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咸新區都市農業人力資源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在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應通過建立健全的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機構、加大經費投入、豐富開發內容、更新開發手段等措施解決。
關鍵詞 都市農業 人力資源 開發
農業人力資源開發在農業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西咸新區于2011年6月13日正式成立,在陜西省政府發布的《西咸新區總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建設都市農業和城市建設高度融合的新區,發展以特色農業、休閑農業、外向型農業為特色的都市農業,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菜籃子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都市農業的發展在增加農民收入、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村地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等方面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同時也為該地區農業人力資源開發帶來了挑戰。
一、西咸新區都市農業人力資源現狀
(一)西咸新區都市農業人力資源數量狀況
據陜西省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2006年末,全省農業從業人員1115.9萬人,其中關中地區農業從業人員617.8萬人,占55.36%。關中地區農業從業人員中男勞動力占49.5%,女勞動力占50.5%。由此可見,西咸新區都市農業人力資源數量豐富,具有較大地開發潛力。
(二)西咸新區都市農業技術人員狀況
2006年末,全省共有農業技術人員5.13萬人,其中,關中地區2.61萬人。關中地區農業技術人員按職稱分,初、中、高級農業技術人員分別為1.64萬人、0.77萬人和0.20萬人。西咸新區都市農業的發展缺乏中高級職稱的農業技術人員,目前從事農業的人員大多是根據經驗來進行農作物的種植。
(三)西咸新區都市農業人力資源文化素質狀況
關中地區的農業從業人員中,未上學的占13.9%,小學及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0.7%,高中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5.4%。西咸新區都市農業人力資源總體文化素質偏低,這就使得人們對于新科技成果及信息反應遲鈍,對于新技術不能迅速地接納并應用于實際操作中。
二、西咸新區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健全的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機構
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專業的開發機構來進行。西咸新區與全國唯一的農科城楊凌相鄰,地處楊凌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擁有7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為我省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的高級農業骨干人才。但是面向廣大文化素質偏低的農業從業人員的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類院校較少,且質量也不高。這就阻礙了都市農業人力資源的開發。
(二)缺乏大量的經費投入
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我國的教育經費投入中,農村教育經費投入遠遠少于城市教育經費投入;在農村教育經費投入中,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經費投入更是少之又少。這種現象在陜西省尤為明顯,經費不足直接影響了都市農業人力資源的開發。
(三)缺乏符合都市農業發展需要的開發內容
就目前的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院校而言,在專業設置方面,缺少符合都市農業發展需要的特色專業,大眾化的專業較多;“短、平、快”的專業較少,長線專業較多。在教學內容方面,這些院校往往更注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很難達到人才培養的要求,難以體現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特點。
(四)缺乏先進的開發手段
都市農業是一種新興的農業發展模式,其特殊性要求在對農業人力資源進行開發時應采用靈活多樣的開發模式。而目前的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院校還是以傳統的教學方式為主,缺乏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同時校內實訓設備和校外實習基地也較為缺乏。
三、西咸新區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的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機構
健全的開發機構是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我們應重視和加強農業類和水利類職業院校、西咸兩市職業技術學院、農業中等職業學校、水利職業技術學校建設。在西咸新區所屬的各縣級職業教育中心開辦涉農專業,培養適應現代糧食生產和流通方式的新型農民。面向設施農業、現代畜牧業、水產健康養殖和林業產業、農產品加工和流通、農田水利建設等領域,建立技術服務應用人才培養體系,支持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緊緊圍繞農業產業化和科技進步,將職業農民培養、現代產業理念和新技術推廣服務作為農業職業教育的核心,推動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
(二)加大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經費投入
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大量的經費投入。我們應認真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30%用于職業教育的政策,重點用于支持農村、農業職業學校和水利職業技術學校發展。各級財政職業教育專項資金要向農村、農業職業教育傾斜。規范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資金發放和管理。在政府投入為主的基礎上,積極拓寬經費來源,比如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捐助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等,保障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進行。
(三)形成豐富的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內容
根據西咸新區都市農業人力資源的特點,改革農村職業學校辦學模式,推動“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辦學,通過合并、共建、聯辦、劃轉等方式整合縣域職業教育資源。根據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需要,調整專業結構,加強涉農專業,擴大辦學規模,增強農村職業教育服務縣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能力。對于未列入重點支持建設的縣級職業教育中心,應把開展面向城鄉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作為首要任務,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新產業、農業新技術培訓,大力培養新型農民,增強農村職業教育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四)更新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手段
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應與西咸新區發展相一致,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增強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性。
首先,積極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生動、形象,且信息量大,能夠增加農業從業人員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其次,針對農民學習特點,有效利用衛星電視、計算機網絡、送教下鄉、流動課堂車等形式,采取集中培訓與個人自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現場指導與遠程教育相結合,增強農民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以中老年農民和留守婦女為培訓對象,廣泛開展農村實用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服務的能力;以青壯年為主要對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及進城務工農民就業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增加工資性收入,改善農村民生;選擇適齡人員,開展生產技能加文化基礎的農民學歷教育工程,提高農民受教育年限;面向全體農民,開展思想道德、時事政策、文化、衛生、科普知識、水情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最后,應加大農業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院校實訓設備的投入與更新,積極建立實習基地,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能。同時,還應加強相關農村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尤其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多元開放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制度。通過培訓轉崗、行業選派、企業招聘、社會技能專長人員選聘、高校優秀畢業生錄用、企業實踐提高等多渠道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改善農村、農業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結構,完善農村職業院校師資培訓機制,優先支持農村和農業職業學校師資培養培訓,提高農村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綜合素質。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都市農業人力資源開發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陜西省統計局,陜西省第二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2008年5月27日http://www.sxzys.gov.cn/news-2169.
[2]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實施意見,陜教職[2012] 37號http://www.snedu.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201212/21/5908.html.
[3]白清平.陜西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研究[J].特區經濟,2011,(8).
(作者單位:陜西國際商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