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高等學校辦學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結合醫學教育認證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人才培養體系,多舉措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關鍵詞 認證 大學生科技創新 能力 培養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明確提出:“鼓勵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他們的探索興趣和科學精神。”《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也要求“醫學院校要在整個教學期間實施科學方法及循證醫學原理的教育,使學生養成科學思維,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因而,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高等學校辦學內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更新教育理念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對傳統醫學教育的挑戰之一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標準要求:醫學院校必須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溝通與協作意識的養成。與傳統課堂相比,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學生也不再是裝知識的器皿。結合標準,學校整合資源,協調相關職能部門,制定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方案,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納入本科生培養的日常管理體系。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要求醫學院校使用先進的儀器裝備實驗室,保證醫學實驗教學、技能訓練的完成。學校建有小組討論學習室6間,可滿足臨床PBL、小組討論等教學需要。學校依托數字化校園,加強教研平臺建設,目前開設了45門校級公開課,較好地實現了教育資源的積累與優勢共享,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以網絡為平臺的自主學習。現有4個綜合實驗室及12個專業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1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省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建設有25站的臨床技能客觀化結構式考核站,為醫學實習生臨床思維和操作技能訓練、考核搭建了高起點平臺。
三、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具體化形式,它集中體現了高校的育人思想和辦學理念,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總體實施藍圖和根本性的指導文件。依據醫學教育認證要求,學校對臨床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堅持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整體優化;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實踐教學,注重創新能力培養的三原則,精簡理論教學時數,理論與實踐課時比例調整為1:0.45。實踐教學增加了課外科研能力訓練,其主要形式是課外科技創新活動。
四、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1、整合實驗課程。學校整合醫學實驗課程,除人體解剖學、預防醫學課程外,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實驗教學內容從所屬課程分離出來,獨立設置為醫學實驗學,包括醫學科研方法概論、醫學形態技能學、醫學機能技能學、醫學分析與檢測技能學、醫學臨床基本技能學等。通過獨立設置實驗課課程,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形成了完整、獨立的醫學實驗課程體系和實驗教學內容體系,強化了醫學生實踐工作技能、創新能力和科學素質的培養,并為實驗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空間,保證了實驗教學環節在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以項目促創新。依托學校承擔的本科教學工程、卓越醫生計劃、卓越工程師計劃項目,積極開展校內創新活動。學校印發《贛南醫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實施辦法》和《贛南醫學院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管理試行辦法》。每年安排專項經費資助學生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提升學生科學素養。2007年以來,本科生科技創新項目立項286項,共有1091名學生參與。學校開放實驗室吸引學生參與教師科研,2007年以來,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項目34項,參與教師科研課題的學生共有641名,學生發表論文82篇。
3、以比賽促發展。學校積極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在競賽中增長才干,在競賽中孕育創新。在第三屆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華東分區賽團體賽第一名、全國總決賽三等獎。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大賽等科技競賽活動,在省級以上科技競賽項目中獲50項獎勵。2012年榮獲全國第二屆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三等獎2項,優勝獎3項。2013年榮獲第十三屆“挑戰杯”競賽全國決賽三等獎1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0項。
參考文獻:
[1]劉正遠,段玉璽,呂杰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途徑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2(8):71.
作者簡介:漆艷春(1978—),江西萍鄉人,教育學碩士,贛南醫學院教務處講師,研究方向:高等醫學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