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半年的那一場H7N9禽流感,曾一度讓消費者“談活雞色變”,并慢慢更多地嘗試冷鮮雞。隨著天氣變涼,市民吃雞、鴨等畜禽肉品的需求再次提升。記者走訪江城市場發現,或是經過那一場禽流感的影響,這個秋天里,冷鮮畜禽的消費與往年相比熱了不少。
一直銷點日賣兩千只雞
在關山大道光谷天地的沃爾瑪超市里,一臺冷柜旁聚集了不少消費者。探過頭一看,冷柜里躺著各種姿勢的冷鮮雞和冷鮮鴨。這些冷鮮家禽肚子被剖開,各個部分都清洗得干干凈凈。“買一只回去燒著吃,味道絕對好。”工作人員一邊說,一邊抓起一只冷鮮雞放到李女士面前。“都是殺了沒多久之后清潔冷凍的,新鮮得很。”
本來就要買雞肉的李女士經不住推銷,拿下了一只雞,過秤之后21.8元。工作人員麻利地將雞切塊,遞給李女士:“今天已經賣出十幾只了。”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天氣開始涼快時,冷鮮雞、冷鮮鴨就賣得蠻俏,周末時一天最多賣過五六萬元,約有2000只雞,按營業12小時計算,平均每小時賣出了100多只。
“不知道這冷鮮雞是不是死了之后才殺的?”在采訪中,也有消費者這樣向記者表達疑慮。
燒著吃多選冷鮮雞
隨后,記者又來到漢口北湖一家冷鮮雞專賣店,這家品牌加盟店一天的銷售額沒有超市那一家多,但每天也能賣出70多只雞,這在去年同期想都不敢想:“那時候一天能賣出30只就蠻不錯了。”老板張先生說。
因為冷鮮雞店與附近的菜場隔街相望,受到活雞銷售的沖擊依然比較大。不過,在店里買冷鮮雞的齊女士說,把雞燒著吃的話,冷鮮雞的味道一點不比活雞差,而且還非常方便,一些比較大的品牌,衛生狀況也比較能夠信得過。
不過,提著活雞從菜場出來的羅婆婆則告訴記者,兒子兒媳自己開火,買只雞回去給他們煨湯喝:“活雞的味道還是更鮮一些,煨出來的湯的味道和營養絕對不一樣。”
冷鮮雞店老板張先生也透露,到店里買冷鮮雞的大多是80后的小家庭主婦,雞買回去多是燒著吃,簡單好操作,味道也能保證:“年輕人的飲食觀念也比老人更開明,更能接受冷鮮雞,冷鮮雞的消費群體其實更大。”
未來或將成為消費主流
今年上半年活雞銷售面臨毀滅性打擊,消費者拒絕吃雞肉時,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陳煥春就表示,冷鮮雞、冷鮮鴨等經過嚴密加工的畜禽產品,完全可以保證肉質的鮮美,不會造成營養的流失。
現在,對于冷鮮雞開始漸漸“熱”起來的現象,武漢畜牧專家認為,經過一場禽流感疫情之后,消費者對家禽消費的觀念得到了更新,而冷鮮畜禽食品也將成為未來的主流消費趨勢。
據了解,之前消費者對冷鮮雞鴨不感興趣,一是覺得營養元素流失,二是擔心衛生質量打折扣。對此,專家介紹,在目前的加工工藝下,冷鮮雞能保證肉質柔軟,口感細膩,也能保證鮮香味,營養物質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對于質量問題,目前主要依靠企業內部的質量控制與相關部門對生產環節的監管。據介紹,冷鮮雞在美國、歐洲等地都已經漸漸替代活殺雞和冷凍雞,成為主流消費品。在國內,許多省市如上海也因禽流感、衛生等原因,開始推廣城區內禁賣活雞,銷售冷鮮雞。
(來源:楚天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