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報《江城大學生“畢攤族”月收入近萬元》的報道引起了讀者們的強烈反響。有“90后”的讀者表示,“畢攤族”表現(xiàn)出來的“有頭腦”、“獨立”、“能吃苦”才是大多數(shù)90后大學生的真實寫照;更多剛大學畢業(yè)的讀者則驚嘆,原來一個小地攤也能掙這么多錢,紛紛表示也要加入“畢攤”一族,自力更生,拒絕啃老。
一位讀者向記者“爆料”,他有兩個朋友也是“畢攤族”。記者根據(jù)這位讀者提供的線索來到光谷廣場地下通道。在地下通道中部的路邊,只見一個專賣收納盒和女生日常小物件的地攤邊圍滿了顧客。攤主是兩個年輕的女生,一個大號行李箱既是她們的“倉庫”又是她們的“柜臺”。
“我們的收納盒用的都是加厚防水的材料,里面的隔板可以隨意調整,很適合女孩子整理收納一些小物件。”“美女,你的發(fā)色比較深,適合用這種顏色淺一點的發(fā)卡。”…… 一個女生向顧客介紹商品,另一個則負責收錢找零出貨。不到10分鐘,就賣出了1個大號、3個中號收納箱和兩個發(fā)卡。記者表明來意后,攤主之一的Svendaisy,對記者抱歉地笑笑:“讓你久等了,剛才生意特別好,今天帶來的收納箱都已經(jīng)賣得差不多了。”
姐妹淘合伙練攤改善生活
Svendaisy和同伴都來自湖北荊門,分別是武漢紡織大學和湖北大學的大四學生。兩人在今年暑假就早早“敲定”了工作,現(xiàn)在分別在兩家旅行社上班。但獨自在武漢打拼的兩人上班后發(fā)現(xiàn)每個月除開衣食住行等開支后,3000元的工資所剩無幾。于是,想“改善一下生活”的兩人一合計,決定在地形熟悉的光谷廣場擺地攤“淘金”。
每天只要不加班,下班后兩人就馬不停蹄地往光谷趕。“除去加班和有時實在太累想休息一下,我們每周出攤平均三四次,只要出攤就有得賺。”Svendaisy說,兩人一般晚上7點就會出攤,一直到9點半。“如果不是要趕最后一班車回家,再多守半小時生意會更好。”
“夜班”收入趕超“白班”
Svendaisy和同伴帶出來的收納盒已經(jīng)只剩下一個,當天一共賣出了50個收納盒。根據(jù)大小不同,每個收納盒凈掙5~8元不等,加上若干女生用的小物件,昨天兩人掙了近400元。“上個月我們出攤十多次,一共掙了4000多元,每人分了2000多元。和上班的工資差不了多少,算時薪的話那可是上班的好幾倍。”Svendaisy說。
不過,Svendaisy告訴記者,別看擺地攤的“時薪”很高,但都是兩人把自己當“女漢子”用的結果。“一個收納盒平均一斤重,我們每次出攤都要帶四五十個,這就有50多斤,還不包括其他的小物件。”雖說網(wǎng)上也可以進貨,但是為了省下郵費,兩人還是會去漢正街。“每次進貨時大包小包的,沒機會把自己當女孩。”
Svendaisy說,她們兩人的家庭環(huán)境并不差,但上班后兩人決心不再向父母要錢,所以瞞著家里出來擺攤。“都上班掙錢了,還‘啃老’的話太不應該了,年輕人吃點苦算不了什么,就當健身了。”
(來源:武漢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