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成立80周年之際,恒生銀行發布了2012年度報告,該行歸屬股東凈利潤(年報中稱為“本行股東應得之溢利”)194億港元,增長了15%。
這已是連續兩年該行盈利超預期,但如果扣除興業銀行的貢獻,該行2012年則少賺兩成。
由于該行與興業銀行的關系已經由“聯營公司”關系轉變為金融投資關系,這不禁讓市場猜測,未來恒生一旦出現經營困難或資金緊缺,或許會做出類似匯豐銀行出售平安股權的舉動。
內地利潤占比25%
年報顯示,過去一年,恒生中國業績表現尚佳。總營業收入增加8.5%,原因是凈利息收入增加9%。另一方面,營業支出增加15.3%,“主要原因為本行長遠業務增長做出投資。”
恒生中國稅前利潤54億港元,其中由于年內貸款減值的凈提撥,營業利潤減少28.8%;加上來自內地策略伙伴的應占利潤,內地業務之稅前利潤又增加29.6%。這樣的結果使得恒生銀行內地稅前利潤占到本行總除稅前利潤之24.5%,而2011年這一數據還僅為21.7%。
截至2012年12月31日,該行存貸比為65.5%,2011年底則為64.7%,目前尚無太大存貸比考核壓力。
恒生中國存款上升12.7%,貸款則增加15.5%。“在香港以外使用之貸款較2011年底上升24.5%,主要由內地貸款帶動。”恒生銀行年報中表示,“增加內地貸款的同時,本集團在評估信貸風險時繼續保持高度警覺。”
人民幣業務仍然是該行發展策略的重點之一,恒生中國通過為目標客戶提供不同的理財方案,開拓內地及香港之交叉銷售及跨境銀行服務,以擴展業務組合及客戶基礎。2012年底,內地客戶總數(包括企業及商業銀行客戶,以及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客戶)增加12.6%,其中優越理財客戶數目較2011年12月增加15.5%。
重視內地業務發展
恒生銀行對內地業務發展的重視,從以下三個方面都能體現出來。
首先,從員工數量來看,2012年其他地區員工數量較2011年呈減少態勢,而內地則有所上升。數據顯示,香港地區2011年有7993名員工,2012年底則減少至7732名,減少了261名;其他地方2011年有69位員工,2012年為65名,減少4名。內地2011年員工1772名,2012年底員工數為1883名,增加111名,增幅為6.3%。
其次,網點持續擴充,2012年新增7個網點,這也是員工人數增加的原因,截至2012年底,恒生中國共有46個網點,包括12家分行及34家支行,分布在17個內地城市,此外,恒生中國還設有63部自動柜員機。
再次,涉足內地其他金融領域。2012年,恒生銀行的全資子公司恒生證券與廣州證券合作,在廣東成立合資證券投資咨詢公司,該公司命名為“廣州廣證恒生證券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并已于去年7月開業。
“除有助加強本行在內地的服務范圍外,并能提升本行作為大中華地區主要金融服務提供者之地位。”恒生銀行如是解釋其設立合資券商的目的。
興業或成“平安第二”
興業銀行1月7日完成了配股再融資計劃,但是在此次計劃中,少了第二大股東恒生銀行的身影。
在興業完成配股后,恒生12.8%的持股量被攤薄至10.9%,同時恒生銀行與興業銀行之間的一般技術援助安排業已屆滿,恒生銀行將不再對興業具有重大影響力,故其持有的興業銀行股份從1月7日起從“聯營公司”轉變為資產負債表中的金融投資工具。
另據香港《信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表述稱,由于恒生持有興業股權仍超過10%,在“巴塞爾III”框架下被視為重大投資,恒生未來數年須就興業的投資,分階段在一級資本內扣減,料對恒生的一級資本充足率有2.8~3個百分點的影響。
而若恒生將興業股權悉售,預計可套現14億港元,令其一級資本率增加2.6個百分點。
摩根士丹利的報告亦指出,若恒生未能將其所持的興業股權以“聯營公司”入賬,未來五年盈利將減少20%~25%,一級資本充足率或會受到2~2.5個百分點的影響。報告認為,若恒生將興業股權出售,將會是最好的方案。
去年底,匯豐轉售平安股權一事因接盤方的身份及資金問題,一度鬧得沸沸揚揚。未來是否會轉售興業銀行股權,恒生銀行高層未正面回答,僅表示兩行之間還有互補關系,尚存合作空間。
然而,在經營環境變化、業績受壓的情況下,不能排除恒生銀行出售興業股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