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類的智力成果不斷推陳出新,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現在著作權法上,就是不斷更新的傳播技術催生新的作品形式以及傳播和使用作品的方式,不停地向著作權法發出挑戰,使之必須對其做出回應、提供保護。傳播技術歷經印刷時代、電子時代、數字網絡時代三次革新,每次革新都使著作權法不斷平衡權利人與使用人之間的利益,為新的智力成果以及智力成果的傳播使用方式提供保護,激勵著作權人不斷進行作品創作,最終達到促進科學發展、社會文化進步的價值目標。
關鍵詞 印刷技術 電子技術 數字網絡技術 著作權法
在知識經濟、信息社會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產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而作為知識產權重要組成部分的著作權,在數字網絡技術的映襯之下,更顯得光彩奪目。從著作權法幾百年的立法發展軌跡來看,一方面是著作權人的權利范圍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地擴張,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公眾對自由獲取信息的呼聲在不斷地高漲。于是,在技術進步、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著作權制度不斷的受到沖擊,又不斷的順應社會發展,以實現著作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
過去和現在是緊密相連的,現代知識產權法的許多方面只有通過對過去的關照才能獲得解釋。要理解現代意義的著作權制度,必須先了解其發展歷程,而傳播技術的變革對著作權制度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播技術歷經印刷時代、電子時代、數字網絡時代三次技術飛躍,著作權也因技術時代的上述劃分而分為印刷著作權、電子著作權和數字網絡著作權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一、印刷術為著作權法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東、西方的知識產權法學者,都無例外地認為版權是隨著印刷術的使用而出現的。因此,著作權也被稱之為“印刷出版之子”。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的復制和傳播只能靠人工抄寫,成本高,數量少;同時,社會公眾受教育程度低,能夠閱讀作品的人較少,所以從一開始,作者就不必過多的為作品的被復制和傳播所困擾。但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這一現狀。隨著復制成本的降低和復制效率的提高,原本較為平衡的利益關系受到了沖擊。如何控制作品的復制與傳播,從而保護印刷商和出版商的經濟利益,成為了推動建立著作權保護制度的直接動力。
起初的印刷業是一種“資金密集”型行業,印刷商和出版商為降低投資風險,確保利潤獲取,尋求著一種特殊的庇護制度。恰巧封建王室對思想言論監督和審查非常嚴格,印刷商和出版商與封建王室因此尋找到了利益的契合點——王室賦予出版商法律上的印刷特權,印刷商并由此獲得壟斷的經濟報償;作為回報,出版商成為政府的無情而有效的書報審查執行官。印刷特許權并不是一種基于創作行為并依照國家法律而授予的一般意義上的財產權。因此不是現代意義上著作權制度的早起形式,但其為現代著作權制度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1662年《許可法》效力續展遭拒后失效,開啟了印刷自由的新時代。1710年,在丹尼爾·笛福“每一位作者都應依法對于署名的作品享有天然的毫無爭議的財產權”觀點的影響下,現代著作權史上的最為著名的第一部成文法——《安妮法》誕生。
二、電子技術對著作權法的沖擊
19世紀被稱為發明的世紀,電報、電話和留聲機被先后發明。而進入20世紀之后,無線電技術產生了無線電廣播和電視。這些新的傳播技術的出現和應用,不僅造就了新的作品形式,而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傳播和使用方式,在豐富著作權法內容的同時,也拋給了著作權法無窮的難題。
1889年,照相技術的產生,使得這種借助物理裝置而形成的物體影像,能否被認作是作者的作品,能否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引發版權界的廣泛探討;甚至引發了有關作品獨創性乃至著作權正當性的爭論,成為英國著作權法發展史上長期被關注的焦點。
電子時代著作權法變革的另一個焦點是錄音技術所產生的“拷貝”問題。自動鋼琴或留聲機、唱片剛出現時,錄制者的行為是被默許的,但是隨著留聲機和唱片的暢銷,作曲家以及音樂出版商的利益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對版權法如何更好地保護權利人的權益提出了新的挑戰。版權法的修改也提上了議程,1909《美國版權法》做出規定,音樂作品版權人有權禁止他人擅自以機械方式復制其作品。從此時起,復制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印刷,同時還包括“機械錄音”這樣的新形式。
1890年,愛迪生發明了活動電影攝影機,電影作為娛樂或科學的新奇表達方式受到廣泛接受和傳播。但1909 年的《美國版權法》中對電影卻只字未提,HarperBros訴Kalem Co一案之后,情況得到了改變,美國著作權法開始加強對電影業的關注。1912年,美國國會在修改著作權法時,將電影列為單獨的作品類型加以保護。
1790年的《美國版權法》的保護對象僅局限于書籍、地圖與圖表,而1912年頒布的《美國版權法》則將保護的范圍擴大到了雕刻、模型、照片和電影等多種作品形式,同時增加了放映權、廣播權與鄰接權等權能,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仍是新的傳播技術帶來了新的表達和傳播方式。
三、數字互聯網技術對著作權法的沖擊
20世紀的技術革命之一就是發明了能夠以數字形式獲取文字、聲音和圖像的技術,大多數21世紀的娛樂產品和信息產品均可數字記錄、數字存儲、數字傳輸和數字接收。可以預見的是,數字化革命的出現,在給著作權法帶來新的挑戰的同時,必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1945年,美國人莫克萊和埃克特,發明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1971年,英特爾公司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英特爾4004 芯片”,開啟了個人電腦的新時代。1980年,IBM公司采用軟件與硬件相分離的技術,促使各類軟件公司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同年,美國完成了對1976年著作權法的修訂,首次將計算機軟件列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之后,英國和歐盟也相繼將計算機軟件納入到各自的著作法保護范圍之內。
計算機技術的獨立發展也許并沒有充分展示出數字技術的優勢,而真正給人類社會帶來顛覆性變化的,是計算機技術與互聯網的結合。數字網絡技術對著作權法的沖擊首先體現在對復制權基礎地位的動搖上,因為,無論是在印刷時代還是在電子時代,作品的使用都必須以占有有形的復制品為前提條件。因此,復制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發行的必備和先決條件,從法律層面看,著作權法授予著作權人的專有權正是建立在對復制行為的有效規制的基礎之上的。
數字互聯網時代,作品能夠被無限并精確地復制、方便并快捷地傳播,多數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全球各地的作品,而復制傳播的成本幾乎為零。數字網絡作品的無形性與快速傳播性,使得著作權人幾乎不能再通過對復制行為的有效控制來保護自身專有權利了。在數字網絡世界里,人們甚至已無法細化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可以說,數字網絡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已經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作品傳播和使用模式。
從未停止追趕技術進步的著作權法,在思考如何控制新的傳播和使用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經濟利益時,賦予了著作權人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限或者無限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但是,網絡信息傳播權只是對新的傳播技術做出了回應,對新技術下的復制方式仍未做出法律上的應對措施。一項權利的賦予必須實際可行,才能使權利人真正受益,否則權利將僅僅停留在紙上。網絡環境下復制的特點在于其無形性與快速性,點擊復制的行為已遠遠超越了著作權人的可控制的范圍,即使賦予其所謂的“網絡復制權”,也將是一項紙上的權利,缺乏實際操作性。解鈴還需系鈴人,技術帶來的問題還需技術來解決,因此,出現了控制復制、下載與傳播的技術措施,如水印技術、加密技術等等,同時,法律對規避這些技術措施的行為給予制裁,如此“舍近求遠”的法律救濟能真正保證著作權人“網絡復制權”的實施。
著作權人與使用人之間的利益平衡是整個著作權法存在的根基,自從《安妮法》誕生以來,著作權法就始終圍繞著利益平衡這一核心構建權利體系。著作權法在不斷跟隨傳播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在不斷擴張保護的客體與著作權能。著作權的每次發展,都意味著著作權人權利范圍的擴大,同時也意味著使用者可自由利用的范圍在縮小,合理使用的空間在壓縮。例如,著作權人利用技術措施限制作品的傳播和使用,會阻礙已過保護期限的作品進入公共領域;又如,不區分條件的對作品采取技術措施,會增加合理利用的成本,因為利用人在利用作品前,必須想辦法避開權利人增設的技術措施。著作權人利益的保護雖然是著作權法一直以來的重心所在,但是對社會公眾利益的保護也同樣是著作權法必須考慮的價值目標,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社會公眾的利益要優于著作權人的利益,不能因為著作權人控制作品的技術手段提高而忽視或放棄對公眾利益的保護。
四、結語
著作權發展自孕育之時就與技術發展纏繞在一起,著作權制度是科學技術的產物,且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同時,著作權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威脅,也恰巧來自于技術。從印刷時代、電子時代到數字網絡時代著作權法的變化可以看出,每一次傳播技術的更新,都會擴大著作權的權能與保護客體,以應對新的作品及其傳播和使用模式。但在擴大保護著作權的同時,也因注意保護社會公眾的利益,尋求著作權人與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平衡,以實現著作權法鼓勵作品創作和利用,促進科學、文化乃至文明進步的立法宗旨與價值目標。可以預知在未來的技術進步與未知時代中,著作權會再次擴張,因為新技術會再次帶來新的作品形式以及傳播和使用方式,掌握和控制好權利人與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平衡,才能在再次面對傳播技術對著作權法的沖擊時,做到及時、高效的平和社會與法律規定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科學、文化的進步和發
參考文獻:
[1]易健雄.技術發展與版權擴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
[2]Brad Sherman, Lionel Bently.The Making of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
[3]鄭成思.版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2 .
[4]段瑞林.知識產權法概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8:28.
[5]吳漢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9.
[6]保羅,戈斯汀.著作權之道——從古登堡到數字點播機[M].金海軍,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35.
[7]帕斯卡爾,卡米納.歐盟電影版權[M].籍之偉等,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2006:7.
[8]Jessica Litman.Copyright Legis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J]. Oregon Law Review,1989:288-289.
(作者單位:重慶市巫山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