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這個月底,中國股市IPO已經事實上暫停5個月了。盡管有證監會官員仍然嘴硬,非說他們沒有暫停發行新股票,但實際的情況是,當上周四正在開“兩會”的官員說,已經完成財務重審的IPO公司具備上市條件就該上市,市場立刻抱以下跌回應。當天晚些時候就有好事的媒體追問證監會官員,結果得到的回答是:IPO重啟最早也要等到6月。
回顧這個過程,我想對你說,官員們的第一個表態是真實的意圖,而在媒體追問后的改口,如果不是媒體一廂情愿的誤解,也是對市場表達強烈反應后的退讓。
顯然,管理層不想就此打斷市場修復行情的進程,特別是在中央政府的房地產新“國五條”引發廣泛批評后,市場剛剛重回上升軌道。對于郭樹清主席,他過去12個月的努力中最顯著的效果就是組織了大量資金進入到這個被他認定為“低估”了的市場。這些資金有他到海外路演的成果,有他從臺灣、香港帶回來的,也有他讓證監會能夠調動的機構通過擴大經營范圍從別的金融機構那里“搶”來的。至于他努力了很久但還沒有成功引入的社保和公積金資金,更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我相信,郭主席會在考慮這樣一個問題,更多資金的進入一定會引發“賺錢效應”,從而提供出一個解決他非常不愿意承認的、在市場壓力下屈服的“IPO暫停”問題。他從來不想扮演那只操縱市場的有形之手,他本來是市場經濟的信徒。只不過,過去12個月他一定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中國的市場經濟“特色”是如此強大——股民們不斷喊話,自我放逐,直到你不得不屈服。
市場仍然在用同樣的方式表達和施壓,人們堅持認為股市不能上漲的原因是新股發行太多了。在與股市中的資金供給很少做出對比后,這個說法就變得更有迷惑性。其實,股市中的人都是利益中人,在討論到底是股票多了還是資金多了,以至于價格高了還是低了時,哪有道理?只有利益。
在手中持有相對高價格股票的人眼中,新股的供應無疑會讓他們賠錢。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一種極具代表性的聲音——在6月到來之前,也就是新股重啟發行之前還會有三個月的上漲行情。這被視為一波賺錢的機會,或者是解套的機會。
假設新入市的資金以同樣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的話,他們的疑問自然就是,為什么不給我們價格更便宜、質地更好的新股呢?為什么我們要成為過去市場中相當一批質次價高的股票的接盤人呢?
在新舊投資者共存的市場里實際情況更為復雜,我相信,真正的成功投資者并不是那些拿著質次價高的股票盼望政府“呵護”的投資者,也不是一些完全忽視質優價廉的老股票的新入門者。他們的成功就在于他們會非常理性地判斷和選擇,他們不把希望寄托在郭主席的決定上,而是從他無論怎樣的決定中找到機會。
正是基于這樣的看法,我相信我呼吁和支持盡快重啟IPO不會遭到理性投資者的咒罵,相反,人們最終會發現,早啟動比晚啟動要好得多。
首先,由于擬上市公司已堆積得太多,越來越多的副作用已經顯現,比如買殼、比如轉移海外上市地。資本市場的擴大一定是以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作為前提的。當然,我知道中國不合格的,甚至很濫的上市公司鮮有退市,這使得反對增加新股發行的聲音變得越發有力。但是,對此聲音的照顧豈不更加助長“劣幣驅逐良幣”?
其次,市場行情上漲途中消化利空因素的能力要遠大于行情走遠以后。如果管理層希望看到一個慢牛的出現,就不要讓它那么快的變成瘋牛。我知道會有人爭辯說,當前的反彈非常脆弱,但相信我,說這樣話的人會一直這樣說下去的。
再次,是我最看重的,我認為此輪IPO的重啟還會以集中發行的方式進行,這樣做在相當程度上將抑制“打新”和“炒新”,進而在相當程度上扭轉過度超募和首發價過高的“普遍現象”。這些現象一直陪伴著中國投資者,也一直傷害著他們。
對于正努力在公眾中塑造新形象的政府和官員,我更加看重他們堅持的理念和面對挑戰的勇氣,而不是他們瞻前顧后、患得患失。他們應該相信,把對的事情帶給市場、帶給未來的價值要遠重于市場和未來帶給他們的評價。從剛剛退休的一位領導人那里,我充分感受到了中國清流的傳統,他們因為太看重人民怎么評價,以至于在位時迎合那些可能的評價。他們錯失的正是通過迎接挑戰、戰勝困難才能獲得的民眾的追隨,真正的領導者塑造人民而不是被人民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