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刑事和解作為一種解決刑事案件的程序性機制,對于刑罰目的和刑法價值的實現也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但同時也有聲音認為,刑事和解實則使國家公權力私化、違反了證據裁判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等,將造成司法公信力的惡化同時滋長司法腐敗。筆者將結合司法實踐中當事人和解的適用與濫用情況,對即將實施的刑事和解程序闡釋一些個人淺見。
關鍵詞 刑事和解 恢復性司法 量刑 正義
一、刑事和解的基本內涵
筆者認為,在探討刑事和解的制度價值之前,應首先將其與刑事附帶民事調解予以辨析。
第一,理論基礎不同。刑事和解以恢復性司法為理論基礎,在案件已經查明的前提下,通過被害人與加害人面對面的對話,為雙方盡快恢復之前的社會關系提供一種更加有效的途徑。相對而言,刑事和解更偏重于以被害人為中心。而刑事附帶民事調解的理論基礎仍是刑罰的報應理念,其更強調加害人通過民事賠償方式獲取被害人的諒解,從而使法庭酌情減輕對其適用的刑罰。如此看來,刑事附帶民事調解更偏重于以加害人為中心。
第二,目的形式不同。刑事和解以“和解”為目的,注重被害人與加害人間的傾訴與傾聽關系,既能發泄被害人不滿情緒又可以喚起加害人應有的良知爭取有利改造。而刑事附帶民事調解以“賠償”為目的,加害人希望通過最少的經濟賠償達到最大的從輕判決的效果,被害人在已受到傷害的基礎上盡力爭取最大可能的補償,在這個過程中,司法機關沒有起到教育警示的作用。
第三,公權機關地位不同。在刑事和解中,國家公權機關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但相對地位消極,僅為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架構對話的橋梁,法律作用僅在于審查事后達成的刑事和解協議的合法公正與否,不能以公權之名主導刑事和解。而在刑事附帶民事調解中,國家公權機關僅為人民法院,法院可以如同在處理民事案件一樣主導調解的始終,有時為了調解的順利達成,可能會加強法律引導,促成雙方達成協議。
二、刑事和解的實踐障礙及成因
表現之一:實踐中,賠償被害人損失的加害人往往能夠被判處比正常刑期短的刑罰或非監禁刑,對應當判處死刑的加害人,則可能會免除死刑,也就是民間俗稱的“以錢贖命”。這必然為社會的穩定帶來不和諧的因子,同時也使社會公眾對司法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產生極大的質疑。
表現之二:被害人的權利可能得不到保障。實踐中,由于加害人清楚賠償情況將可能影響對其判處的刑期,有些加害人就會將經濟賠償作為談判的籌碼,不輕判就不賠償、不緩刑就不賠償,或者是被判處的越重,就越不愿意賠償被害人的損失,使被害人的權利更加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表現之三:權力尋租的現象不可避免。在很多情況下,加害人除與被害人達成協議外,更重要的是要與法官達成協議,因為經濟賠償并不必然會導致案件的從輕判處,或者說,從輕或減輕的幅度依然由法官決定。而這個過程,則滋長了司法腐敗現象,導致司法權威和公信力的受損。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可以總結如下四方面:
其一,司法工作人員的執法理念存在偏差。根據我國刑法的司法解釋,民事賠償“可以”作為量刑的考慮,但是很多辦案人將其理解成了“應當”,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量刑依據。
其二,證據瑕疵使法院不得不促成刑事和解。實踐中,有些由于案件本身、有些由于辦案機關取證的失誤均可能使案件存在證據上的瑕疵,導致對加害人的刑期判不上去,而被害人及家屬卻因遭受重創要求從重處罰,倘若處理不好,則會成為疑難案件。
其三,附帶民事訴訟制度不完善。目前,在除經濟犯罪外的絕大部分暴力犯罪,從偵查到起訴再到判決的這一漫長過程中,加害人的財產一般都無法進行訴前保全。倘若未達成刑事和解,那么判決書很可能成為一張“白條”。
其四,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在法律規定的法定刑幅度較大、部分從輕、減輕條款規定不夠明確的前提下、在審理案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各方面影響的環境下,法官自由裁量的尺度對于刑罰的適用也具有較大的影響。
三、對刑事和解完善途徑的建議
上述問題的出現,筆者有針對性的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刑事和解制度必須遵循平等自愿原則。被害人和加害人必須平等對話,都是自愿參加和解,和解程序由加害人或者被害人主動自愿提起并進行合意選擇,內容由加害人和被害人雙方商議得出。
其次,要正確認識經濟賠償與刑罰適用之間的關系,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加害人對于被害人的賠償,能夠很大程度的彌補被害人及其家屬的損失,也可以較好的體現加害人認罪、悔罪的態度,因此可以作為法官自由裁量刑罰的依據之一。
再次,建立和完善刑事案件中的訴訟保全制度。我國當前家庭財產和個人財產通常是不予區分或者難以區分的,而刑事案件中民事賠償的強制執行只能以加害人的個人財產為限,加之從偵查到起訴再到審判的期限較長,經常會導致最后判決根本無法執行。
最后,提高司法機關的辦案水平,嚴格刑事案件的證據標準。在我國,取證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公開的秘密。刑訊逼供、超期羈押等等現象屢禁不止。而該現象的直接后果就是成為審判時的證據瑕疵,造成不得不通過刑事和解來拉低刑罰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劉仁文.恢復性司法:來自異國的刑事司法新動向[J].人民檢察,2004(2).
[2]孫勤.刑事和解的價值分析[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
[3]卞建村.刑事被告人權利問題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沈陽市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