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宗教與法律是維系社會的兩種基本手段。在西方,宗教對法律有著深刻的影響,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從法律發展的歷史看,西方法律在其思想,制度及其實踐的某些方面(特別是中世紀時期)都表現出強烈的宗教色彩和宗教性質,特別是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紀幾乎完全統治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因而它對整個西方法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關鍵詞 宗教信仰 基督教 自然法
一、宗教的本質
涂爾干認為:“宗教是一種與既與眾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關的信仰與儀軌所組成的統一體系,這些信仰與儀軌將所有信奉它們的人結合在一個被稱為‘教會’的道德共同體之內。”豍從涂爾干對宗教的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宗教依靠的就是信仰和儀軌的共同體。馬克思主義則認為一切宗教不過是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意識中的一種虛幻的、歪曲的反映,馬克思主義看到的只有法的階級性和工具性,法的宗教性則被忽視。但是,歷史已經證明,宗教與法律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從來都是相互伴生、互為促進的,并且長時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互為表里的關系。
二、城邦宗教及其對法律的影響
(一)古代家庭宗教充當著法律的角色
“古希臘人既是理性的人,也是信仰的人;他們不但靠哲學和理性,同時也靠宗教信仰來調節他們的實際生活。”豎古希臘宗教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多神崇拜或者說是泛神論。古希臘宗教淵源廣,因為城邦林立且政體與經濟形態各異、難于統一等因素的影響,城邦宗教也并不具有統一性,每一個城邦有著各自的神,也擁有各自的宗教儀式和傳統,但是他們也有著共同的特點。城邦宗教在整體上是對圣神生活的反映,城邦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與宗教結合在一起,與宗教和神學相關的條文隨處可見,宗教和對神的崇拜構成了那個時期法律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內容。
(二)城邦宗教中體現的法律價值
如博登海默所言:“在古希臘的早期階段,法律與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合一的。宗教儀式滲透在立法和司法的形式之中,祭司在司法中也起著至為重要的作用。國王作為最高法官,其職責和權力也被認為是宙斯親自踢予的。”豏古希臘宗教對政治和法律的重要影響,表現在政治權力、法律和神權緊密聯系并結合在一起,法律的平等、正義等基本價值體現在公共領域的活動中,正是基于正義的信念,公民最為積極的思維活動就是發現正義之中蘊含的抽象標準,如法官以正義進行審理和判決。而思想家對城邦公民的文化精神進行表達時,也把正義視為城邦平等和睦的精神紐帶和生存發展的基本原則。
柏拉圖也以正義作為城邦精神的基石,表明正義信念已經通過公民文化活動的實踐及城邦思想家的理論總結滲透到公民的心靈之中,并在實踐領域發揮著指導性的作用。羅素在論述古希臘的正義觀念的產生時說“在哲學開始以前,希臘人早就對宇宙有了一種理論,或者說感情,這種理論或感情可以稱之為宗教的或倫理的。按照這種理論,每個人或每件事物都有著他的或它的規定地位與規定職務。但這并不取決于宙斯的諭令,因為宙斯本人也要服從這種統御著萬物的法命。但是凡有生氣的地方,便有一種趨勢要突破正義的界限;因此就產生了斗爭。有一種非人世的、超歐林匹克的法則在懲罰著放肆,并且不斷在恢復著侵犯者所想要破壞的那種永恒秩序。……這便是希臘人對于自然規律與人世規律信仰的根源,這顯然也就是柏拉圖正義觀念的基礎。”豐
三、基督教對西方法律的影響
(一)基督教之“約”
“約”是基督教信仰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基督教中 “約”的觀念和古希臘羅馬的契約思想,構成了歐洲中世紀的契約理論。在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掌握了國家的政權,出現了許多個以基督教為國教,并且以羅馬教皇為最高領袖的基督教帝國。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一個思想或觀念,凡是想要在社會生活中被認可,首先要得到基督教的承認,或者摻進基督教的文化元素,更有甚者直接與基督教中的教義掛鉤。基督教的教義是建立在上帝與人類立約的根基上的,是以“約”為總綱的律法信仰,契約是奠定在神人互守信約的原則上,帶有鮮明的約法特性。
基督教《圣經》中的“約”經過中世紀與其他契約理論的溝通契合,為中世紀及其之后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奠定了契約論的基礎,盡管其觀點是唯心的,但它為之后人民主權學說的產生和發展,為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構建了憲政基礎,為西方國家的法治社會打下了美好的開端。
(二)基督教與天賦人權論
天賦人權的理論基礎是基督教對理性主義的傳承,如果沒有古希臘人參與到西方文明的建設中,很難想像今日的西方文明是朝哪個方向走。古希臘人對智慧的追求,對理性的探索,對科學的執著,對人生的點滴思想,都為西方文明的前進鋪開道路。古希臘人對理性的追尋可謂由來已久,基督教在其發展過程中承接了古希臘哲人們的理性觀念,這一點在我們看來好像不可理解。我們都認為宗教信仰都帶著神秘主義的特點,宗教信仰者講求的是對于不可見的或未知世界的信仰,這些似乎與理性主義是剛好相違背的。但與常人所知剛好相反的是,在《圣經》中反映出來的基督教教義非常注重人類的理性思想。“與當今世界其他各大宗教相比,神秘與理性的高度融合是基督教的一個重要特征。基督教不僅有自己的教義體系,而且有自己神學與哲學合一的神哲學。可以說,基督教的神秘信仰是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基督教哲學是基督教文化的大腦。”豑經過優秀的基督教徒們的打造,基督教與亞里士多德、柏拉圖構建了獨有的理性思想,并且融進了古羅馬希臘時代的理性主義觀念,對文藝復興中的思想解放帶來了極大的啟發,為歐洲社會的近當代文明打下了基礎。
(三)基督教對自然法學說的傳承
1、古代自然法學說。
西塞羅是眾所周知的羅馬法學家,他的法治理念對后世法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西塞羅生活的年代,城邦制在羅馬消失已久,所有人都不再像過去一樣依附在城邦的統治下生活,這個時候公民才開始擁有真正的獨立和自由,所以這個時候公共利益和公民的權利急需通過法律加以規范。西塞羅對羅馬法的貢獻就在于他把古希臘的自然法思想與人定法思想結合起來,把自然法當做是人定法的根基,也就是把自然法從哲學范疇帶到了法學的范疇,這樣就大大地促進了當時立法的發展。
2、神學自然法學說。
在西羅馬帝國覆亡后,整個歐洲社會開始進入中世紀。羅馬法中的許多原則因為與當時的基督教會統治利益相沖突而受到摧毀,但是自然法學說卻因其與基督教義相接近而披上神學的外袍,得以保存下來。奧古斯丁提出的“永恒法”所指就是整個宇宙間的自然規律和習慣,也就是神學化了的自然法學。而與“永恒法”相對的“塵世法”,主要是維護社會和平的工具。
3、古典自然法學說。
從中世紀的后期開始,自然法思想不斷地被一系列的人文大師所發展,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傳承后,形成了近代的古典自然法學說,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指導思想。近代啟蒙思想的成果之一就是古典自然法學說。其有如下特征:
第一,理性主義。古典自然法學說的本質特征就是理性主義。無論是古代自然法學說還是古典自然法學說都一如既往地強調理性主義。理性在人的思維模式中是穩定的,是與人的情感相對的,理性是人類社會性的表現之一。理性主義是一種對事物理解的特定方式,崇尚近乎公式化的規則、原則或基本原理。
第二,自然狀態論。自然法學說討論所有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自然狀態,是人類社會的早期狀態。在進入文明社會以前,人們都處于自然狀態之下,沒有國家、政府,人類也沒有人定法,在沒有出現人定法的自然狀態里,規范人類行為的是自然法。
第三,社會契約論。自然狀態的缺陷決定了他的暫時性,人類必定要從自然狀態過渡到文明社會。在這過渡的過程中,社會契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人類通過社會契約的方式,從野蠻的自然狀態進入到社會狀態。具體的方式是:人們放棄自然狀態下的全部或部分自然權利,把他們交給一個人或者是一個集體。主權來源于每個人的自然權利,這個人或這個集體是主權的掌握者。國家或政治體由此而產生,人類開始生活在有國家和法律的社會之中。
四、法律應當具有宗教性的超越品格
在法律與宗教的關系方面,它體現在二者作為不同的社會規范有其各自的范疇和領域,它們曾經是結合在一起的,它們具有一定范圍內共同的價值追求,而且在作用和功能上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在此過程中,宗教為法律提供神圣性,法律為宗教提供現實性和有效性。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治理的手段,其缺陷在于不能直接進入人的內心世界,它只能通過一系列看似有效的外部性活動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或者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是對于思想和靈魂的墮落者,法律面對他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一籌莫展。人類需要內心世界作為支撐,需要內心的信仰來激勵使其高尚,所以人的心靈深處必須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宗教恰能發揮這一作用,對法律的社會治理進行必要的補充。這里的宗教并不一定必然是對神的崇拜和景仰,而是指一種超越理性的引導,人類需要為其靈魂尋找精神導師。
注釋:
[1]【法】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4.
[2][3]昭印.論宗教在古希臘社會中的作用[J].傷害師范大學學報,1997(3).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4.
[5]【英】羅素.西方哲學史[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88.
[6]王曉朝.教父學研究——文化視野下的教父哲學[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1.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