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增收入7.4億元、凈利潤1.6億元”,這是2008年到2011年萬福生科上市前三年的造假數據。而公司前三年的凈利潤實際上只有區區2000萬元,這里面還包括1075萬元的政府補貼。為了上市,該公司人為將凈利潤做大8倍。
這樣觸目驚心的造假數據,遠遠超過剛遭受處罰的綠大地——因欺詐上市,虛增的營收達3億元。
綠大地(現ST大地)的原實際控制人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相關高管全部獲刑并處罰金,公司被罰款上千萬元,其中介機構責任人被處以終身禁入證券市場的“極刑”。萬福生科將面臨什么樣的處罰還不得而知,但是護航其上市的中介機構難辭其咎。
2011年勝景山河涉嫌財務造假被取消上市的余波未平,同一年由平安證券保薦上市的萬福生科如今也曝出丑聞。一時間,社會上充斥著對平安證券的口誅筆伐。
面對指責,平安證券對《投資者報》的采訪進行了書面回復:“我們承認當時的內控不嚴格,一味追求效率規模,目前正在加強內控建設,接受任何處罰。”
對于如何保證投資者的利益,平安證券稱,他們正在積極努力和當地證監局溝通,尋找妥善的解決辦法。
萬福生科虛增利潤
繼綠大地后,萬福生科將成為A股第二個因造假上市被處罰的案例。
2012年9月,萬福生科接到證監會立案調查的通知。10月26日,萬福生科發布自查報告,稱公司在2012年半年度報告中存在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其一,虛增營業收入1.88億元,虛增營業成本1.46億元,虛增凈利潤4023萬元。其二,2012年上半年公司募投項目停產,對公司造成重大影響,但是未披露具體內容。
2012年11月23日,交易所對公司以及相關負責人給予了公開譴責的處罰。
但上市造假風波仍然沒有結束,公司本想公布去年虛增行為就夠了,沒有想到監管層要求繼續自查。
一查嚇一跳。今年3月1日,公司發布致歉公告,稱2008年到2011年財務數據存在虛假記載,公司存在因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等重大違規違法行為、財務數據調整后出現連續三年虧損或者凈資產為負等情形而導致公司股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就在各方聲討時,公司財務總監覃學軍自動離職,公司批準了這一行為,但公司的獨立董事單楊拒絕發表意見。
保薦機構重量不重質
根據招股書,萬福生科的IPO保代為吳文浩和何濤,目前還都在平安證券任職。
去年9月15日,即證監會立案調查的前三天,兩位保代還出具了公司上半年都按照相關規則披露的持續督導報告。
兩位保代受到深交所的通報批評,這是創業板市場第二單公開譴責的案例。隨著造假上市程度的升級,兩位保代可能還會遭遇更大的處罰。
在公司內部,平安證券對于保薦人,根據責任認定的結果,按照公司“紅黃藍牌”制度進行了從重處罰。但很多人仍有疑問:公司層面是否參與了造假行動?
平安證券一位保薦人告訴《投資者報》記者:“據我所知,公司不會明知故犯,萬福生科不是一個大公司,募集資金不過4.25億元,貢獻了2525萬元收入。試想,如果平安造假,還要聯合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那么小的項目實在是不值當。”
他還表示,萬福生科作為農業企業,很多項目采用現金結賬,很多時候保薦人也可能受其蒙蔽。但不可否認,公司的內控還是出現了問題。
對于此次造假事件,平安證券并不諱言,過去幾年公司投行業務發展迅速,追逐業務數量,內控環節存在不足,對于質量的把控相對薄弱。
平安證券表示,自勝景山河事件以來,公司就通過稽核徹查投行潛在的風險,在業內率先改革,強化投行風控,采取“風險連坐、獎金遞延、加大違規處罰”等措施,大動手術,不惜以保薦人流失和犧牲短期利潤為代價,換取公司的長期健康發展。
“2012年,平安投行大規模人員流失,薛榮年團隊整體離職和這樣的政策不無關系。”上述保薦人稱,這不是推卸責任,但的確和當時的市場風氣有關,各家投行都在搶地盤,公司的內控部門由投行部門管理,作為一個下級單位,怎么能對上級做出客觀的監督呢?
現在內控有了變化,平安證券回復稱,公司在投行架構設置、制度建設、關鍵流程優化等方面均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在公司層面設立獨立的一級部門“投行業務內核部”,在風險管理部增設專門負責投行風險管理的“風控三室”,建立起前中后臺分工明確、相互制衡的管理體系。
“現在將內控部門獨立于投行,薪酬、獎金不以項目為準,相當于一個第三方機構,對以后的項目內審會有很大幫助。”上述保薦人告訴記者。
平安開展四項工作
在此次造假事件中,投資者的利益如何保障?
平安證券稱,監管部門正在進一步稽查,公司積極配合監管部門、地方政府等相關各方,爭取對投資者最有利的方案。同時將保護投資者利益作為第一原則,努力督促、幫助萬福生科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并承擔相應責任。
萬福生科事件后,平安證券稱其做了如下四項工作:第一,全力配合監管要求,進行大量專項復核,每周上交調查報告;第二,組織第三方獨立調查律師組,進行獨立評估調查,對事件的后續處理提出法律研究和建議;第三,對企業進一步做好持續督導工作,督促企業完善內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等;第四,積極配合監管部門,全力督促、支持企業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