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進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同時也影響著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本文論述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有科學的理論作為前提和指導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領域應做出相應的創新性研究以及當今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應以人為本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 以人為本
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不僅在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上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而且在教育上的改革也是有目共睹。從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至今,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加重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進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給中國帶來了有利的一面但隨之而來的也存在著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跨國公司進駐中國后,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利益,然而也帶來了許多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和文化并影響著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
正如江澤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引起世界各種思想的和文化的,歷史的和現實的,外來的和本土的,進步的和落后的,積極的和頹廢的,展開了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總體上處于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系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我們的理論研究更應該著眼于當今時代,注重本國的現實問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在當今時代應該圍繞著上述的問題去展開研究。
一、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有科學的理論作為前提和指導方向。
黨的正確思想理論及相應的路線、方針、政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強后盾和強有力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理論體系中才能發揮其根本作用。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有科學的理論作為前提和指導方向。只有這樣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才能走正確的道路,不會偏離自己的方向。
我黨在創立初期以及在大革命時期,就開始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進行探索。黨在組織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和黨在黃埔軍校和北伐期間就特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此期間總結出不少經驗。尤其是在建國初期,面臨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共產黨在這復雜的環境下,通過轟轟烈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來領導全國人民開展鞏固人民民主政權的偉大斗爭和各項社會改革運動,以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和共產國際主義運動。共產黨從革命黨成為執政黨以后,對自身黨風建設上防止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保持戰爭年代的光榮傳統,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而進行的各項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是以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和3月份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以為標志的,同時這也是我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界點。黨在這一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向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教育,并圍繞黨的工作大局開展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的的國家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起著正確的政治立場并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更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做出了指導性的綱領。
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重要性,并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江澤民指出,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證黨始終做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加強有說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有說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集中起來,就要全面貫徹、認真落實“三個代表”的要求,在推進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過程中,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良好的思想基礎和廣泛的群眾基礎。[2]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一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并為此服務;二是使全民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養進一步提高,形成健康的社會氛圍和精神狀態;三是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解決思政問題和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作為當今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重要戰略思想的科學發展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們的意識形態的健康發展都有這重要的意義,并指導著我們前進的腳步。在新世紀的今天面對著各方面的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思想、人物等多方面都發生了改變,因此科學發展觀的內容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我們要進一步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把思想政治教育與科學發展觀有機的結合起來,認真學習和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基本經驗,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發展,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思想武裝人民的頭腦,完成時代所賦予的光榮使命。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領域應做出相應的創新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它植根于當今中國的深厚土壤,并基于這種獨特的實踐而形成的特殊的學科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中國立場。思想政治教育與其它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一樣,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在拓展國際視野、增強世界眼光方面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但與此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崇洋媚外”“盲目借鑒”的現象。
具體表現為對西方相關理論的過于盲目的迷信與依附。在積極吸收國外學者先進思想理論成果的同時,我們有些學者往往未能科學的辨別國外學者思想中的得與失,未能更加深入地思考這些國外領域的思想理論成果與當今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傳統、本質屬性及現實要求之間的距離,吸取其中的精華剔除糟粕。而是簡單盲目的根據這些思想理論中的某些論點、某些主張來指責、評論當今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依此理論治理的中國思想政治教育。主張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要和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接軌,走國際化的道路。主張學習借鑒國外相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概念從而使中國走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國際化道路。這種把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對比從而找出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缺陷的做法,顯然是不對的。尤其是想從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中來尋求到解決和推進中國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對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發展和推進以及中國所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是背道而馳的。
因此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必須要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目標和教育手段等因素構成的系統教育,是教育者運用教育的力量,促使由于教育對象(指受教育者)的思想現實與教育目標的差異而引起的矛盾.不斷朝著社會所期望的目標轉化,使教育對象的思想政治素質逐步達到一定的教育目標的過程”。從這個概念上我們可以從教育內容和教育手段,教育者等這幾個方面著手創新。
教育內容的創新,是指思想政治內容應該是與時俱進的,教育者所傳達給受教育者的內容必須是符合我國新時期的先進的內容,在當今時代必須保持和黨的大政方針是一致的,積極宣傳有利于國家發展并且必須與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原則。但是要謹記內容的創新并不是對內容的徹底改變和否定,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的創新。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經濟還不夠發達,因此應該把創新的內容建立在以經濟基礎為中心上,全面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增長。還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指導綱領,這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才不會偏移方向。
教育手段的創新,是指教育的形式應該是多樣化和靈活性的,在當今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支干發揮著重要作用。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焦點大都體現在教育手段上。教育手段是否能引起受教育者的關注,則關鍵在于其是否具有創新性。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教育方法要正確,要緊緊結合新的形勢。結合人民群眾的思想實際以及他們自身要求來進行”。
教育者的創新,是指從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在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方式上的創新。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是進過專門的訓練可以有效的對受教育者實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的受教育者教育的程度。此外教育者的個人魅力也對教育者和教育效果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因此教育這要時刻保持著對思想政治的高度熱情,時刻關注黨和國家的領導方針政策,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做事的標準,緊跟時代的步伐。在當今時代背景下以經濟建設為重心,也要時刻把握好思想政治的路線,把經濟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結合起來。
三、當今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應以人為本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自從人類出現階級以來就存在的必然現象,也是社會歷史領域中的一種客觀事實存在。因此,從實際的人出發,是馬克思主義觀察社會歷史現象的根本觀點和方法。縱觀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兩者在本質上還是現實的人的關系,兩者是緊密相連的關系,歸根到底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還是以人為核心的,人的主體性地位應該值得弘揚和培植,是人真正成為自由活動的主體,也是在當今時代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更加驗證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為本”的學科。從現實的人的角度出發,就是不僅要從社會發展方面來考察強調客觀社會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原點,在主觀方面也要從主體人的角度來看待,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特點。人的主觀能動性成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與行、被動性與主動性、社會性與主體性就可以辯證地統一起來。
因此立足于人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應滿足于把人的需要作為主體,人的需要分為基本需要和高層次需要。所以先滿足于人的基本需要,從關心人這個角度著手。思想政治教育應本著“人”和 尊重人、滿足人的不同的需要著手,這才是最關鍵的。人不僅有物質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并不排斥人對物質方面的需要。因此對人的關懷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人需要各種的物質和精神關懷,尤其是人作為一種特殊的主體更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關懷。物質需要是人得以延續自己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質需要。思想政治的人文關懷應當充分尊重和理解人對其物質和精神上的追求,大力發展生產力來滿足于人的需要。通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不斷改善人的物質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切實維護好、發展好人的各方面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人們在滿足于自身的需求之外要追求更好的精神需求,從而使人們的思想達到崇高、真誠、友善的境界。
本文立足于當今時代背景下論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外來思想和文化的沖擊所產生的一些問題,并且闡述了一些解決問題的觀點。但并不表明我們的研究可以忽略研究視野的開闊性、開放性或者世界性。當今世界是一個高度一體互動的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當然也應當放眼于世界。我們應該站在更為廣闊的視野中去研究他們的存在形式,總結經驗和把握規律,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江澤民. 在中國文聯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01-12-19(1).
[2]袁貴仁.加強有說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N].光明日報,2002—3-26(BI).
[3]劉建軍.實現科學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歷史使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12).
[4]楊國欣,江鴻.思想政治教育溝通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5]江澤民論精神文明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驛城區水屯鎮陳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