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證券交易所對會員的監管,按照不同權力來源,分為自律監管和他律監管兩個部分。自律監管,是指證券交易所基于會員的一致同意進行的監管;他律監管,是指證券交易所基于行政授權或者政府管理機構的委托進行的監管。
關鍵詞 證券交易所 會員單位 法律關系
本文分別從自律監管和他律監管兩個角度,對我國證券交易所與其會員之間的法律關系進行分析。
一、證券交易所對會員的自律監管
自律監管是證券交易所基于其會員的同意而進行的監管,因此,我們可以將證券經營機構加入證券交易所的行為理解為,證券經營機構與證券交易所建立民事契約的行為。會員制證券交易所在成立之后,新的證券經營機構需要通過加入行為取得會員資格。因此,該加入行為的有效成立應當以證券經營機構和證券交易所之間相互的意思表示達成一致為前提。證券經營機構取得會員資格后,即享有出席會員大會行使表決權以及利用證券交易所設施進行交易的權利,相應地,也負有遵守證券交易所規章制度、接受交易所自律性監管的義務;證券交易所在享有收取會員費等權利的同時,也負有為證券經營機構提供交易場所并維護交易所秩序的義務。
在證券交易所的日常監管工作中,其對會員交易行為的監管主要是通過對會員席位的實時監控實現的。所謂席位,是指證券交易所向會員和特別會員提供的、設置在交易大廳的用于報盤交易的終端,或者用于交易的電腦遠程通訊端口。一般前者稱為有形席位,后者稱為無形席位。會員購買交易席位,必須向證券交易所一次性交納一定數額的席位費,并按照交易所的規定在每一年度交納席位管理費。席位的使用限于交易所批準的交易業務,未經交易所許可不得進行其它業務。有關席位的申請開通、更名、轉讓及中止等事項,均需按照交易所的內部規則進行。席位管理在交易所對會員的監管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交易所自律監管體系的有效運作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二、證券交易所對會員的他律監管
隨著會員制證券交易所監管職能的部分行政化,逐漸形成了其對會員的行政性監管職能。證券交易所的行政化是以整個行業組織的行政化為背景的。行業組織行政化的過程即是行政分權的過程,所謂行政分權,是把原本屬于政府的部分行政權力分給非政府的社會組織去行使,以減輕政府的行政負擔,同時也為了能夠更加充分地運用非官方或半官方組織所擁有的雄厚的社會資源,以更好地完成某一方面的行政任務。也就是說,由于現代社會的發展在客觀上要求政府的行政活動必須以服務與授益為主要內容,以促進公共利益、增進社會福利。這種服務性或授益性行政,與以前政府突出強調的秩序或安全行政比較而言,更適宜由非政府組織來組織,不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因而更具簡便性和溫和性。同時,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新型社會事務層出不窮,使得行政管理內容也日益專業化、復雜化和技術化。在這種條件下,政府監管部門向證券交易所分權就勢在必行,出于適應市場監管的需要和提高證券監管質量、效率的考慮,行政機關不得不將這些事務轉移給更為專業的非政府組織去完成。在這樣的背景下,證券交易所監管職能的行政化也就應運而生。
既然,政府監管的分權帶來了證券交易所監管職能的行政化。政府又是如何實現這種分權的呢?或者說,證券交易所是通過什么樣的法律形式取得對其會員進行行政監管權力的呢?我們知道,根據行政法的相關理論,行政分權可以通過行政授權和行政委托兩種方式來實現。所謂行政授權,是指通過法律、法規的規定,將原由行政機關行使的權力轉移給非行政機關的其他社會組織行使;所謂行政委托,是指行政機關將原由其行使的權力委托給其他社會組織行使。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被授權的組織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力,而被委托的組織只能以委托機關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力。依照上述理論解釋,證券交易所同樣可以通過政府證券監管部門行政授權或者行政委托的方式取得對其會員進行行政性監管的權力。
三、自律監管與他律監管的關系協調
證券交易所對其會員基于交易所內部規則所進行的自律監管,作為早期證券市場的主要監管力量,在行政權力介入證券市場之前已經長期存在,并且對早期證券市場的發展發揮了實質性的推動作用。但是,自上世紀三十年代世界性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政府紛紛以專門監管機構的形式介入證券市場的監管。這樣,適應證券市場發展的需要,證券交易所根據行政授權或者政府的委托,逐漸承擔起對會員進行行政監管的職責。盡管如此,證券交易所的自律監管空間并未因行政監管職能的擠壓而崩塌,而是仍然在其原有范圍內發揮著作用。
證券交易所逐漸形成了當前以美國的證券監管為代表的,包含自律和他律雙重監管職能的較完整監管體系。證券交易所根據行政授權、行政委托對會員操縱市場、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行政監管,同時,依據其內部自治規則,對會員的資格及交易設施的使用等事項實施自律監管。兩者在各自的監管領域和范圍內發揮作用,各得其所,并行不悖。但同時,兩者之間也逐漸呈現出互相吸收和融合的趨勢:一方面,證券交易所的章程和內部規則通過事先報政府監管部門備案或批準的方式獲得官方的認可和支持,從而形成對其會員的法定強制力和約束力;另一方面,政府監管部門制定出臺的規范性文件也常常直接采納證券交易所章程和規則中的某些規定,或者將對這些規則規定內容的充分考量,作為其作出相關決策的依據和基礎。
參考文獻:
[1]曾清漢.證券交易所與上市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J].經濟論壇,2004(15).
[2]傅強.證券交易所監管上市公司的國際比較.上海證券交易所第十二期聯合研究計劃項目,2005年1.
(作者單位:石獅環境監察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