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臥底證人”我國在立法中并沒有任何規定,但司法實踐中“臥底證人”卻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下面筆者僅從理論層面就臥底證人保護談一下自己的構想。
一、臥底證人的界定
臥底證人是指為預防和控制犯罪,改變身份或隱藏身份資料,滲透到犯罪群體內部,搜集能夠證明該群體犯罪事實的證據,從而在法庭上作證、指證犯罪的人。這里的臥底證人既包括具有警察身份的臥底證人,也包括不具有警察身份的臥底證人。具有警察身份的臥底證人是指出于打擊犯罪職責的需要,隱藏或改變身份,打入販毒集團、黑社會組織、恐怖組織等有組織犯罪集團中進行秘密偵查,搜集犯罪證據并最終出庭指證犯罪的警察,簡稱“警察臥底證人”。
從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司法解釋來看,警察有義務出庭作證以便說明其收集的證據的來源。司法實踐中,警察雖然有出庭作證的案例,但這種情況是極其少見的。當前,我國學術理論界已有許多學者呼吁在我國建立警察作證制度,而且,這也逐漸成為理論界的共識。
二、臥底證人作證的特點及其意義
臥底證人由于潛伏在犯罪群體內部時間較長,而且為取得犯罪群體成員的信任,往往要親自參與犯罪活動的實施或作為犯罪群體的犯罪工具,通常有機會親眼目睹犯罪分子犯罪的整個過程,親耳聽到犯罪分子為進行犯罪活動所做的商議,往往掌握了犯罪分子進行犯罪活動的手段、方法和過程,對犯罪群體犯罪的情況有較為全面而詳細的了解。另外,臥底證人還具有明確的調查取證目的和隱蔽的身份。以上特點首先對于解決公安司法機關取證難的問題起到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有組織犯罪和集團犯罪中,臥底證人對于打破黑社會組織的“沉默和保密規則”具有重要意義。其次,臥底證人出庭作證對于提高指控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臥底證人曾是犯罪群體的“成員”之一,一般會參與該群體的犯罪活動,對犯罪事實有更多、更詳細的了解,他所作的證言往往是其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實的陳述,這類證言屬于直接證據,證明力較強。另外,臥底證人還可以比較容易的收集到證明犯罪的各種實物證據,這些實物證據和言詞證據一起證明犯罪事實,可以達到較高的證明程度,有利于指控成功。最后,臥底證人搜集、提供證據,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由于犯罪的復雜性、隱蔽性和高科技性等特點,公安司法機關收集證據往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在耗費了大量的司法資源以后,也未必能掌握足以支持公訴的證據。而臥底證人一旦作證,就能為公訴機關提供憑著自己的機智和勇敢出生入死收集來的證據,這就大大減輕了公安司法機關的調查取證工作,從而節約大量的司法資源。
三、臥底證人的保護措施
由于臥底證人所處環境的高度危險性,以及在作證后又最容易遭犯罪團伙成員的嫉恨和報復。因此對他們的保護也應當高于對一般證人的保護。具體保護措施包括:
首先,要為臥底證人建立嚴格的保密制度。“臥底”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的真實身份予以保密以避免犯罪分子識別。因此,保密性對臥底證人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在電影電視中我們經常看見臥底因為身份泄漏而被犯罪分子秘密殺害的鏡頭,相信司法實踐中這樣的事情也是有所發生的。對臥底證人的保密要貫穿于庭審前、庭審中和庭審后整個過程。在庭審前的偵查和起訴階段,有關機關應加強臥底證人身份資料的保密工作,建立專門的臥底證人身份檔案,由專人負責,盡量減少知情者的范圍。另外,立法應當規定,任何人接觸、查閱刑事案件的案卷材料的,均不得向他人披露臥底證人的姓名和住址。律師在查閱有關證人證言時,對有關臥底證人的姓名和住址等可能確認證人身份的信息,有關機關可以依法加以適當限制。有關臥底證人身份的證據不在庭前展示。
其次,為臥底證人提供臨時安全住所或 24 小時貼身保護。這主要是針對在審判中面臨高度危險的臥底證人,尤其是普通臥底證人,由于他們是普通公民,缺乏類似警察臥底證人的自我保護設備(如配備槍支等)和自我保護能力。因此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比較大。證人保護機關應當為其提供必要的貼身保護或臨時變換住所等措施。
再次,為臥底證人提供改變身份、變換工作或遷居他地等保護措施。對于審判后仍可能遭到漏網犯罪分子或犯罪集團殘余勢力報復的臥底證人,證人保護機關可以為其提供新的身份和工作,并幫助其遷居他地。另外,可以開通臥底證人特別保護熱線,該熱線專供臥底證人及其近親屬在遇到被報復人發覺、追趕、攻擊等危險時撥打。熱線電話應當 24 小時開通,執行保護任務的人員應及時趕到,使臥底證人能夠得到及時的保護。
最后,要建立臥底證人罪行豁免制度。臥底證人在臥底期間,為取得所在犯罪群體成員的信任,獲得犯罪群體犯罪證據,常常不可避免地在犯罪分子的要求下進行某些犯罪活動或為犯罪群體進行犯罪活動提供方便。對于這些“違法行為”,司法機關應當給予豁免。當然,臥底證人的“違法行為”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內,要自覺地、盡可能地降低社會危害性,巧妙地阻止危害結果的發生。不能為了揭露犯罪而故意去犯罪,甚至造成更大的社會危害性,這就背離了臥底證人的根本目的了。對于普通臥底證人而言,如果他不是因為警方的安排而臥底,容易被誤認為是犯罪同伙。因此,對其要根據實際情況予以罪行豁免,鼓勵其作證。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