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據法之修改
學界對票據法修改之建議,多集中于對《票據法》第10條之批判,理由大抵認為票據行為的無因性是一項公認的世界性法律原則,而我國《票據法》第10條第1款將票據關系與票據原因關系放在一起規定,此規定無論與立法技術上抑或法律價值上都不可取。此外,據多數學者之觀點,此條規定是有使票據直接當事人之間票據行為有因之效果,無論從歷史上、實用主義論上、票據法之作用及特性上,皆有不妥之處。
除此之外,筆者以為我國《票據法》第21條規定:“匯票的出票人必須與付款人具有真實的委托付款關系,并且具有支付匯票金額的可靠的資金來源。不得簽發無對價的匯票用以騙取銀行或者其他票據當事人的資金。”這是對票據無因性之破壞。因為是否為承兌以及付款行為,完全是依被委托人之自由決定,即使沒有可靠之資金,被委托人也完全可根據自己意思而為承兌或付款。因此票據法21條之規定,與第10條之規定類似,并無存在之必要,同時退一步講,如果涉及當事人以詐騙手段騙取錢財,則是由其他相關法律規范進行調整。
據此,筆者認為,此兩條之規定并無存在之必要。就此兩條規定之目的而言,無非保障交易之真實,保障交易安全,完全可由其他負責調整基礎關系的法律進行規范,例如涉及欺詐等,則已經有刑法及合同法等進行規范。而就此兩條規定產生之法律效果而言,只能產生債務人可以據此倆進行抗辯,否認他方票據債券的存在。因此,筆者建議廢除此兩條規定,改為規定當基礎關系無效時,票據債務人不得以不當得利請求免除債務并涂銷簽名或返還票據,或以他方不當得利為由拒絕履行票據義務。這一修改,堅持了以票據無因性為原則,避免盲目擴大票據基礎關系對票據關系的影響范圍,強調了票據的基礎關系僅可以作為直接票據當事人之間的抗辯事由,加強了票據的無因性,有利于促進票據的流通性,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票據流通的效率與安全。
二、行政規章應相應完善
對于規范票據行為之行政規章,我國主要為中國人民銀行所制定之各項相關規定,其中又以《支付結算辦法》為主。審視《支付結算辦法》,筆者認為,主要應修改或刪除第二十二條之規定。此規定第1款,為對《票據法》第10條之復述,不必存在之理由已如前文所述。此規定第2款,乃將《票據法》第10條第2款以及第11條第1款前半部分結合起來,主要涉及我國票據制度中之對價制度。而據我國《票據法》第10條第2款、第11 條之規定,以及《支付結算辦法》第 22 條第 2 款之規定,持票人取得票據若未給付對價或相當對價,則并不享有票據權利,除非其是因稅收、繼承、贈與而取得。雖然司法解釋第 14 條規定債務人據票據法第10條規定對抗經背書轉讓之票據的持票人,法院不予支持,但適用時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司法解釋并未規定不得就《支付結算辦法》之規定而抗辯;二是直接當事人間若未給付對價則持票人仍無票據權利。此種規定,筆者認為很不完善。第一個問題是立法技術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晚上法律規范進行調整,關鍵在第二個問題。債務人為票據行為,實質上是債務承擔,據民法理論,債務承擔當為無因行為,無論行為人出于何種原因,一旦為債務承擔,即須履行其義務。就票據法律關系而言,對價關系也是作為原因關系的一種,根據我國票據法之規定,票據行為為單方行為,出票人制作票據即須承擔票據責任,也就是說無論當事人出于何種目的,一旦為此債務承擔行為即負票據債務,而他方接受票據后即享有票據債權,因此規定欠缺對價時他方不享有權利實與傳統理論相違背。
據此,筆者認為,對價欠缺并不能導致票據關系之無效。因為法律對于給付對價之要求,意在保障真實之交易,意在防止無法律上原因而獲得利益,亦即不當得利之發生。因此,我國完全可參照臺灣地區立法,將《票據法》第11條之規定修改為不給付對價或相當對價則不能取得優于前手之權利,去掉《票據法》第10條及《支付結算辦法》第22條之規定。亦有學者以為,《支付結算辦法》第 82 條、83條、92條等之規定亦不妥,因為此種規定將資金關系、交易關系等列入銀行審查之范圍,既加重了銀行負擔,又與無因性相沖突。但依筆者看來,從時間上來說,此種規定確實加重了銀行之工作負擔,然就規定本身來說,《支付結算辦法》本身即為對銀行辦理支付結算業務之行政規定,因此其對銀行從事相關業務之規定并無太大不妥。因為銀行審查資金關系、交易關系原本就是為其決定是否承兌或付款做準備,若其規定資金關系欠缺、交易不真實,當然可以自主決定不以承兌或付款。只是一旦為承兌,票據關系有效,銀行即須付款。
三、司法解釋應與法律相吻合
相對于《票據法》,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司法解釋《關于審理票據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對于票據無因性原則持比較肯定之態度。然而,司法解釋之如此態度,恐有委婉改變《票據法》規定之嫌,如《規定》第14 條,即為對《票據法》第 10 條、第 21 條之一種隱性修改,且不從價值上判斷其進步性,但從我國目前立法理論上說,如此做法實有不妥。因此,在對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的同時,亦須對司法解釋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期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法律體系。
(作者單位: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