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承認減損義務的大陸法系國家,學者通說認為減損義務的根據在于民法上的誠信原則。根據誠信原則,當事人應該相互合作,以善意方式履行義務,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得濫用權利以規避法律和合同義務。
關鍵詞 減損規則 理論基礎
減損規則是指當違約事件發生時,倘受害一方將違約視為解除契約理由時,受害人應采取合理措施,以減輕因違約而發生之損失。倘被害人怠于避免預先可防止之損害或阻止其擴大者,法院可以減輕違約人的責任。法律課以受害人承擔減輕損害的義務,并在受害人未盡該義務時,并將擴大的損失分配給受害人。該規則存在的合理性學理上有不同的論述,下面分別介紹幾種有影響的理論。
一、經濟效益原則
減損原則是一種激勵受害方按促進經濟效益的方式行為的原則。這樣做,不僅是對債務人利益的維護,而且是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是為了避免社會財富的減少。 減損原則的規定鼓勵受害方有所作為,以使違約的浪費性后果最小化。一方面,通過普遍地否決對違約后發生之費用的賠償,鼓勵受害方停止履行,因為訂購商品或服務的一方現已決定不再想要它們了,受害方于違約后繼續履行在絕大多數場合即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減損原則激勵受害方采取果斷措施防止損失發生,因為損害發生時,受害人能最有效地控制損害的進一步擴大,成本也最小,通常也會產生有效益的結果。
二、誠信原則論
誠實信用原則就是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一方面,這種意志要求主體有良好的行為,謂之客觀誠信;另一方面,要求主體具有毋害他人的內心意識,謂之主觀誠信。概言之,誠信原則就是立法者實現上述三方利益平衡的要求,目的在于保持社會穩定與和諧的發展。誠信原則考慮的不是當事人之間是否有意志上的自由,是否將自由的精神貫穿于契約訂立的始終,而僅僅從“外部”的視角來觀察,尋求市場機制下的互惠互利。因為人們認識到,在現代社會交易復雜化的情況下,無論法律多么周全,合同多么嚴密,只要當事人心存惡意,總能找到規避的方法。誠信原則正是基于此,依據結果來衡平利益關系,賦予法官極大的自由裁量權,被譽為民法中的“帝王原則”。
在承認減損義務的大陸法系國家,學者通說認為減損義務的根據在于民法上的誠信原則。根據誠信原則,當事人應該相互合作,以善意方式履行義務,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不得濫用權利以規避法律和合同義務。債務人應自覺地嚴格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債權人也應積極地協助債務人履行;債務人違約時,債權人應當積極采取合理措施減少已經發生的損害。
三、信賴利益優先論
阿蒂亞認為,減損規則表明法律制度對受害方信賴利益的保護優先于對期待利益的保護。對預期損失原則所作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限制就是原告必須減輕其損失的規則。在被告違反合同時,要求原告采取適當的措施保護其利益,在其采取這些措施后,他才有權就期待利益的損失要求賠償。信賴損失看來比預期利益的損失具有更高的優先適用性。
減損規則一般不限制對信賴某允諾而支出的費用的賠償,而且,減損規則通常通過要求受害人停止履行或采取其他措施減輕損失而不允許其執行交易的具體條款(期待利益)。富勒在其著名論文《合同損害賠償中的信賴利益》中指出:在對期待利益保護的背后存在著一種對原告喪失締結其他合同機會進行賠償的關注。在被告違約后,如果機會依然對原告開放著,以使其商品或者服務賣往別處或者通過其他途徑滿足其需要,他必須抓住這個機會。由此看來,“可避免的損失”規則是對期待利益做出保護的一種限定條件,它意味著原告只有在他業已信賴該合同而錯過了其他的就達到同樣目的也同樣有利的機會限度內才受保護。
四、近因和懲罰理論
這類解釋體現于英美的一些判例之中,其中近因說可算是最為簡單和最為直觀的解釋,認為減損規則是用以把違約方的責任限制于由他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損失,受害方未能利用機會減輕的那部分損失,無權獲取賠償,因其未能利用機會減輕損失系一介入原因,屬于遠因(Remoteness of Damage),受違約與損害間的聯系過于遙遠,類似于侵權法中的近因和“最后清醒機會”原理,違約之受害人無權對本可以通過減輕損失而避免的損失獲取賠償。懲罰說則認為減損原則源自合同損害賠償系設計用以賠償受害方的損失,而非懲罰違約方,如果允許受害人繼續履行并對由此產生的損失獲取賠償,其結果,在這些法院看來,無異于強加給違約方一種“罰金”。
我國學者對減損義務論述并不多,有學者認為: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雙方都負有互相配合、相互協作、彼此照顧的義務,一方在另一方違約后不采取措施阻止損失的擴大,破壞了雙方的協作關系,也不利于減少社會財富的損失和浪費,從宏觀看對整個社會的利益都是有害的,所以法律規定了當事人應當負有減輕損害的義務,是維護社會利益所必需的,此種義務不僅是依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且是一種法定義務。。還有學者認為:防止損失擴大的義務在性質上是一種法定義務,其產生的根據是損失的公平分配制度及風險的有效控制制度。當損害發生時,受害人是能最有效地控制這一損失擴大的人,同時,由其承擔這一責任成本也最小。當他未控制這一風險的擴大時,就應將這種擴大的損失分配給他。同時,這一責任的課定也會對受害人的預防產生有效的激勵,以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減損規則在當今合同法中的作用及存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利明.違約責任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6 :460.
[2]李永軍.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 2004 : 654 .
(作者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