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氣污染問題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PM2.5的污染近年來被人們廣泛的關注,我國空氣環境檢測結果顯示,近年來空氣中PM2.5的濃度越來越高。PM2.5的污染已成為我國城市大氣的最主要污染物。PM2.5的空氣污染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還會降低能見度,給人們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關鍵詞 PM2.5 空氣污染 治理策略
目前在我國一些大中型城市PM2.5的濃度越來越高,對環境造成污染的同時也給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而且影響大氣的能見度,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交通事故,同時也對人們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因此,PM2.5的污染問題已成為國內外普遍關注的污染問題。
一、PM2.5來源
PM2.5指的是空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以被吸入肺中的微小顆粒物,它易于聚集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對人體產生危害。其來源主要是工業生產排放出來的廢氣、汽車尾氣的排放、一些易揮發的有機化學物品發散出來的氣味、各種燃料以及煙花爆竹的燃燒、吸煙以及霧霾等等。
二、PM2.5產生的危害
(一)對人體危害
PM2.5是造成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之一,其細小的顆粒物一旦被人體吸入肺內會對人體產生巨大危害。PM2.5顆粒物粒徑極易被人踢吸入,甚至直達肺部深處,滲入肺泡干擾肺部正常的氣體交換,容易引發哮喘、支氣管炎等疾病,嚴重的還會引起中老年人的心腦血管疾病發作。此外PM2.5顆粒物會在空氣中攜帶相當一部分重金屬有毒物質進入人體,滲入肺泡融入到人體血液當中,對人體危害相當大,極易引起癌癥的發生。而且PM2.5在空氣中濃度過高,造成的霧霾天氣使得的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劇增,尤其是威脅中老年人和兒童的身體健康。
(二)對環境大氣危害
PM2.5所造成的霧霾天氣使得能見度大大降低,容易威脅到飛機以及地面上汽車人等的正常運行,能見度一旦降低極易發生交通事故,而且使得飛機不能正常起落,給人們正常出行帶來諸多不便。而且PM2.5在空氣中濃度過高,影響各種植物的正常光合作用,也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在導致生態環境一片黯淡的同時,也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
三、PM2.5治理策略
(一)加強政府的監管力度,完善監控體系
目前我國上沒有明確的PM2.5檢測標準,而且缺乏專門的空氣污染監管體系。政府應該加大對大氣污染的監管力度,執行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大氣污染排放標準,以及監管制度,用行政手段來加強對空氣污染防治的監管。可以針對一些不按標準排放廢氣的企業制定嚴厲懲罰制度,并嚴格懲罰的量化標準,從經濟和行政上對不按照標準進行廢氣排放的企業進行處罰。
(二)積極轉變企業的能源結構,減少廢棄的排放
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同環境的保護相當不平衡,一大部分企業對能源的的利用率相對較低,消耗較高,并且產業結構嚴重不合理。我國企業利用較多的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且不可再生能源占的比重較大,而且煤炭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氣體不經處理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所以,要求一些重污染、高耗能的工業企業必須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源利用率,嚴格廢氣排放標準,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注重對環境的保護。
(三)倡導綠色出行,控制汽車尾氣排放,轉變生活方式
PM2.5的污染有相當一部分是來源于汽車尾氣等的排放。所以,治理空氣污染的同時,除了要求企業轉變能源結構之外,還要倡導公民積極投身環保事業,倡導人們低碳綠色出行。增強人們環保意識,開展全民節能減排活動。近年來越來越多城市認識到低碳環保的重要性,倡導人們少開一天車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以緩解空氣污染壓力。對汽車尾氣排放限制方法:可以控制城市汽車的數量、淘汰一大批汽車尾氣排放不合格的車輛、加快公共交通工具的建設,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運行速度,并且建立現代化的交通體系。還可以鼓勵汽車燃料的能源創新,利用新能源代替汽油。
(四)加強城市綠化管理
防止PM2.5對空的污染還可以加強城市綠化管理,增加城市綠色植物種植,盡量減少城市裸露的空地,提高城市綠色植物覆蓋率,在城市道路兩邊設立防護帶,種植吸附性較強的灌木植物,加強道路清掃,保持道路濕潤度,并且在城市周邊設立防護森林,建立人工的生態屏障等。
四、結束語
PM2.5是目前城市大氣污染最主要的污染物,也可以稱得上是對人類危害最大的一類污染物之一。要想徹底擺脫PM2.5的污染困擾需要全民參與,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要注意對空氣環境的保護。企業轉變生產模式,調整產業和能源結構,減少廢氣排放;公民少開一天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都是降低PM2.5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韓嬌. 淺談細顆粒物PM2.5[J].生物技術世界,2013(02).
[2]喬玉霜,王靜,王建英. 城市大氣可吸入顆粒物的研究進展[J].中國環境監測,2011(02).
[3]包貞,馮銀廠,焦荔,洪盛茂,劉文高. 杭州市大氣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來源解析[J].中國環境監測,2010(02).
(作者單位:武昌工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