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其實就是在滿足顧客需要的前提條件下,對各個供應環節(從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到消費者)進行綜合管理,最終把物流成本降到最低。
關鍵詞 信息化 供應鏈 物流成本
一、供應鏈管理模式
生產企業需要供應商來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如果這些都要自己去生產的話,那么產品的生產周期就太長了;同樣的道理,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是要通過各個分銷商提供給用戶的,如果流通渠道不暢,產品也很難進入市場。所以供應商、制造商和銷售商,這三者之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就形成了一個“供應鏈”。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逐漸進入了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時代,全球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供應鏈管理模式也從傳統的“生產推動”模式發展到“需求拉動”模式。“生產推動”模式就是以制造商為核心企業,制造商根據自己現有的生產能力和庫存能力來組織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再由各分銷商被動的接受。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下,供應鏈的各個節點之間是松散的,由于每個企業都單純地從自身去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角度來對待管理問題,所以企業不能有效的了解客戶需求的變化,極容易發生大量產品的積壓,這就會增加庫存成本。由此可見,傳統的供應鏈的庫存成本高,對市場變化反應遲鈍、生產和銷售常常出現大幅度的波動。“需求拉動”模式則以客戶為中心,根據客戶需求來組織生產。該模式開始于客戶需求,客戶需求是供應鏈中所有業務的原動力。它強調以客戶為中心,將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去滿足客戶的需求,以需求來拉動供應鏈上各個企業的生產,積極倡導企業與供應鏈中貿易伙伴通過合作經營而贏得利潤。由此可見,該供應鏈各節點集成度較高,成本也大大降低了。
供應鏈的管理是一個需要各個相關企業高度合作的、復雜的系統方法。供應鏈超越了傳統的組織界限,因為他要在組織內部和組織之間考慮應在何處設置庫存以及應在何處采取行動的種種權衡問題。而且在這樣一個網絡時代,我們是可以大大降低企業之間信息交流的成本的!
二、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的關系
實際上,供應鏈管理是由物流發展而來的,但是供應鏈管理又超出了物流的范疇。物流管理是將物流視為獲取最大的內部戰略優勢的資源,而供應鏈管理則以物流運作的一體化為基礎,來創建一個超越組織界限的鏈條。他們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供應鏈管理是物流運作管理的擴展
供應鏈管理緊密地集合了需求管理、市場營銷以及制造、財務和物流,從而實現在產品的設計、制造、銷售等方面的整體優勢。
2、供應鏈管理是物流一體化管理的延伸
供應鏈管理通過重塑他們與代理商、顧客和第三方聯盟之間的關系,來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并且通過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應用,將供應鏈中的各個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
3、供應鏈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新戰略
供應鏈管理能擴展企業外部定位和網絡能力,將使企業建立一個共同市場,形成一個變革性渠道聯盟,以尋求產品和服務方面的重大突破。
三、供應鏈管理的方法
1、迅速反應
當一個零售商與一個制造商建立伙伴關系的時候,他們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銷售時點的信息交換,以及訂貨補貨等其它經營信息的交換,以多頻次,小批量的配送方式連續補給商品,以此來減少庫存,縮短交貨周期,從而提高服務水平和企業的競爭力。
迅速的反應要求供應商和零售商一起工作,通過共享供求信息來預測商品的未來補貨需求,并且要不斷地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對消費者的需求做出比較迅速的反應。在執行方面,雙方可以利用網絡來加快信息流,而且可以通過緊密的合作使前置時間和費用最小。
迅速反應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效果也是要有一定的條件的。首先,企業要樹立通過與供應鏈中的其他成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努力利用各方資源來提高經營效率的現代經營意識。其次,企業要開發和應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最后,企業要改變傳統的商業信息保密的做法,將庫存信息、銷售信息、成本信息和生產信息等與合作伙伴交流分享。
2、有效客戶反應
有效的客戶反應旨在消除供應鏈中不能增值的環節,減少成本,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做到最有效地滿足客戶的需求。
有效客戶反應要求以客戶為中心,以數據為基礎,并且保持與業務伙伴的有效合作。一切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對產品的意見與期望,并據此改進服務,增加客戶價值,從而贏得客戶的回報。零售業經營著眾多的商品,只有充分利用經營數據,才能分析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從而做出正確經營活動的決策,提高供應鏈效率。供應鏈上的各個企業只有緊密的合作才能高效的滿足客戶的需求。有效客戶反應的優勢在于供應鏈上的各方為了提高顧客的滿意度這個共同的目標進行合作,分享信息和訣竅。
3、連續補貨
為了快速響應客戶降低庫存的要求,供應商與通過與零售商締結合作伙伴關系,主動向零售商頻繁交貨,從而縮短從訂貨到交貨的時間間隔。這樣就可以減少整個補充過程的存貨,盡量符合客戶的要求,與此同時,也減輕了存貨與生產量的波動。
連續補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也是要有一定的條件的。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供應商與零售商通過庫存報表、訂購單和銷售預測報告等有關信息的及時交換,使得供應商從過去單純地執行零售商的訂購任務轉為主動為零售商分擔補充存貨的責任,以高效率補充庫存。
4、供應商管理庫存
以往的庫存管理都是各自為政的,其各個環節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庫存。因此不可避免的產生了需求的扭曲和整體的貨物搬運成本。但是如果能在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使商品從供應商到客戶手中的整體成本最低,那么就相當具有競爭力,而供應商管理庫存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首先,要建立客戶信息系統,要讓供應商能夠掌握需求變化的有關情況。其次,要建立銷售網絡管理系統,保證企業產品需求信息和物流信息的暢通。最后,要建立一個新的職能部門,專門負責客戶庫存的控制、庫存的補給和服務水平。
在實施的過程中要遵守一些原則。首先,合作性原則,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相互信任與信息透明是很重要的,它是雙方能進行合作的基礎。其次,互惠性原則,供應商管理庫存就是要減少成本,而不是關于成本如何分配或由誰來支付的問題。再者,目標一致原則,供應商與零售商都要明白各自的責任,在觀念上達成一致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簽訂協議,這樣其他的工作才能順利進行。
5、聯合庫存管理
首先,要建立供需協調管理機制,讓供應鏈中的各個企業明確自己的目標與責任。通過建立合作溝通渠道,為供應鏈的協調管理機制提供有效的機制。其次,要發揮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取消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庫存,從而增加供應鏈的敏捷性和協調性,大大提高服務水平和運作效率。
四、結束語
供應鏈管理就是要以集成化的生產計劃為指導,以網絡時代下的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客戶的需求為中心,通過與產品有關企業的信息共享,來提高服務水平和運作效率,同時降低成本。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