的“樣板·架上”、2005年的“‘世紀’與‘天堂’”、到2007年的“重新啟動”、再到2009年的“敘事中國”,再到2011年的“物色·綿延”,一直由不同的策展團隊來梳理當代藝術脈絡,主題涉及繪畫、水墨、裝置等等各個時期熱門的藝術潮流,相當程度上反映中國藝術的當前面貌。
2011年,“成都雙年展”的品牌由成都市委宣傳部主管,首次改變了其一直以來“民辦”的身份。顯示了政府有愿望來做文化藝術支持的動向。2012年由政府主管的成都雙年展引入新鮮血液,確定新一屆策展人由何桂彥、付曉東、崔燦燦3位年輕策劃人擔綱,希望城市做成關于現實、理想、未來的烏托邦。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這個原定9月份開幕的成都雙年展至今未見動向。而以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馮斌主持的成都雙年展會展部分則是在2013年7月份如期開幕。各做各的,一邊是十年的老團隊,一邊是政府背景的新勢力,成都雙年展的“雙黃蛋”之勢已成定局。
年輕藝術家勢力是成都雙年展歷來突出的重要特色,2013第六屆成都雙年展(會展中心部分)就特地將年輕藝術家作為十幾年的延續路線,以“萬有引力”為題的主題展和“新人特展·十年集萃”兩部分組成。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趙力出任策展人的主題展“萬有引力”分為“傳統想象力”、“回聲定律”、“虛擬與現實”和“能量守恒”4個版塊,分別邀請了四位年輕策展人——李峰、吳秋龑、沈瑞筠和彭瑋組成的策展團隊執行。50位青年藝術家,根據策展人地域特色和學術背景,基本可以歸類為江浙滬實驗藝術家、裝置聲音前衛藝術家和青年100項目藝術家。另一方面成都雙年展獨具特色的“新人特展”,則繼續由連續12年主持“新人特展”的馮斌主持,在前五屆200余位曾經參加過“新人特展”并發展良好的藝術家中遴選了40位青年藝術家參展,可謂以新人為名集結的雙年展回顧展。
展覽相當大程度上展示了近年年輕藝術家創作狀態,樣式豐富而良莠不齊。有市場前景良好的架上繪畫和雕塑裝置作品,也有最新有爭議的創作實驗,當然也不缺每個大展都存在的有湊數之嫌的應景之作。不管怎樣,成都雙年展這次十年再回首,即盤點了以西南藝術家為中心的年輕創作者狀態,同時也讓業界再次關注起國內雙年展國營民辦的身份問題,對于雙年展形態的未來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