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職務犯罪辦案風險評估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各地檢察機關都處在探索階段,目前還沒有比較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當前社會矛盾觸點增多,燃點降低,案件處理稍有不慎,將可能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導火索。本文擬在對職務犯罪偵查辦案風險評估機制的內涵及意義進行闡述的基礎上,結合基層查辦職務犯罪案件的工作實際,就如何構建和完善辦案風險評估、預警及化解平臺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職務犯罪 風險評估 機制完善
一、職務犯罪偵查辦案風險評估的內涵及意義
(一)辦案風險評估機制的內涵
“風險”一詞,其核心含義是“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或損失”,有人進一步定義為“個人和群體在未來遇到傷害的可能性以及對這種可能性的判斷與認知”。豍職務犯罪偵查辦案風險評估機制是檢察業務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檢察機關自偵部門在執法辦案過程中,對于存在引發涉檢上訪、群體性事件、個人極端行為以及社會輿論負面評價等風險隱患的案件或辦案活動,進行評估、預警、防范并制定處置預案,把辦案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的一種超前防范措施。
(二)構建辦案風險評估機制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深入推進三項重點工作。進行辦案風險評估一方面有利于及時發現、掌握執法辦案過程中容易引發社會矛盾的關鍵環節和因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主動有效地化解社會矛盾;另一方面也便于自偵部門歸納總結化解社會矛盾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參與重點人群、重點地區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參與社會管理模式創新,從根本上預防涉檢涉訴問題的發生。豎
2、有利于強化外部監督,營造健康和諧的司法環境。在當前執法環境復雜而敏感的社會轉型時期,職務犯罪偵查職權的行使不僅關系到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還牽涉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如果執法辦案措施不當,將很有可能引發惡性事件,產生諸多負面影響。通過職務犯罪偵查辦案風險評估,提前預警和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擴大檢務公開,全面提升執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從而強化社會公眾監督,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客觀司法環境。
3、有利于促進規范化辦案,實現檢察業務管理科學化。之所以存在辦案風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主偵查管理機制落后,辦案不規范等原因導致惡劣社會影響。此外,以往執法人員一般采用的根據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來研判辦案風險的方式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建立健全辦案風險評估機制,就是要將檢察業務實現科學化管理,把這些經驗上升到理論和制度層面豏,進一步細化執法標準,嚴格執法程序。
二、引發辦案風險的可能性因素及當前辦案風險評估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引發辦案風險的可能性因素分析
1、因立案不當引發的辦案風險。不應當立案而立案的情況下,即使后來犯罪嫌疑人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但檢察機關自偵部門的立案和審查活動仍給他們帶來了負面影響,導致原被立案人有可能選擇極端方式來解決問題。
2、因采取強制措施、偵查手段不適當而引發的辦案風險。例如傳喚、拘傳犯罪嫌疑人超過 12 小時,詢問、訊問態度粗暴甚至刑訊逼供,違規扣押、凍結、處理涉案款物等,辦案人員只重辦案數量,不重辦案效果,不尊重人權的行為,都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此也容易引起群眾不滿,導致社會矛盾的產生。
3、因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而引發的辦案風險。在辦案人員傳喚當事人的途中或看管過程中,如果出現犯罪嫌疑人致傷、致殘甚至致死的情況,不管事發出于何種原因,犯罪嫌疑人的親屬都會情緒激動,如果處理不當,將會引起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嚴重損害檢察機關的公正執法形象和反腐倡廉的效果。豐
(二)當前辦案風險評估存在的問題
1、執法辦案人員執法理念落后,人員素質不高。受傳統自偵案件查辦工作方法與機制的影響,有的自偵執法人員特權思想嚴重,工作方法簡單、粗暴,預防風險意識不強。往往“出了事”才去想著控制,但這樣付出的司法代價是巨大的。在當前社會轉型大變革形勢下,檢察隊伍轉變執法理念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2、維穩形勢嚴峻,機制不健全,辦案風險加大。維護社會穩定不是某一個部門、某一個單位的工作,而是要求各單位、各部門聯調聯動,群力群策。但在維穩工作中,各單位往往是 “人和心不和”,“你唱你的調,我吹我的號”,聯系機制不健全,信息溝通不暢,穩控力量分散,制約了維穩效果。現實工作中,無理纏訪、鬧訪現象越發嚴重,檢察官在執法辦案中對涉檢上訪心存畏懼,工作畏首畏尾。
3、風險評估的機制不健全,責任不明確,評估工作的開展流于形式。由于對風險評估工作認識的不足,導致基層檢察院對該項工作重視不夠,力量投入不足,機制創建積極性不高,責任不明確,干警習慣于被動性應付。
三、建立和完善辦案風險評估機制的意見和建議
(一)構建辦案風險評估機制的原則
執法辦案風險評估機制的構建需要遵循以下五個原則:(1)誰承辦,誰評估,分級負責的原則。明確“誰承辦、誰評估、誰負責”的原則,自偵部門負責人為風險評估預警的第一責任人,案件的具體承辦人是直接責任人,受理部門實行承辦人、部門負責人、分管副檢察長三級責任制,實現風險評估的責任主體與辦案主體的統一。(2)及時性原則。該原則要求在執法辦案工作中,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及時回饋、及時匯報各類信息和問題。所有案件線索均應當在辦案的每個環節進行及時評估預警,對案件處理可能引起的涉檢上訪和其它社會不穩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評估,為了解當前社會突出矛盾和焦點,正確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3)動態性原則。該原則要求動態地把握執法辦案風險評估機制的建設。執法辦案風險評估是一個持續反復的過程,一次風險評估并不能一勞永逸。信訪人的思想行為變化決定了目標預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目標預期中的各項考核指標也應在不斷的評估反饋過程中進行修正。
(二)科學界定辦案風險評估的范圍和標準
筆者認為職務犯罪偵查部門應當針對案件的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查、評估:(1)對初查對象、犯罪嫌疑人及證人身份進行評估,是否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明確對象主體身份;(2)對案件性質進行評估,是否屬于重大、特大案件,是否為領導機關關注或督辦案件,是否為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聞輿論所廣泛關注,是否涉及民生熱點問題;(3)初查方案是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該方案是否會對初查對象、家屬及工作單位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及如何有效控制負面影響的擴大;(4)擬作出的立案決定是否認為具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立案案件定性是否準確,立案標準是否達到,擬作出的不立案或撤案決定是否會引起舉報人或其他相關當事人上訪及社會輿論的反應;(5)擬采取的人身強制措施與犯罪嫌疑人的身體及心理狀況是否相適應,犯罪嫌疑人是否會有自殺、自殘等過激反應;(6)擬采取的財產強制措施法律依據是否充足,扣押、凍結、查封款物是否屬于當事人維持生活所必須,是否會影響相關單位的正常生產經營,如屬上述情況應當如何區別對待;(7)案件的處理是否符合寬嚴相濟的原則,是否會因定性量刑畸輕或畸重從而激發矛盾的產生;(8)對安全預案進行評估,評估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全面,有無疏漏,是否能防止辦案安全事故的發生;(9)其它可能造成案件風險的情況。
風險等級的判定標準是建立風險評估機制的核心內容,是承辦人據以判定案件風險等級的依據,2011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通過了《關于加強檢察機關執法辦案風險評估預警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將風險等級劃分為重大風險案件、較大風險案件和一般風險案件三類,并規定應根據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風險級別。豑雖然《意見》中對等級判定的標準作了規定,但整體上還較為籠統,根據檢察機關辦案實踐,可將三個風險等級具體細化為:(1)一級風險(重大風險):可能組織實施暴力恐怖活動、引發大規模群體性事件或者采取兇殺、爆炸、自殺等個人極端行為的,或者在敏感時期、地點越級上訪,聚眾鬧事,造成事態擴大,以及案件可能引起新聞媒體熱炒、形成社會輿論熱點、對檢察工作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2)二級風險(較大風險):可能組織、串聯、煽動群體性非正常上訪活動,案情相對復雜、持續時間較長,以及案件可能受到社會輿論一定關注,可能對檢察工作造成一定程度負面影響的;(3)三級風險(一般風險):當事人及其近親屬對有關問題存在疑慮,對處理結果不理解,存在風險苗頭,出現無理纏訪等行為的。風險等級評估,應根據信訪事件的變化動態和發展趨勢,及時調整級別,并修訂完善應對措施和處置方案。豒
(三)合理設置風險評估的程序和辦法
1、辦案風險評估機制的組織機構。在檢察機關內部成立職務犯罪偵查辦案風險評估委員會,檢察長任風險評估委員會主席,主管職務犯罪偵查的副檢察長、職務犯罪偵查部門負責人、案件管理部門負責人及其他業務骨干為成員,領導開展職務犯罪辦案風險評估工作。職務犯罪偵查部門成立辦案風險評估小組,部門負責人為風險評估小組組長,科室業務骨干為成員,負責對本部門承辦的可能存在辦案風險的案件進行初步評估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形逐級向院風險評估委員會提出風險評估意見。
2、案件風險評估的工作程序。辦案風險評估工作應當實行個人評估與集體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并制定有效可行的評估程序確保各環節既開展有序又緊密銜接。(1)案件承辦人在受理案件后,對可能引發社會矛盾的情形進行綜合分析,依據法律法規政策,結合具體案件中案件當事人的思想動態,充分考慮社會矛盾的復雜性進行評測,如有符合上述所列風險等級情況的,提出風險等級評估建議,并制作風險評估意見書,隨辦案環節流轉和審批。(2)部門負責人對承辦人提出的案件風險進行初步評定,并發表初審風險評估意見,其中認為屬于二級以上風險預警的應提交主管副檢察長研究。風險評估應當包括被評估人基本情況、案件基本情況、預警分析、化解方案及措施、需要與本院其他部門及上級機關協調的問題等。(3)經主管副檢察長審定,認為屬于一級風險預警的提交案件風險評估委員會核定評估。隨后將評估結果通知呈報部門并通報相關部門予以協調、配合,對出現風險等級升級的情況,承辦人應逐級報告,及時調整風險等級并采取相應的化解措施。(4)對風險評估委員會評估確定存在風險的案件,職務犯罪偵查部門分管副檢察長,負責案件風險評估工作的組織領導;部門負責人負責評估委員會和分管檢察長的處理意見以及化解方案的落實;承辦人負責對已確定的評估方案和化解措施的具體執行,并將風險評估、預警、化解工作的落實情況逐級報告。如有疏漏,實行責任倒追機制,追究相關人員和部門的責任。
3、案件風險評估的處理平臺。隨著辦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可以借助于案管系統對案件風險進行評估,建立辦案風險評估網上管理機制。辦案人員只需在該平臺上啟動風險評估流程,結合具體案件,對照平臺預先設置的風險因素、風險情形等進行相應的選擇,平臺將會自動輸出辦案中可能存在的信訪、輿情、廉政等方面的風險,并對風險等級做出相應的評定。另外,通過該平臺可以對風險處理情況進行實時監控,了解案件進展,一旦發現問題,相關人員可以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協調和應急處置。這種網絡監控和信息流轉的方式將會大大提升風險評估處置專業化水平,真正實現風險評估預警工作的工作流程規范化、評估結果科學化、風險監控動態化,提高檢察機關的科學管理和維穩能力。
注釋:
許謹良.風險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1.
王偉,孫春雨,盧鳳英,建立執法辦案風險評估機制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檢察官,2010(11).
謝鵬程,孫春雨,莫紀宏.檢察機關如何建立健全執法辦案風險評估機制[J].人民檢察, 2010(13).
陳磊.反貪部門實踐涉檢信訪風險評估預警化解工作機制探析[N].人民網,2010 ( 12).
出自最高人民檢察院在于2011年7月11日通過的《關于加強檢察機關執法辦案風險評估預警工作的意見》。
滿銘安.檢察機關對社會矛盾進行源頭治理初探[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5).
(作者系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