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提到大學生就業創業,人們往往會想到沿海發達地區,想到人山人海的招聘現場。其實,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也是大學生創業的堅實舞臺,雖然相當落后,但也具后發優勢,只要對農村的具體情況作出科學的分析,根據實際情況應對,也能獲得成功。
關鍵詞 創業 環境 大學生
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去處,從產業角度看有第一產業(農、牧等)、第二產業(制造業、電力、建筑等)、第三產業(商業、金融、餐飲、房地產、文體衛生等)的劃分,從經度緯度看有南方、北方、東部、中部、西部的區別,從地域角度看有農村和城市的差異,不管如何區分,農村總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一個重要天地,那么,當下農村的就業創業環境如何呢?這可不能閉門造車和紙上談兵,需要作明確具體和實事求是的分析。
我們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別的行業了解有限,但對農村的生產生活狀況非常熟悉,對影響農村的各種大政方針和農村的命運前途更是高度關注。一直以來,談論農村問題的文章連篇累牘,針對農業的政策也是數不勝數,但一般所涉及的情況和列舉的問題都是理論和宏觀層面的,并不實際和具體。我們認為,目前中國(尤其是未形成規模的農戶各自為陣的)農業的主要問題是:投入不足,尤其是長期性的投入幾乎為零,因為大多數鄉村的責任田是三至五年分一次,自然,責任人對責任田的使用規劃也是五年之內的短期行為,結果是沒人進行農田基本建設,許多河道淤積,防洪抗旱能力降低,一些地方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農民生存壓力沉重,生活狀況嚴峻。不少地方農民的現金收入只有一個來源:出售糧食。但問題是糧食的種植過程受種子、化肥、土地、氣候、年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上原始的牛耕鐮割的耕作方式和十分低下的勞動效率,致使農田的單位效益十分可憐,據我終生為農的父親講:“除去所有的現金開銷,現在一畝田的純收入大概500-600元。這些錢還要以農藥化肥不是假貨,老天風調雨順、糧食順利賣出為前提。
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記得當時有一本書——《中國加入WTO干部培訓讀本》,書中有一章談到加入WTO對中國農業的積極影響:入世有利于改善農產品的出口環境。這一條的受益者并不是全國農民,只是對于農產品出口基地的農民來說或許是個福音,而對于連自由貿易和集貿市場都沒有的像我們家鄉(江西的中西部農村)的自給自足之地而言無異于隔岸觀火。書中還談到有利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這是我們經常在理論報刊和網絡上看到的字句,調整產業結構?怎樣調整?誰懂調整?誰能指導?本人清楚地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家鄉當地政府或許出于調整產業結構和幫助農民致富的考慮,要求每家每戶必須種植一定田畝的烤煙(當時叫經濟作物),農民們花了無數的勞力翻耕土地、培植烤煙、建筑煙房,結果因缺乏技術指導,煙房設計簡陋烘烤的煙葉質量達不到標準,最后不僅一年汗水付之東流連種子本錢都沒有收回。后來政府又要求各村在公路兩旁種植瓜婁,農民們又在翠綠的青山上砍伐了大量未成材的小杉樹搭建瓜棚,到了瓜婁成熟的時節,空曠綿延的瓜棚下零星地吊著幾個瘦小干癟的瓜婁,瓜棚底下黃蜂聚集,蚊蠅成堆……。
可見,小農經濟,自古以來就延續原始低下的生產方式,到現在并無多少改變。大學生到農村就業,雖然帶著文化,帶著知識,帶著信息,帶著技術,但對農村的現狀還是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清楚的認識。按圖索驥,隔靴搔癢將一無所成。我們覺得,大學生選擇在農村就業或創業,最少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因地制宜 到一個農村的地方去創業,不外乎就是種什么或者養什么,第一要務就是要看當地適合種什么養什么,所謂傍水吃水,靠山吃山。因地制宜的另一含義是要知曉當地人的消費習慣,種養出來的東西,最終是要銷售,而且最好在當地能銷售,產品一旦要遠銷,要涉及到諸如成本,關系,人脈、經營圈等問題,年輕的大學生資金少,門路少,精心培植出來的勞動成果要以能在當地銷售為第一選擇。
二、循序漸進 到一個地方去,對當地各種情況的了解有一個過程,從事一個行業,從陌生到熟知也有一個過程,所以開始規模不宜太大,不要心血來潮,更不能沖動,剛出校門,壯志滿懷可以理解,豪情萬丈可喜可佳,但現實無情,創業者面臨的問題總是成堆成排,一切從虛心起步,以謹慎為好,年紀輕輕來日方長,況且很多前途廣闊的行當,開初幾年是賺不到錢的。創業者要有心理準備。
三、量力而行 任何事情都有風險,所有的投資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之內,資金技術,人緣關系、知識儲備、從業經驗、經營頭腦等等因素都要有自知之明,其實創業要成功,對創業者的要求太多了,你具有什么?缺少什么?內心要明明白白。
總之,農村因為條件差,基礎薄弱,有著明顯的后發優勢,大學生如果能腳踏實地從小微做起,憑著知識、眼光和激情優勢,還是比較容易獲得成功的,但農村生產方式相對落后,信息閉塞,經濟上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自經自足性,限制了創業者的發展空間和做強做大,因此,只有做到了對農村創業中各種因素的綜合權衡和科學分析,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再加上辛勤的勞動和汗水才可取得成功。
(作者單位: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