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一度在世界處于領先地位,然而近代科學卻產生于西方,中國傳統科學越來越落后于世界。科學誕生于哲學,而哲學是文化的核心,這就意味著什么樣的文化土壤就會孕育什么樣的科學。因此,在對于中西方科技文化比較研究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從中西方科技背后的科技思想、科技文化的差異著手。然而如果僅僅研究二者的差異是不夠的,還要研究二者的相似點,因為在相似的條件下卻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同樣值得我們深思。本文認為中西方科技文化既有差異又有相似的地方,在社會開放文化互通的今天,只有合理吸收外來文化,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特色科技文化的發展以及繁榮。
關鍵詞 中西方 科技文化 差異 整合
一、 中西科技文化的差異
(一)中西科技文化差異的表現
第一,中國傳統科學偏重于經驗總結,在中國古代學者們只是看到現象記錄下來,對科技的研究只限于對現象的歸納、記錄,而對于產生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卻無人探究。比如我國古代著名的科技著作《墨經》《夢溪筆談》《徐霞客游記》《農政全書》《齊民要術》等,無一不是只對于現象的忠實記錄,缺乏對現象的嚴密推理判斷。而在西方人們不滿足于對現象的認知,更注重對現象背后原因的探究。例如,瓦特看到水沸騰后壺蓋不停的上下跳動就會想為什么會這樣,之后經過不停的實驗,認識到了蒸汽的推動力,為他后來改良蒸汽機奠定了理論基礎;阿基米德在一次偶然洗澡的時候看到水溢出來時會想溢出的水跟物體的重量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從而得出物體在液體中減輕的重量等于他所排出液體的重量的結論,即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吉爾伯特發現磁針在球形磁體上的指向和磁針在地面上不同位置的指向相仿,斷定地球本身是一個大磁體,提出了“磁軸”、“磁子午線”等概念,在磁現象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蒸汽的推力、磁體都是看不到的原理,這正是要靠理性思維去思考現象背后的原因。
第二,中國傳統科技偏重于實用。中國古代科學著作多是實用需要的產物,中國是農業大國,因此農書數量很大,著名的《齊民要術》《農政全書》都是根據田地作業的需要而對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的總結,而真正的自然哲學幾乎沒有,我國四大發明也是統一國家的需求而產生的。而西方近代科學是為了擺托愚昧探索自然奧秘,并不是以實用為主要目的的。在西方,中世紀哲學一直被宗教神學所籠罩,文藝復興之后,人文科學的傳播推動了人們思想和認識的解放,人們積極探索自然的奧秘。 自然哲學家和自然哲學著作數不勝數,如伽利略自由落體理論,開普勒對行星運動規律的研究等都只是科學家們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與個人愛好興趣,沒有什么實用價值。“不幸,科學主要是為了發展經濟的觀念,傳播到許多別的國家,科學研究的自由又遭到危險。科學主要是追求純粹知識的自由研究活動。如果實際的利益隨之而來,那是副產品,縱然它們是由于政府資助而獲得的發現。如果是自由的、純粹的科學遭到忽略,應用科學遲早也會枯萎而死的”。
第三,中國傳統技術偏重于整體、直覺、模糊、意會的方式理解問題。在思維方式上, 中國歷來就有重了悟輕論證, 重直覺輕邏輯, 重整體的綜合輕具體的分析等缺陷, 反映在傳統科技文化上也是此。“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家大都提倡一種對事物整體的辯證的動態的了解和把握, 而不是通過從具體到抽象, 再從抽象具體, 從前提出發合乎邏輯地推理出結論,再現事物內在的本質和運動規律, 因此, 它與西方重邏輯, 注重分析, 從靜態中去把握物質的差異性的思維方式迥然相異。”老子的著名觀點“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是說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可以給某個事物下的定義非真正該事物意義上的名字。既然如此,只能靠悟了。而西方現代科技非常注重概念的精確性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西方科學著作里對概念的表述非常明確,人們完全可以從概念了解到其內涵。例如伽桑狄與玻意爾對原子、分子的定義;里希爾對太陽系模型的測定,在若干方面都體現了現代精確性。列寧說:自然科學的最終成功是概念,對自然科學的概念的精確定義,不斷促進西方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如:阿基米德在對支點、重心、杠桿、力臂等概念定義的基礎上, 運用公理化方法推導出了杠桿原理;門德爾在《之物雜交試驗》中提出的“遺傳因子”概念標志著生物遺傳學的誕生。
(二)中西科技文化差異的原因
科技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 有什么樣的文化土壤就會培育出什么樣的科技文化 。科學文化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融的產物,是科學社會功能的文化整合。在德國哲學家卡西爾看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形式表征著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所達到的水平和層次,文化形式的依次更迭,使之成為人類自身進化標志的“里程碑”。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水平長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然而近代科技卻產生在西方,對此,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李約瑟難題:為何中國早期的科學技術較西方更為發達,但是近代科學和技術卻誕生在西方?這個問題的解答從中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比較和中西方文化發展的歷史文化的探究著手,探索影響科學發生、發展的文化基因,洞察中西文化的差異,最終揭開 “科技”得以良性生長的土壤。
第一,中西方自然觀不同。自然觀是指人們從政治、文化等方面對自然總的看法,對于認識事物運動的原因以及現象背后的本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們不同的認知概念框架主導人類自然觀的因素就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自然觀、對待自然的不同態度,從而也會有不同形式的對自然的認識。中國傳統自然觀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強調“天人合一”,教導人們順乎自然。例如,提出“天人合一”自然觀的老子,帶有神秘色彩的“道”的觀念 對其后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李約瑟教授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 對道家來說,“道”不是指人類社會中正確的生活之道, 而是指宇宙的運行之道, 換言之, 即大自然的秩序。因此,中國傳統科技都是以尊崇自然為前提,將自然現象認為是天意,是神靈的意思,算命占卜術經久不衰,而不是去探索發生這些自然現象的原因,這種過分夸大自然的思想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人們科學的探索精神,是不利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的。而在西方,古希臘的自然哲學都內含豐富的科學思想,文藝復興之后,經過宗教改革,人們的思想從神學統治之中解放出來,開始探索自然的奧秘,實現了自然泛靈論到機械論的轉變,開普勒對行星運動的觀察研究,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這三大定律使他贏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為哥白尼的日心說提供了最可靠的證據,同時他對光學、數學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有力地打破了長期以來居于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對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致命一擊,由此批駁了亞里士多德的落體速度與重量成正比的說法,得出落體加速度與其重量無關的科學結論,康德的“人為自然界立法”的命題反映了學者改造自然的要求;培根的著名論斷:知識改變命運,表明科學成為人類征服自然建設工業的手段。
第二,中西方認識論與方法論不同。中國傳統科學運用的主要是一種直覺的思維,科學思維是科技文化的核心,傳統思維決定了傳統文化。這種思維強調直覺性和意會性,在這種思維的主導下,人們只是靠直覺來認識世界、認識自然,得到的結論必然是非邏輯的。“中國科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偏重于對自然現象的描述,注重于經驗的總結而不善于探究自然現象背后的原因,以便對他們進行前后一致的解釋。”宋代的程朱在此基礎上提出“即物而窮其理”的方法實質就是憑直覺與意會去弄清事物的“理”。中醫里的“望、聞、問、切”之法也是直覺的直接表現。中國傳統科學講究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維方式,必然不具備嚴密的邏輯推理性,也不可能對科技現象作出精確的概念,這對科技的傳播與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而西方在認識世界時注重運用理性的思維進行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追求嚴謹明晰的定義概念,并根據邏輯推理和實驗區論證理論的正確與否。西方人的這種思維傳統使西方科技更加趨于理性化,大大促進了科技的發展。
二、中西方科技文化的相似點
本文認為中西科技思想、文化的比較既要有相異的比較又要有相似的比較。
胡適晚年發現東西兩方的哲學到底還是相似多于相異, 也許可以發現不論有多少明顯的差別存在, 都不過是種種歷史的因素!無論中國人的祖先還是西方人的祖先,為了能在自然界生存下去,都不得不去觀察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然后再根據自身與周圍環境的情況,做出對生存下去最有利的選擇。這就是中西方科技思想、文化有相似的基礎。
首先,中西方的科技方法是相似的。張岱年先生認為: “西洋哲學關于真知表準之說, 大致有三, 即相應說, 通貫說, 實用說。墨子之說, 實兼含此三說之長而無其短。”又認為中國哲學中的“兩一則與西洋哲學中的辯證法有類似之點 。”又謂《墨子》中的《小取篇》所說之“效” 、“推”二法, 尤其是可以與西洋邏輯中的演繹與歸納相提并論的 。
其次,中西方對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價值的認識是相同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生產力發展的歷史,生產力的每一次劃時代的進步都離不開人類的知識。例如培根堅持“知識就是力量”;鄧小平同志也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東西方都是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不斷認識自然,尋找自然界的規律,同時也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發展各自的科學技術文化。因此,中西方在科技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的認識方面的觀點是一致的。“存天理,滅人欲”是中國儒學的精髓之所在,儒家思想提倡克制和去除私欲,并且只有通過明理,才能去除私欲,復歸人的本心;基督教的“原罪說”也提倡信徒通過信仰上帝來滅個人的私欲。另外儒家提倡“孝道”,提倡個人從屬家庭;黑格爾也說過“孝道乃是雅典國家的基調和實質”。雖然東西方圣哲的立論角度不同,但都堅持同一個觀點:個人是屬于共同體的。以上這些事實正說明了中西方在對人生、對社會以及人生價值觀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
最后,中西方科技文化受到哲學影響都很明顯。古代的科學與哲學沒有明顯的界限,許多科學家也是哲學家,因此科學受哲學的影響非常明顯,許多科學認識與哲學對世界的認識也是一致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與哲學漸漸的分離開來,但是哲學對科學的影響并未因此而消失,如后現代主義的科技價值觀就是受反形而上學等主義的影響而形成的。
三、重視中西方科技文化的整合,促進中國的繁榮發展
(一)中西方科技文化應該整合
科學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發展的一種高級形式,標志著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水平。只有憑借共享的文化,人們才能順利地交流和流動,離開共享的文化,人們根本無法進行交流和流動。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各國都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加強了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流,尤其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技術全球性更為突出。為了促進我國的繁榮發展,需要加強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與整合。
中國的發展需要中西方科技文化的整合。近代西方科技文化以嚴密的形式邏輯、數學和實驗方法見長, 突破了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直觀思維的局限,創造了近代科技, 較快地完成了近代的科技革命。然而, 西方科技文化在發展中的問題也凸現出來, 一方面, 西方科技文化在歷史進程中被打上了“我思故我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烙印, 強調個人利益、個人競爭的人本主義、唯科學主義成為了人們共同的文化價值的取向, 最終走向了唯心主義與科學主義, 從而造成了現代西方社會整體的文化危機的產生。另一方面, 伴隨著相對論、量子力學、基本粒子理論和系統科學的形成和發展, 這些理論的大發展深刻地表明了經驗科學時代人們所固有的思維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相應地, 在西方科技文化中建立在觀察、實驗、邏輯和數學的科學方法顯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中國思想之思維方式為并連思考。這種思維傾向認為, 世界是一個包括社會和生物變化在內的整體的演化過程。事實充分證明, 強調整體觀念較經典物理學所依附的機械自然觀顯得更加優越。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因素能緩解或消除西方現代科技文化的負面影響。“普利高津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說到,中國的思想對于那些想擴大西方科技范圍和意義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來說,始終居于啟迪的源泉作用。面對這個問題,需要弘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有益的因子,強調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現代意義。”
2l世紀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背景下進行的,在這場競爭中,以科技文化為中心的軟實力居于主導地位。提高綜合國力就要努力提高國家軟實力,發展科技文化。中國特色科技文化體現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高度統一, 是我國科技現代化的一種具體表述。中國特色科技文化吸收了西方現代科技文化的優點,同時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支撐。中華民族文化獨特,難于同化,但如果不重視文化共享因素,就無法提升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也會成為空談。傳統文化對于我國現代科技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是無可置疑的,但是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只有引進先進的科技文化,與本民族固有的傳統文化融合為一體,才有可能復興自己的文化。
(二)中西方科技文化如何整合
加強政府作用與體制的保障制度。國家對科學的干預雖然有時候會有些偏頗,但是總的來說其作用是積極的,一個國家制度的支持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以日本為例,日本采取了在國家主導下的跳躍式的發展戰略和靈活機動的科技政策,使其引進來的科技文化成為快速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要在制度上支持和引導對于西方先進科技思想的引進吸收,鼓勵中西方科技文化之間的交流。重視政府與體制的保障。
重視教育。只有加強教育力度,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西方先進科技文化,更好地促進中西方科技文化的整合。過去我國由于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導致我國的科技文化一度落后,阻礙了對先進科技文化的引進吸收。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增加教育投資,加大科學研究力度,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特別是加強科學技術教育與普及,真正把“科教興國”戰略落到實處。
發展科技,重視科技交流。科技之間跨國界、跨民族的交流、合作過程就是科技文化的全球化。在科技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科技文化的引進吸收關系。科技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對于西方科技文化既要看到它推崇理性,推崇科學發展觀的先進性,又要看到它個人利益至上,造成文化危機的一面。因此,我們要加強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礎上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文化。
參考文獻
[1][英]丹皮爾.科學史[M].李珩譯,商務印書館,1975:634.
[2]況長青.試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陷[J].理論月刊,2002(7):27.
[3]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4]羅素.西方的智慧[M].亞北譯.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
[5]胡適.疑古與開新胡適文選[ C] . 上海: 上海遠東出版社, 1995.
[6]楊懷中等.科技文化與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構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67.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