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應從以下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和信賴利益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等3個方面予以考慮確定。
關鍵詞 締約過失責任 信賴利益 賠償范圍
一、直接損失
這種信賴利益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學術界中已無爭議,因此其賠償范圍應包括:
(1)締約人在締約過程中所支出的締約費用,包括郵電、文印費用、赴訂約地域察看標的物所支付的合理費用等;
(2)履約準備費用,包括為運送標的物或受領對方給付所支付的合理費用,或因信賴合同成立而購租房屋、廠房、機器設備或雇工所支付的費用;
(3)因支付上述費用而失去的利息;
(4)其他直接的費用支出。
二、間接損失
那么信賴利益是否應該包含間接損失呢?間接損失是指喪失了與第三人另訂合同的機會所產生的損失。
一種觀點認為,信賴利益必須是一種合理的能夠確定的損失,而機會所形成的利益很難合理確定。如果對造成他方喪失訂約機會等而受損害予以賠償,可能使信賴利益與履行利益或期待利益相通混淆而失去信賴利益的本色,而且使締約過失賠償范圍過大,不利于確定責任。而且機會損失在舉證上存在困難,也會誘發當事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索賠巨額機會損失的費用。從另一角度來看,交易必要風險,在締約過程中,締約雙方均應樹立風險意識而盡必要的注意義務。認為只要進入締約階段就能以相對方存在締約過失為由獲得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特別是締約機會等損失的賠償,則加大了締約過失方的注意義務而忽略了另一方的注意義務,可能縱容另一方依據締約過失責任而得到不當利益,不利于交易秩序的正常進行。至于侵害相對人身體健康或所有權所受的損害,因違反的是保護義務,可依侵權責任請求賠償。所以,信賴利益的損失應限于直接損失。
筆者認為,建立締約過失責任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如果確因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造成他方喪失訂約機會而受損害,而不予賠償有失公平,也不利于維持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但這些損失必須是在可以客觀預見的范圍內,必須是基于信賴利益而產生的損失。如果不是基于信賴利益而產生的損失,即使一方支付了大量的費用而造成了損失,也不能視為信賴利益的損失。如果僅有一方的過失行為,而無對方受有損失的事實,則無所謂賠償。所以,要支持此項賠償,至少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與第三人締約機會”在締約過程中真實存在,索賠方必須對此承擔舉證責任;
(2)該項損失未超出締約過失人的預見范圍,這一點可以參照合同法第113條關于違約損害賠償范圍的規定來處理;
(3)不違反誠實信用和公平原則。
應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損害賠償僅僅是單方過錯下的責任承擔,如果締約雙方均存在締約過錯,其責任承擔可參照我國《民法通則》第61條的規定,即“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損失”。
三、信賴利益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原則
信賴利益的賠償范圍是否以履行利益為限,屬于締約雙方利益沖突的平衡問題。從國外的立法經驗來看,許多國家的立法均確立了信賴利益不得超過履行利益的原則。《德國民法典》第307條規定:“在訂立以不能給付為標的的合同時,明知或可知其給付為不能的一方當事人,對對因相信合同有效而受損害的另一方當事人負損害賠償責任,但賠償范圍不得超過另一方當事人在合同有效時享有的利益的金額。”
所謂信賴利益不得超過履行利益的原則就是信賴人對于信其法律行為有效而受損害的賠償金額不得超過信賴人法律行為有效時所可以得到的利益。
對信賴利益的賠償做出這種限制是必要的:一方面,信賴利益的賠償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而間接損失的賠償已經為一方施加了比較重的責任。信賴利益的損失有時難以確定,如果法律上不做限制會使賠償范圍漫無邊際,難以操作,而履行利益乃是在合同如期履行后當事人所獲得的全部利益,保護此種利益足以最大限度的維護當事人的利益。從平衡締約雙方的利益角度出發,信賴利益的賠償以不超過履行利益為限。同時,受害人訂立合同就是為了取得履行利益,如果信賴利益的賠償超過了履行利益,則應屬于受害人的意外獲利,這與受害人的預期目的不相符合。另一方面,如果信賴利益的賠償超過了履行利益,則可能出現一方當事人將從事交易的虧本轉嫁給另一方的情況,而這種轉嫁沒有合同上的根據。在通常情況下,用履行利益來限定信賴利益的范圍是合理的。
那么,如果發生因違反保護義務而造成相對人健康或所有權遭受損失的情況,則應該按照侵權法的規定責令有過錯的一方賠償因其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全部實際損失。此時的損失即為維持利益。如果以現實的案例為參考:錦華實業有限公司派副經理劉某為公司辦理增資事宜,在存款過程中遭遇搶劫,該公司以銀行未盡到保護儲戶安全之職責為由,向區法院提出民事訴訟,要求銀行賠償被搶劫的43萬元,劉某也以受害人的名義提起訴訟,要求銀行賠償其醫療費、誤工費等計2萬元。法院支持了該公司和劉某的訴訟請求。本案中,劉某尚未進入銀行大門即受到歹徒的傷害,對此應該認定劉某(作為公司代理人)尚未與銀行進入締約階段,因為訂立儲蓄合同的要約應該從柜臺交易開始。因此劉某不得以締約過失要求銀行承擔在銀行門外發生的人身傷害的損失賠償責任。原告錦華公司的損失并非是一種信賴利益,與銀行違反締約過程中的保護義務也無因果關系(其相互之間的因果關系因第三人的行為而中斷),因此,原告只能以侵權之訴請求喪失43萬元的貨幣所有權的損害賠償,而不能依締約過失責任要求銀行賠償43萬元。
參考文獻:
[1]王利明.違約責任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