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雕塑世家,從小受到父輩創作的熏陶,14年前,田園踏上了歐洲求學之路。而今,穿梭于中法之間的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真誠,低調,溫情。如今在北京,田園每天送完孩子上學,會在畫室畫畫,為年底的個展做準備。
盡管結婚生子犧牲了她大量的創作時間,但每每提到孩子,田園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
“孔子有言:‘物有本末,事有先后’。我覺得我的本分是做孩子們的媽媽,有余力便是畫畫,兩件事未做好,尚不敢做其他。”
2007年,田園回到中國。“回來主要因為家里。父母年紀已高,都在國內,長期在國外,無法照顧;其次是我的工作,創作終究與文化有關系,而中國是我的根。”
天生喜愛美好事物的田園,笑稱曾添置過一些小物件。不過,即便是這樣一個從小在藝術熏陶下長大的孩子,尋寶仍十分謹慎。
“選擇應源于內心的喜愛,否則就有點沒頭蒼蠅似的,不知道收什么好。即便是某一類的專家,在某方面有所建樹,比如金銀珠寶、古玩玉器、藝術品等,也是挑其所好,再做了解,具備了相關知識,才去投資。”
“是否掙更多的錢,我其實不太在意,只要夠日常開銷,保證孩子們的教育就好。”在田園看來,財富是一種緣分,不必刻意追逐。
田園喜愛古典家具、舊式小擺設,在國外也買過一些畫和瓷器。“出國之前,收過一些老家具,如今看來已經很難再收到了。”
多年前收的一些小玩意兒的確有所升值。但在她看來,尋寶的邏輯不外乎真實性與文化性。田園鐘愛那些歷經時間沉淀的精美,如木雕、泥人,卻絕不敢碰玉器和瓷器。
“很早的時候,和行家長輩們聊天,被告誡最多的就是玉器、瓷器的贗品率高,專業性強。不僅造假容易,且歷代都在造假,假貨之多,肉眼很難看出來,且即便真品,價格相當不菲,作為初級收藏者,亦不適合。”
“判斷藏品價值,有一個逐漸學習的過程。”對木器、泥人有著特別偏愛的田園說,“比如花梨木,歷代稀有,多為大戶人家使用,所以其家具集設計、款式、工藝為一體,品質好造價高,好似頂級玉石,不論如何定價,傳承的價值皆不菲。而小泥人,以墓葬品為主,色彩不同,保存好同樣有很強的歷史感。”
偶爾,田園也擺弄些玩意兒,她強調作品的出處,有來有往;如果看當代藝術,則注重品位,尋找共識。
“任何一項對藝術品進行投資的行為,都應建立在興趣的基礎上。與作品交匯,體會創作者的那份情,有時深受感動。”她說。
而在歐洲游學的經歷,使田園更添一份對文化考究的深情。
“中國的古代文化以仕途、文人為一線,擁有強大的文化基礎,可惜新中國成立后至今,傳統文化數度被毀,文化傳承出現斷層;而歐洲很多地方仍保留了古老的建筑,文化淵源一脈可承。”
田園說,在法國,每到冬天,大型博物館都會組織不同時期的大師專輯展和回顧展,看展非常方便。“在這樣的環境下,看得多了,孩子自小就會培養出自己的喜好,最明顯的感受就是,他們知道這些我可以喜歡,大師我也可以不喜歡,為什么好,為什么不好,有自己的主見。”
田園喜歡有點年歲的東西,她說,這樣看上去更靜、更透。“而所謂新奇,既新又要奇,不新就不奇,斟酌要更細膩。”
不過她笑稱,有了孩子后,更關注孩子的教育和健康,可以滿足自己喜好的閑錢相對少了,現在最大的投資就是孩子,有能力做一些投資尚好,但絕不是生命最本質的需要。
“畢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現在如果讓我投資的話,必須看得見摸得著,有相對收益的保障,大家一起做的事,冒一些風險我愿意,而畫大餅的事,也許最終收益很大,但我不擅長,也不太喜歡!”
“不論選擇什么,要有主見,追求自我真實的偏好和體驗,不盲從,在能承受的情況下,我更在乎人文的感受。”在田園看來,就像尋寶,追根溯源皆是對生命和文化的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