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以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興起,使得職務犯罪手段越來越智能化和隱蔽化,這類案件在偵查中難以發現證據、取得證據和固定證據。為適應偵查職務犯罪的需要,對此類案件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是當前反腐敗的必然趨勢。技術偵查措施的運用,有利于檢察機關在正面接觸犯罪嫌疑人之前就掌握其重要犯罪證據,并有利于對犯罪嫌疑人的控制。但隨著法治的完善,辦案實踐中職務犯罪案件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注意技術偵查措施的案件范圍。
檢察機關決定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案件,應當是指檢察機關立案后采取一般的偵查方法難以或者無法獲取犯罪嫌疑人相關犯罪證據的案件。貪污、賄賂案件,必須達到一定的犯罪數額標準;利用職權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案件必須是有重大社會影響、造成嚴重后果或者情節特別惡劣的案件。根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以下簡稱《規則》)規定: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貪污、賄賂犯罪案件,包括刑法分則第八章規定的貪污罪、受賄罪、單位受賄罪、行賄罪、對單位行賄罪、介紹賄賂罪、單位行賄罪、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上述罪名立案后,根據《規則》 規定,對犯罪嫌疑人決定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涉案金額,必須在10萬元以上,如:犯罪嫌疑人李某利用工作之便,收受他人賄賂在10萬元以上,并涉嫌收受其他人的賄賂等犯罪事實。鑒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作案手段隱蔽,對其收受他人賄賂等犯罪事實采取一般的偵查方法難以收集證據,為利于偵查犯罪的需要,決定對其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收集其犯罪證據。根據《規則》規定,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包括有重大社會影響的、造成嚴重后果的或者情節特別嚴重的非法拘禁、非法搜查、刑訊逼供、暴力取證、虐待被監管人、報復陷害等案件。根據《規則》及《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的規定,非法拘禁的情形達到了致人傷殘、死亡、精神失常的嚴重后果;非法搜查情形是引起被搜查人精神失常、自殺或者造成財物嚴重損壞的嚴重后果,或者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手段特別惡劣的情節;刑訊逼供、暴力取證應有如下情形之一:手段殘忍,影響惡劣的情節;致人自殺或者精神失常的嚴重后果;造成冤、假、錯案的重大社會影響和嚴重后果;虐待被監管人的情形是致被監管人自殺、精神失常的嚴重后果或手段殘忍、影響惡劣的情節;報復陷害的情形是致人精神失常或者自殺的嚴重后果。這些罪名如果犯罪嫌疑人犯罪手段惡劣、造成的后果嚴重或造成重大社會影響,采取一般的偵查方法難以收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證據,可以決定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如果只是屬一般犯罪情形,即使構成犯罪符合立案標準,原則上也不能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應根據刑事訴訴法的規定,按一般的偵查方法收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證據。
2、注意技術偵查措施的執行主體。
刑事訴訟法雖然賦予了檢察機關對職務犯罪案件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決定權,但并未授權檢察機關可以自行執行技術偵查措施。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執行技術偵查措施的機關,應當是按照規定“交有關機關執行”。根據《人民警察法》第十六條和《國家安全法》第十條的規定: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因偵查犯罪的需要,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據此,技術偵查措施的執行主體應當是公安機關或者是國家安全機關,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按照規定“交有關機關執行”,應當是指交公安機關或者是國家安全機關執行,其他任何機關或部門不得自行使用技術偵查措施。在辦案實踐中,為了有利于打擊犯罪,收集犯罪嫌疑人的有關犯罪證據和相關的信息材料,檢察機關可根據辦案的需要,對決定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案件,應按照規定主要是交公安機關執行,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交國家安全機關執行,由檢察機關派員配合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的辦案人員執行技術偵查措施。在配合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依法法律的規定,不能超越職權代替“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辦案人員執行技術偵查措施。通過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物證、書證及有關視聽資料等相關證據,一定要由公安機關或者國家安全機關的辦案人員簽字及注明獲取相關證據的時間、地點等,檢察人員只能是簽證明人或者是在場人。
3、注意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對象。
技術偵查手段的運用對公民的隱私權和通信自由權等容易造成侵犯,如果公民的隱私隨時存在被監視的可能,其通信自由和安全等權利得不到保障,那么公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將受到嚴重影響,因此,適用技術偵查措施的對象一定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筆者認為,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立案后,需要采取技術偵查的對象,只能是立案的犯罪嫌疑人,和與犯罪嫌疑人共同犯罪的人員及有證據證明與犯罪嫌疑人有密切關聯的其他人員,不包括被立案對象的配偶、子女、親屬、同學、朋友等人員,如果有證據證明上述人員與犯罪嫌疑人有共同犯罪或串供毀證的除外。并且對適用對象采取技術偵查時應經過嚴格審批,否者即使通過技術偵查收集到了犯罪嫌疑人的有關犯罪證據,也不能作為指控犯罪的證據使用。
(作者系全南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