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創業教育日漸成為緩解就業壓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現實選擇。本文以贛州市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為考察對象,對創業教育理念、人才培養路徑、教育資源整合、創業文化構建進行典型問題分析,明確了贛州高校當前大學生創業教育努力的方向:結合“富民興贛,蘇區振興”區域發展目標,樹立戰略性、可持續發展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理念,采用多元化人才培養路徑,整合地方優勢資源以尋求利益群體最佳合作方式,在寬松的創業文化氛圍中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以服務贛州地方經濟發展。
關鍵詞 大學生創業教育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贛州高校
一﹑研究緣起
20世紀60年代,美國創業教育的發現和研究造就了美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從美國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星星之火到全球性的大學生創業熱潮的蓬勃發展,創業和創業教育成為世界各國高度關注的重要課題。自20世紀90年代創業熱潮波及中國,創業教育突破了作為單純的教育模式的局限,逐漸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體系。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黨的十七大報告旗幟鮮明地部署“從創業帶動就業”戰略;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加大創新創業人才支持力度”。政策的層層推進反映了黨和國家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任務落實到創新人才的培養上。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也從“精英”走向“大眾”,短短二十多年,歷經了從“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到與農民工搶飯碗。大學生創業教育日漸成為緩解就業壓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現實選擇。占我國高校比例絕大多數的地方高校,其創業教育實施成敗對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全局影響重大。地方高校較之于部屬院校,在資源、技術、人才等方面處于相對劣勢,因此,更應重點關注和支持其創業教育的開展。贛州作為江西省的第二大城市,是江西省內除南昌外駐市高校最多的城市,大學生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率相對較低,對贛州駐市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進行調查和研究對于推動贛州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地方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
二、當前贛州市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為了推動贛州市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的進一步細致化和實證化,筆者以贛州市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為調查樣本,對江西理工大學、贛南師范學院、贛南醫學院、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贛南教育學院、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6所駐市高校發放學生調查問卷860份,回收有效問卷766份,發放教師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61份,對14個大學生自主創業典型案例跟蹤調研,借此對當前贛州市大學生創業教育面臨的問題梳理分析,總結經驗,提出對策。通過調研發現,當前制約贛州市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發展的“瓶頸”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創業教育理念的確立多立足于功利性思考,欠缺戰略性前瞻。贛州駐市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開展大多是基于緩解畢業生人數節節攀升而就業率逐年下降矛盾的現實功利性選擇。高等教育大眾化為大一批新建地方本、??圃盒\而生提供契機,同時也帶來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壓力。贛州是位于省會南昌之外的地級市,受地理位置、自然稟賦、經濟發展等多方面條件制約,駐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創業實現就業成為許多駐市高校開展創業教育首要解決的現實問題。許多高校將大學生創業教育變成指導學生獲得一份工作的“就業式教育”,學生創業率成為衡量就業率的一個指標。對比大學生創業教育發源地的美國,其創業教育高舉“為每個學生的自由發展服務”的理論旗幟,將創業教育置于增強國家實力的戰略高度,超越急功近利,著眼于為美國大學生“設定創業遺傳代碼”豍,服務于學生的多元化發展。贛州市大學生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在與省內、國內甚至國際開展創業教育的先行院校接軌的征途上必將歷經重重困難,但只著眼于急功近利的問題解決而非創業素質與能力的綜合培養,終將危及創業教育發展的生命力。
(二)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路徑單一,缺乏多元介入。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涉及政府、社會、學校、企業、家庭五方相互協作、良性互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工程。但是,通過調研發現,當前贛州市高校大學生創業人才培養路徑單一,主要采用集中于駐市各院校商學院和管理學院的創業課程建設和創業實踐平臺建設的聚焦式培養,在全校或全社會范圍內,針對提高全體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意識的輻射式培養關注度低,且院校之間缺乏結合校情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囿于贛州求平求穩的地方傳統觀念,家庭和學校在培養創新創業人格方面的優勢地位未被體現;地方政府、媒體、學校和企業在推動創新創業意識形成方面的重要角色作用未被有效發揮;而駐市各高校和企業,作為創新創業能力培訓的優良土壤,在實踐操作中,對人才的培育,其滋養度不高??傊?,單一的創業教育培養路徑客觀上造成大學生創業機會的要求與創業者本身的能力及素質的不匹配,大學生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工程參與主體的有限性限制了自身提升的空間。
(三)創業教育資源整合度不高。世界創業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形象地將創業理論與創業實踐脫節的現象比喻為沒見過病人的牙醫豎。由此可知,成功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應扎根于具有健全配套支持的創業教育活動的土壤。筆者通過調查發現,贛州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活動開展范圍不廣泛,主要是由于優質的創業教育扶持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包括高水平校企合作的校內外一體化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校友創業實體和創業基金扶持,創業后續服務的專家咨詢等。地緣、血緣、學緣關系的應有作用也未得到有效發揮。具體表現在贛州駐市各高校在創業教育實踐過程中未能結合各自校本特色和優勢專業制定發展目標,各自獨立,自我封閉,自我發展,導致創業類型和發展方向單一,創業層次低端重復,社會效益不高。
(四)社會創業文化和校園創業文化建設雙缺位。創業文化是與創業有關的社會意識形態、思想觀念和文化氛圍,其核心是引導和激勵人們追求財富、崇尚創造、開拓進取豏。深受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傳統觀念的制約,贛州還沒有形成濃郁的對大學生創業支持鼓勵的社會氛圍,對先進大學生創業典型宣傳力度不夠,造成其社會感召力不強。社會上許多人認為在校大學生創業是不務正業、荒廢學業,無法以平和心態寬容學生創業失敗。從家庭角度而言,贛州市高校大學生大多來自江西本省農村家庭,是沒有過多社會資本可以依憑的弱勢“草根大學生”群體,高等教育大眾化引發的大學擴招擊碎了“草根”們“鯉魚躍龍門”的夢想,作為農村家庭子女,他們想通過創業實現向上流動的代價和風險越來越大,因此動力越來越小,畢業找份穩定工作養家成為他們面臨的最大現實問題。校園創業文化缺位主要體現在作為其主要構成內容的深層次創業精神文化、中層次創業制度文化、淺層次創業物質文化建設滯后,最終阻礙高校文化輻射功能的發揮。
三、推進贛州市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發展的思路
目前,江西正致力建設“富裕和諧秀美江西”,贛州市也提出了“創業贛州”的發展戰略,培養一大批創新創業型人才成為駐市各高校服務贛州地方發展的重要社會職能。為有效發揮高校通過創新人才培養來服務社會的職能,推進“富民興贛,蘇區振興”區域發展目標實現,贛州市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應依照以下思路展開。
(一)樹立戰略性、可持續發展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理念。大學生創業教育不應被狹隘地理解為僅是對大學生進行創建企業的教育或是為解決就業而進行的教育,其深遠的旨意在于鼓勵大學生的多元化發展,促進大學生自我發展模式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創業教育目標的設置要具備適應性,融合性和可持續性。強調因材施教,適應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發展方向,注重與校本特色、專業教育、學科建設的融合。在優良的創業文化熏陶下,使學生掌握系統的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并將創業精神轉化成為內在品質,為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 當前,“以創業帶動就業”政策引導下的大學生創業確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就業方式,但著眼于 “生存型”就業不應是大學創業教育的終極目標。引導大學生拋棄急功近利思想,正確認識到創業教育過程的終身性,著眼于個人多元化、可持續發展應是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核心所在。
(二)采用多元化創業人才培養路徑,引進多元利益相關者介入。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方式的選擇。在駐市各高校內部構建創業知識學習平臺,校際間構建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政府和社會著力構建大學生創業服務體系和創業教育支持體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各平臺間的配合銜接。校園創業知識學習平臺是以創業學科課程、創業活動課程和創業實踐課程開設為核心,旨在增長大學生創業知識、培養創業意識、提高創業基本素質的基礎學習平臺。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包括創業競賽活動平臺、創業模擬訓練平臺、創業實踐基地平臺。加強校際實踐平臺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各院校師資、設備等優勢資源共享,利益互補。涉及產業界的校企合作要突破單項目或“短、平、快”項目上的“點對點”合作合作,在創業型人才培養方案擬訂、創業文化交流、重大基礎理論研究、戰略聯盟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企業應提供給學生更多社會實踐、實習的機會,提高學習通過社會實踐、實習獲取工作經驗、社會閱歷的有效性;駐市各高校應以本土化、特色性、前沿且實用的理論創新、技術革新等智力成果推進企業發展。
(三)整合地方優勢創業教育資源,尋找利益群體最佳合作方式。資源短缺是創業教育普遍面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師資、經費、實踐機會等方面的缺乏。整合校內外優勢資源,實現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首先要將駐市大學生校內創業項目的選擇融入高校自身生態系統的各方面,結合各高校特點和優勢特色專業,開發校園內部市場和校外市場,校內外的創業活動都要從勞動密集型服務業轉向知識密集型的高端服務業。以贛南師范學院為例,作為贛州地方師資培養的搖籃,應將創業教育作為凸現學院育人特色的戰略選擇,一方面要為創業教育提供“雙師型”師資,成為培養創業型人才的搖籃,另一方面應發揮好作為培植與弘揚創業文化輻射器的作用。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校擁有江西高職院校首個跨學科、開放性創業教育研究中心,應結合贛州實際,發揮其創業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的優勢,指導地方大學生創業教育提高水平和檔次。其他學校和利益群體也應結合自身優勢尋找最佳合作方式以服務地方創業教育發展。
(四)培植校園創業文化,營造寬松的社會輿論氛圍。就駐市各高校而言,要致力于培植尊重個性、崇尚自由、保持獨立、倡導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校園創業文化,創設適宜創業教育發展的內生環境。應意識到良好的校園創業文化是開展創業教育的先導,將創業教育理念納入高校精神文化體系建設中,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優化學校的育人環境和創業環境。完善高校物質文化建設,統籌協調,合理配置資源,夯實創業教育的物質基礎。從社會角度而言,創業文化作為一個系統的社會文化工程,蘊含著知、情、信、意、行性統一的文化精神。地方創業文化建設要注重因地制宜、凸顯地方特色。通過社會輿論宣傳,樹立典型人物,傳播優秀事跡。通過采取實效性措施,強化創業文化建設的引導力,增強創業教育的感召力,使大學生創業成為一種社會風氣、一種社會時尚。
四、結束語
大學生創業教育在地方高校辦學中地位突出,影響深遠。雖然贛州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大學生自主創業率還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未來努力的重點是,應結合贛州當地經濟特點,特別是要圍繞“富民興贛,蘇區振興”等區域發展目標,加強校際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便更好的服務贛州地方經濟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2011年度):《贛州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
注釋:
豍Gibb,A.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Education. [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3(3):11-34.
豎http://www.chinavalue.net/Wiki/ShowContent.aspx?TitleID=407959.
豏王美萍.江西高校創業教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參考文獻:
[1]胡松年.國外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發展與特點[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4).
[2]林金輝.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在理念和機制[J].人民教育,2010(21).
[3]彭鋼.創業教育學[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4]徐志強.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創業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萬里學院為例[J].教育探索,2011(4).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