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表見讓與制度本身是對信賴利益的一種保護,主要是從行為的表象賦予相應的法律效力,只有從客觀方面給予規定,才更符合制度本身的存在價值。債務人的善意與惡意屬于主觀范疇,不好把握,如果過多地考慮,實際上是與表見讓與制度的價值不一致的。但是在表見讓與制度中不考慮債務人的主觀惡意,不等于對債務人的惡意給予法律保護,受害人可以通過舉證,依據侵權制度獲得救濟。
關鍵詞 表見讓與 交易安全 債權
當債權人將債權讓與第三人的事項通知債務人后,即使讓與并未發生或者該讓與無效,債務人基于對讓與事實的信賴而向該第三人所為的履行仍然有效,此即為表見讓與。在表見讓與中,雖然債權讓與所導致的債權變動在事實上并未發生,但卻因債權讓與通知而存在已經讓與的表象,且該表象系由債權人以可歸責于自身的方式(向債務人為讓與通知或出具讓與證書)所引發。表見讓與制度主要是為了保護債務人的利益,以免其因為虛像而為清償行為后,遭受不利益,債務人收到轉讓人否定原債權轉讓的新通知之前已發生的對于受讓人的抗辯,仍可向轉讓人主張;債務人向受讓人所為的履行,亦應發生清償的效果。我國合同法在專家起草的建議搞第 81 條中,曾有關于表見讓與的規定。但在正式通過的《合同法》文本中,對表見讓與未作規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交易安全、平衡各方主體的權利義務,應該對表見讓與制度作出規定。
一、表見讓與的比較法規則
德國和我國臺灣地區對表見讓與制度均有規定,《德國民法典》第 409 條第1款的規定:“債權人已將債權的讓與通知債務人時,即使未為讓與或讓與無效,債權人仍應對債務人承受其已通知讓與的效力。”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 298 條第1項規定:“讓與人已將債權之讓與通知債務人者,縱未為讓與或讓與無效,債務人仍得以其對抗受讓人之事由,對抗讓與人。”這些法律規定值得借鑒。
表見讓與和民法上的表見代理、不動產登記的公信力、動產善意取得制度及商法上經理權之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合伙人事務執行權之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等制度源于同一法理,即保護因信賴權利或行為之外觀而行事的善意第三人。因為,債務人對債權實際未被讓與,或者因債權不可讓與、無債權讓與的真正合意或其他原因導致讓與無效或被撤銷無從得知。但讓與人如已將讓與通知于債務人時,就足以使債務人信賴讓與已經發生。因此,根據民法中保護第三人信賴利益和交易安全的理念,應保護債務人基于讓與通知之虛像而產生的信賴利益。
二、關于受讓人通知是否構成表見讓與問題
關于受讓人通知是否構成表見讓與問題,是表見讓與制度中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表見讓與一般只有在債權人為讓與通知時才能產生,如果由受讓人進行讓與通知,則不產生表見讓與的效力。也就是說,即使受讓人已將債權讓與通知了債務人,而債權未能讓與或者讓與無效時,債務人不能以其對抗受讓人的事由對抗讓與人。但受讓人為債權讓與通知行為時,如果提出了享有債權的充分證據,足以表明債權已經發生了轉移,在此情形,仍構成表見讓與。如受讓人將讓與人所立之讓與字據提示,既生與通知有同一之效力,則應解為系讓與人及受讓人之共同通知,因此由讓與人所為之通知而發生表見讓與之效力,于此亦應有適用。
筆者認為,表見讓與制度的法理基礎主要是對信賴利益的保護,從而維護動的安全。通知的主體不應成為是否構成表見讓與的構成要件,如果受讓人已經能夠提交足以讓債務人信賴的證據,債務人因此而為清償行為,應該產生表見讓與的效力。
三、關于債務人惡意是否構成表見讓與問題
如果債務人明知讓與契約不存在或無效時,是否亦發生表見讓與之效力的問題,亦即對債務人的惡意是否適用表見讓與制度而給予保護問題。
通說認為無論債務人為善意或惡意,皆得發生表見讓與之效力。例如史尚寬認為債權人不得以其讓與非真實,主張債務人不因對于表見受讓人為清償或其他免責行為而免其責。債務人縱知其讓與之不成立或無效時,亦同受此保護。如債務人知其讓與之不真實,故意加害于債權人而為讓與通知之援用時,則可構成侵權行為,負損害賠償之責。迪特爾·梅迪庫認為:即使債務人明知通知或證書不正確,其仍受保護。對于債務人在證明不正確性方面可能會遭遇困難的情形,這種廣泛的債務人保護具有很好的意義。在此種情形,債務人應當具有與在債權人通知時同一的地位。
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不相同的觀點,認為對此應該慎重。如邱聰智則認為:“惟此見解,與法律不保護惡意之原則有背,是否妥當,不無商榷。”卡爾·拉倫茨認為:債務人應該可以放心,向他所作的通知或者在轉讓證書中載明的內容是正確的。對于債務人來說,他所收到的通知的正確性,他可以不顧第三人向他作出的通知,債務人不應承擔風險,他應該可以信任債權人向他所作的通知應被認為是惡意的情況下,才不應對他予以保護。
筆者認為,表見讓與制度本身是對信賴利益的一種保護,主要是從行為的表象賦予相應的法律效力,只有從客觀方面給予規定,才更符合制度本身的存在價值。債務人的善意與惡意屬于主觀范疇,不好把握,如果過多地考慮,實際上是與表見讓與制度的價值不一致的。但是在表見讓與制度中不考慮債務人的主觀惡意,不等于對債務人的惡意給予法律保護,受害人可以通過舉證,依據侵權制度獲得救濟。這樣既有利于對交易安全的維護,也沒有放任債務人的惡意,與法律不保護惡意之原則也不相違背。
參考文獻:
[1]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體系化解說[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自貢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