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靈麗的長卷《觀》穿插描繪一只死鳥的12個角度,與一只行走中的腳,表現運動與靜止的對比。長卷的結構,通過人的觀看使靜止圖像中的腳如動畫電影般不停地行走著,同樣,在人們日常視覺經驗中寂靜的死鳥,也旋轉運動著,展開平視的360度視角,靈巧地構建動與靜、生與死、實與虛等相悖相生的概念。
馬靈麗,1989年出生,成都人,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2012年大學生提名展金獎得主之一,作品《時間寫的詩》,2013年組委會特邀,作品《觀》。
夏日炎炎的午后,和馬靈麗坐在今日美術館旁邊的咖啡館聊這次展出的新作,談她的藝術創作、談生活、談旅行,展現年輕藝術家的精神圖景。
Q:請問你以前是學什么專業的?
A:川美國畫專業。
Q:從小就學國畫嗎?
A:從小學畫畫,國畫是上了大學才開始專業學習的。
Q: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呢?
A:在進入國畫系之前,我對國畫的了解是比較泛泛的,多是圖像記憶,比如牡丹、玉蘭、竹子之類的物象。進入專業學習后,發覺國畫是很有意味的。比如在觀賞古畫時,就發現中國古代藝術家是很有先鋒意識的。在西方,要等到達利和馬格麗特才出現超現實主義,而中國古代早已實現超現實主義。在古代的山水畫里就能夠感受到藝術家們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他們所追求的哲理意境。如果沒有國畫系的專業學習,我可能就不會了解到這些,也不會有現在這么強烈的感受。
Q:能介紹一下你去年獲得金獎的作品《時間寫的詩》是怎么創作的嗎?
A:它不是純粹的絹本繪畫,而是繪畫裝置。作品由白絹繃框,正面描繪具體圖像,絹的背面用透明無色但不透光的膠進行處理,然后在背面也描繪相關圖像,利用光線再結合空間距離,墻上投映的就是背面的景物。正面圖像與背面圖像之間是存在聯系的,可能前景是一片草地,墻上的投影是一株樹;前景是一片藍天白云,墻上的投影是蘭波的《長夜》等等。這件作品是探討時間與空間的關系,拓展平面繪畫的一種嘗試。
Q:去年是繪畫裝置,那今年的長卷《觀》表達的是什么?
A:一直以來,我對空間結構都特別感興趣,創作作品時也會不斷思考。在之前的作品中,鳥是以實體或者虛影的形式出現,而在《觀》里,則以白線虛勾形體,使物體的虛實關系更加耐人尋味。長卷《觀》由穿插的兩組圖像組成,一組是觀察到的死鳥每間隔30度的圖像,一組是人走動的片斷,各組12張,一共24張繪畫。
《觀》意在探討動與靜的關系,在平面繪畫中能否呈現動態感、空間感。在過去的繪畫里,鳥是飛翔著或者棲息著,都是活生生的,但在我的作品里,鳥是死去的,是靜止不動的,通過360度的描繪,長卷的形式再結合行走觀看的方式,鳥不再靜止而是旋轉著呈現。相應地,腳也在平面上運動著,就像每個分鏡頭的結合,展開連續的動作和時間。
Q:雖然還是平面繪畫,但你的創作沒有一味重復傳統繪畫的模式或圖式,是否有更多的思考在內?
A:我覺得這與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環境有關,能廣泛吸收東西方各類豐富的視覺資源,眼界更為開闊。創作時,也沒有傳統程式的束縛。沒有截然區分哪些是傳統、哪些是當代,我們可以自由地提取、運用各類資源。就個人而言,我自己習慣與其他人不一樣,創作時,我也希望能與其他人區別開來,如果重復的話,做藝術就沒意思了。
Q:你當時是怎么知道這個比賽的?這個比賽對你有什么樣的幫助?
A: 大四時,在學校的網站上看到“大學生提名展”的消息,然后有朋友也提過。當時剛好要來北京,就說試一下吧,于是帶著畢業作品參賽了。
作品獲得的是金獎,最直接的是獎金,為我接下來的藝術創作提供物質保障,更重要的是,它是對我藝術創作的肯定及鼓勵。通過獲獎,也通過評委老師們的意見反饋,我的藝術創作方向更明確和具體。
Q:畢業時做過職業規劃嗎?
A:一點也沒有,只想畫好畫,其它什么都沒想。
Q:現在呢?
A:可能會考慮一些合作、展覽什么的,但首要,也是最重要的,還是把畫畫好。
Q:你有看到其他入選的作品嗎?有特別喜歡的嗎?
A:有。我挺喜歡另外一位獲金獎的版畫。在這個展覽之前我就看過他的作品,覺得特別好。
Q:平時看展覽多嗎?
A:多,只要時間合適,就會去看展覽。不限定具體類型、類別,好的展覽都會去看,吸收各種資源。
Q:看展覽的時候會在心里比較嗎?去看看有沒有人跟我在做一樣的東西?
A:不會,更多是看到好的作品會學習一下,比較反倒不會。大方向上可能會遇到與自己類似的,因為每個人都是最先從感官經驗出發,想法會有相同也不奇怪,但做出來肯定會不一樣。
Q:對你影響最大的藝術家是誰?
A:馬格麗特。(雷尼·馬格麗特,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一直很喜歡他,我也畫過關于他的一些東西。最喜歡的是他的《愛人》。
Q:接下來的創作方向是怎樣的?
A:長卷《觀》之后,我創作了幾張小作品,主要是針對傳統山水的圖式體制。受西方構成主義、極簡主義影響,我把中國傳統山水拆開,以新的方式進行轉變與組合,改變慣常觀看模式與經驗,提供新的審美經驗及趣味。
Q:喜歡旅游嗎?
A:特別喜歡旅游,喜歡四處逛逛,喜歡新鮮的、未知的風景。
Q: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
A:一直挺想去法國的,或許是因為它的浪漫、優雅,或許是因為人文藝術的吸引,各種原因混融得很神秘,我很難用具體的語言表述清楚。
Q:今后會在北京定居嗎?
A:現實地講,留在北京對我的藝術創作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文化藝術氛圍特別濃厚。理想主義地講,希望自己能去很遠的地方,說不清具體是哪兒,但是要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