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轉投資不是一個固有概念,而是學者們對公司特定投資行為的概括。有學者認為轉投資是指公司為了獲取能夠產生收益的財產、資產或權益而依法投資于他公司的行為。豍事實上,公司轉投資對象不限于公司,也可以是企業或經濟組織。
一、公司法相關規定及存在的問題
2005年《公司法》廢除了公司轉投資限制。豎體現為:
(一)取消投資比例限制
《公司法》第15條規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業投資;但是,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成為對所投資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出資人。”這是基于以下考慮:首先,舊公司法對轉投資比例嚴格限制,是以傳統的公司資本信用觀念作為理論基礎的。豏但隨著實踐發展,人們認識到公司信用的真正基礎在于公司資產,對轉投資比例限制實無必要;其次,公司作為人格獨立的法人,法律對其經營行為限制過嚴,有違法人意思自治原則。最后,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賦予企業更多的主權,才能更好得與外國企業競爭。
(二)擴大轉投資對象
《公司法》規定,除了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外,公司還可以向任何非承擔連帶責任的企業投資,包括全民所有制企業法人、集體所有制企業法人、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人、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人和外資企業法人。
(三)放寬轉投資限制可能帶來的問題
放寬轉投資限制可能帶來以下問題:第一,資本虛增。資本是公司對外交往的一般擔保和物質基礎,也是公司信用的基礎。如果公司任意進行轉投資而毫無限制,就會造成公司實際資產減少,與資本維持制度的原則背道而馳,甚至出現“空殼”經營的情況,妨礙交易安全,增大債權人風險。豐第二,經營者控制公司股東會,導致公司治理結構的落空?!八信c經營”分離是現代公司的基本治理模式,而在轉投資過程中,經營者“戴著公司法人面具”代表公司行使出資者權益而形成經營者支配,直接威脅著作為最終所有者的少數股東的地位。第三,形成關聯企業,對債權人利益造成損害。由于公司之間存在互相投資,形成一種關聯關系,在沒有健全體制的條件下,關聯企業相互串通,容易損害債權人利益。尤其在母子公司情況下,子公司失去自主性,常被母公司用來作為違法和規避法律行為的工具。
二、其他國家對轉投資的規定及規制
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對公司轉投資行為的規制方式不盡相同,但都遵循了從嚴格限制到放寬限制的趨勢。豑
(一)對公司間相互持股數額進行限制
英國公司法規定;“子公司或其名義上的代表不能成為母公司的成員,并且任何母公司向子公司所分配或轉讓的股份均是無效的?!狈▏ㄒ幎ǎ骸叭绻还緭碛辛硪还?0%以上股份或10%以上資產時,后者不得擁有前者任何股份或資產,否則必須在法定期限內轉讓,并不得享有表決權”,日本和德國也有類似規定。這些規定實際直接指向于消除公司之間相互參股而帶來的弊端,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在英美法系中被成為“揭開法人面紗”,在大陸法系一些國家稱為“直索”。如果控制股東濫用公司法人人格,損害公司和債權人利益時,可以適用此制度,由法院責令公司背后的控制股東直接承擔公司責任。在轉投資形成的關聯企業中,如果控制公司對從屬公司施加不正當影響,損害債權人利益時,亦可采用此原理,責令控制公司承擔對債權人的賠償責任。
(三)衡平居次原則
衡平居次原則是美國普通法上的一項原則,是在母子公司場合下,若存在子公司資本不足,且母公司對子公司存在過分控制,則在子公司破產或重整時,母公司對子公司債權應居于子公司其他債權人和優先股東之后受償的一項制度。該項原則是美國法院在審理泰勒訴標準電氣石油公司案中的涉訴子公司——深石石油公司時創立的,因此也稱為“深石原則”。該原則不是讓股東對破產公司債務負責,而是認為股東的訴訟請求權不僅居次于其他債權人,而且應該居次于子公司的優先股東。豒該原則適用于以下情形:子公司資本不足;母公司的控制權的實施違背公平義務;公司不遵守獨立公司應遵循的規范;母子公司的資產混同等。深石原則能有利的保護從屬公司債權人的利益,特別是防止控制公司將自己的風險通過不正當手段轉嫁給投資者。
與“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原則相比,“衡平居次原則”對子公司債權人利益給予更充分的考慮和安排,挖掘出了更深層次的各方利害關系,反映了法律平等對待子公司所有債權人的綜合價值取向。同時,“深石原則”的適用范圍太窄,只適用于母子公司破產的場合,而各國在引入該項原則時大多都擴大了其適用范圍,比如臺灣公司法就擴大到了公司重整或特別清算程序。這些規定我國公司法可資借鑒,以完善對公司債權人的利益的法律保護措施。
三、對我國的完善建議
(一)增設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第三人民事責任的規定
《公司法》規定了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對公司的損害賠償責任,但對第三人的民事責任未作明確規定,不利于對第三人的利益保護。建議立法明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執行公司職務時,因惡意或重大過失給第三人造成損失的,應當對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對第三人負有責任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之間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我國應建立和完善公司相互持股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股份收購程序,對相互持股信息進行公開。德國股份公司法規定,一企業對他企業取得超過25%股權時,必須以書面通知該企業。持有股權達到50%時,須立即再次通知。此后如所持他企業的股權變動時,或持有數額低于20%時,必須再為通知。受通知的企業必須將上述通知的持票情形,依章程所定方法公告之。我國可借鑒德國立法例,規定一定情形下投資雙方的書面通知義務。若涉及上市公司,適用《證券法》的規定。
(三)引入衡平居次原則
前文已闡述,此處不贅言。
參考文獻:
[1]時建中.公司法原理[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30.
[2]劉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創新:立法爭點與解釋難點[M].法律出版社,2006: 35.
[3]王曉川.新公司法 典型案例評析[M].中國工商出版社,2006:50.
[4]周友蘇.公司法通論[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66.
[5]王瑄.論新公司法對公司轉投資限制的修改和完善[DB].中國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06-27]. http://ckrd.cnki.net/grid20/detail.aspx?dbname.
[6]童兆洪.公司法法理與實證[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