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開門紅,全年紅。”本希望有個好彩頭的壽險卻在年初栽了一個跟頭。近7年來,壽險保費收入首次在1月份同比出現負增長。
保監會2月2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1月份壽險保費收入1254.61億元,同比增長-2.47%。在行業整頓銷售誤導和壽險轉型的雙重壓力下,保險行業的日子不好過。
為什么說1月份的保費情況能體現公司全年保費規模呢?信誠人壽管理層一位人士告訴《投資者報》記者,壽險公司通常有“開門紅”的概念,通過各種激勵措施,在1/4的時間內完成全年1/3的任務,而前三個月的開門紅,最重要的又是看1月份。
“‘開門紅’,帶來的是士氣。如果開年沒有好的成績,一年都會受到影響。”該人士說。
記者注意到,今年在爭奪“開門紅”的戰爭中,大部分壽險公司失利,上市公司中人保壽險表現最差,降幅為19%;非上市公司中,表現最差的是中法人壽,同比降幅達到70%。
面對窘境,中法人壽董秘方穆華對《投資者報》記者稱:“公司沒有公關部,對外不會回答任何問題。”
前十大壽險八家下滑
目前國內有66家壽險公司,58家開業滿一年。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26家公司保費收入同比下降,占比達到45%。
值得注意的是,前十大保險公司的開年業績大都沒有做好,僅有兩家公司的保費收入實現增長——中國平安和太平人壽分別增長22%、38%。
跌幅最大的是去年底在香港上市的人保集團,其壽險公司人保人壽今年1月份降幅達到19%。
A股上市企業中,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和太保壽險三家上市企業保費情況同樣嚴峻,三家都出現了負增長。今年1月中國太保壽險保費收入111億元,同比下降9%;中國人壽保費收入468億元,同比下降4.68%;新華保險保費收入119億元,同比下降10%。
記者關注到,上市企業下降幅度大,一方面因為去年的基數比較高,今年市場環境萎靡;另一方面和銀行渠道的萎縮有關系。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的1月壽險銀保新單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57%、-7%、-61%、-60%。除中國平安外,其余三巨頭均出現了超過50%的負增長。
除了上市企業,前十大壽險中還有三家保險公司保費大幅下滑,生命人壽、中郵人壽和陽光人壽同比降幅分別為16.5%、11.3%和14.8%。
中法人壽降70%墊底
雖然壽險整體保費收入都不盡如人意,但是中法人壽的降幅仍是令人大跌眼鏡。
保監會數據顯示,1月份中法人壽保費收入僅有123萬元,同比降幅70%。其他排名后四位的正德人壽、中新大東方、人保健康、華夏人壽,保費收入分別為1119萬元、4041萬元、8億元、5.6億元,同比降幅分別為44%、40%、39%、29%。中法人壽與其他幾家相比差距懸殊。
中法人壽如何看待保費下滑?《投資者報》記者聯系到其董秘方穆華。他告訴記者:“公司沒有公關部或者宣傳部,對于此類問題我不會回答,等到我們想宣傳的時候,我們會聯系你。”
副總經理朱宗樹的態度如出一轍:“對于這些事情不方便給予回答。”
在業界,中法人壽是一個奇怪的存在。一位在保險行業從業10多年的合資保險人士告訴記者:“我從來沒有在公開活動上見到中法人壽的身影,由于業績太差,我們早已經不把他們當做對手了。”
被中方股東拋棄
事實上,中法人壽的窘況早已出現,過去幾年,其保費收入一直在滑落。
2005年12月,由國家郵政局與法國國家人壽合資組建了中法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2億元,各持50%股權。成立頭幾年,中法人壽憑借郵政渠道發展速度較快,2009年達到頂峰,保費收入2.7億元。
可好景不長,2009年,中法人壽的中方股東中國郵政集團和200個省(區、市)郵政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了中郵人壽。中國郵政集團持有20%的股權,成為中郵人壽的第一大股東。
中國郵政集團生了自己的“孩子”,郵政渠道基本上都劃歸到中郵人壽,中法人壽自此被冷落。中法人壽2010年至2012年保費收入分別為2.2億元、0.65億元,0.34億元,不足高峰期的1/4,去年中法人壽保費收入名列倒數第一。
相反,中郵人壽一路高歌猛進。2009年成立當年僅有0.05億元的保費,2010年就飆升至20.2億元,去年保費收入達到145億元,進入壽險行業前十名。
雖然目前中法人壽的股東方仍然是中國郵政集團,但是有消息稱中國郵政集團想撤資,中法人壽正在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對于這個消息,董秘方穆華沒有做出回應,他表示“不清楚此事”。
其他保險公司過去幾年多次增資,而中法人壽自成立至今沒有增資,仍為2億元。由于注冊資本的限制,中法人壽的業務范圍只能集中在北京市場,這也直接影響了公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