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結合高校科研應結合自身特點探究分類目標,建立全方位、多層次評價體系的基本理念,將科研活動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同時深刻理解科研道德在評價體系中具有動態性并且貫穿科研全過程。通過科研活動的主體自身的道德規范性以及科研管理層面的道德規范建設等途徑,來實現重科研評價體系高校教師科研道德建設,從而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師的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
關鍵詞 科研評價體系 高校教師 科研道德
隨著科學技術自身的發展,從事科研工作的人越來越多,科技活動和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對科技資源的競爭空前加劇,對學術榮譽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各種利益的追求引發了道德沖突和行為失范的現象也并非個案。高校里時有發生某些嚴重的剽竊、學術欺騙事件。關于學術界的腐敗現象和科技界的浮躁等問題被各種在國內外新聞媒體的頻頻“曝光”。因而,高校科研道德問題在全國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思考。這種違背科學精神的現象,不僅僅嚴重損壞了高校教師科研的自身形象,而且危害了科學和學術本身,對整個社會和社會的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學術道德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在這種大的形勢下,高校應當做些什么?因此,本文基于多元化的科研過程評價體系,緊緊圍繞高校教師科研道德規范展開研究,為促進科研道德建設,從而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師的道德規范和社會責任。
一、高校科研要建立全方位、多層次評價體系的基本理念
(一)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基本理念客觀情況
中國高校采取不同的發展模式,既有主攻高、精、尖技術問題的“211”或“985”的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也有改革開放后迅速發展起來的一批地方性大學。各類高校里的科研水平由于師資力量等問題,呈現出差別的現象。目前,我國高校的評價機制目前存在較多問題,一是過于機械,缺乏能夠反映不同類型大學特色的多樣化評價方法。二是過于機械地看重這類評價標準,將其簡單機械地應用于不同的管理層面,也直接引導了國家對高校科研的經費投入和政策支持。某些高職高專院校甚至提出,其教師要需要每年必須發SCI等的高水平論文作為教師職業發展的硬性規定。這使得評估本身變得更加功利,結果導致評估本身的失真與異化,學術腐敗、喪失道德現象很多情況就是在所謂的科研高壓政策下產生,阻礙高校科研工作發展。科研管理部門和科研教師更應關注科研和實際的聯系。
(二)探究分類目標,建立相應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基本理念
對于高校的科研工作探究目標,對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應該建立不同的評價體系,進行分類指導。一是科研評價的基本方案必須借助各級科研管理部門和綜合科研活動課程研究教師來共同完成。二是科研發展的政策應當根據不同類型大學,建立相應的全方位、多層次評價體系,鼓勵高校的科研發展成為適應社會發展,重點院校和地方院校要正確定位,開展科研工作時要在保持自身特色和服務經濟上做下功夫,將科研應用技術推廣,為培養高端或者務實型的應用技術人才而開展科研。
二、科研道德建設對科研活動科研評價體系影響
(一)科研道德建設過程中要在科研活動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
高校科研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是為促進科研活動更好開展。因此,正確的理解科研評價體系是以高校已有的發展基礎評價為標準,科研道德的評判標準要求科研評價真正關注的是科研教師在原有科研水平上的發展和提高。評價的標準應是自我參照而非科學參照。但是實際科研中有些科研團隊,將科研結果的高端性作為科研實驗的標準,忽略教師在科研過程的個人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能力,使得科研教師出現科研道德的偏差。
(二)科研道德在評價體系中具有動態性,貫穿科研全過程
科研道德問題從科學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來說,都是基礎。各個高校應把這個問題當成重要的事情來教育、引導全體教師和學生,認識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由于科研活動課程的評價具有全程性,科研道德建設也隨之具有循序漸進的動態性。科研評價體系所呈現的可以隨時反饋教師科研活動的相關的信息。科研教師出現研究瓶頸時,科研人員或者科研管理機構可以在道德規范指導下,通過多種方式表達對科研人員加以激勵和安撫。便于及時使科研人員調整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循序漸進,所以道德又成為科研活動的思想指導。
(三)科研道德建設中科研活動的主體應具有主觀能動性
科研道德實際涵蓋兩方面,一是科學技術發展引發的一些倫理問題,另一方面就是科學共同體內部,也就是科技工作者自身的一些問題。由于科研人員心理素質、個性特點、能力特點的差異性,在科研中有特定的弱勢和優勢,因此科研人員應該利用是有限的社會資源,研究成本是社會提供的,選擇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最有益的事情去做,而非是浪費資源研究,研究人員應該為社會公眾服務,從根本上加強科研道德建設。
三、結合科研評價體系高校教師科研道德建設的途徑
科研道德建設,國家越來越重視。很多高校金額科研機構已經著手研究制訂該守則,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一些專門的與科研相關的規定。隨著社會及科技不斷發展,需要國家地方出臺適應新形勢的科研道德規范。
(一)科研活動主體自身的道德規范性
科研教師應關注自身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基本依據應包含態度、能力與知識。
從而構建穩定而又內涵豐富的人文精神已成為高校院校德育規范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提升科研教師的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每個科研教師要堅持客觀性、誠實、理性精神、無偏見、尊重事實、不弄虛作假、謙虛、有合作精神,做有誠信的創新型教師,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創造型、開拓型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國民素質。要堅持自己的科學理想。其中包括學術上的理想,以及為社會做服務的、有益于社會的理想。要堅持自己的科學作風和科學道德。堅持科學理想、科學作風和科學道德,等科學準則。
(二)科研管理層面的加強對科研道德的規范重視
所有的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道德問題,關鍵是如何規范和管理。在制度建設中應該注意不僅要有一般性的要求,還要有具體的規定。一是加強對科研道德的規范重視,制訂要制定各種各樣的規章制度和自律守則,讓這些守則成為科研人員的道德規范,屬于高校教師的職業道德范疇。科研道德準則的具體規定,也要隨著情況的變化而不斷修改。出了問題有章可循,有助于自律和警示。二是建立高校教師科研誠信檔案。為對學術腐敗下了治本藥方,應把科研誠信納入高校教師年度考核中,并建立科研誠信檔案,進一步完善評價考核導向,防止片面的將學術成果和物質獎勵、職務晉升掛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和監督,認真審閱他們的實驗記錄和論文手稿,從學生時代開始抓學術問題,教育過程里提倡科學作風和科學道德,科學成果和思想作風一起抓。三是設立學風建設辦公室,負責制定高校學風建設相關政策,指導檢查高校學風建設工作,接受對學術不端行為的舉報,指導協調和督促調查處理。
其實,科研道德缺失并不是今天才冒出來的,是社會中兩種不同的思想長期演變的結果。這種現象早已存在,并非只是在高校里,國家各級工作人員都面臨這個問題。社會上的腐敗思想和作風,也必然會侵蝕到學術領域。因為學術領域的科研人員同社會不是隔離開來的,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學術腐敗現象并不是我國所獨有的,世界上都存在這個問題。但如果我們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不能清除腐敗作風,我們的科研工作必然會受到重大損害,這是我們應該極力避免的。
總之,科研道德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制度需要不斷健全和完善。科研道德建設也需要通過長期的教育和不斷的努力才能夠解決,是一項長期的思想建設任務,要深深地引以為警惕。要采取非常的措施,大力弘揚正確的科學作風、科學道德,認真嚴肅地來處理這些問題,而且要堅持,通過長期教育和制度化,不斷同學術腐敗現象做斗爭。因此,我們有必要加強科研道德建設,通過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建設來約束高校科研教師。
參考文獻:
[1]張慧.高校學術道德建設研究[D].西南大學, 2008.
[2]趙健.論高校教師的科研道德[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6).
[3]張鴻韜.高校青年教師科研道德透視及建設問題淺議[J].中國商界(上半月).2010 (7).
(作者單位: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