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得到迅速發展。網絡文化對青年學生政治社會化獨特影響越來越大,本文對此進行了探究性分析。
關鍵詞 網絡文化 青年學生 政治社會化 影響
與網絡密切相關的網絡文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網絡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劃時代成果,它所包含的豐富的經濟、政治、教育等諸多信息對廣大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涵義及其內容
大學生政治社會化是指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較為系統地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接受政治文化教化,學習政治知識,掌握政治技能,內化政治規范,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形成政治情感、政治態度和價值取向,不斷提高自身政治素質,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履行政治權利和義務,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最終成為符合社會主義政治要求的社會成員的過程。簡而言之,政治社會化就是大學生逐漸接受社會的政治文化規范,并使自己逐漸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甚至終身的過程。
關于政治社會化內容,學者們多數認為:政治社會化內容包括學習政治知識、確定政治信仰和政治態度、掌握政治技能、充當政治角色四個方面。政治社會化從一般內容的角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在認識層面上,學習并建構政治理論框架;在心理層面上,養成政治情感和價值取向,形成政治態度;在參與層面上,培養和掌握政治生活的基本技能。
二、當代大學生接受網絡文化的現狀
2012年8月,《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高等教育穩步發展。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316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9%。從年齡上看,大學生多在18-23歲之間,屬于青年社會群體,是具有行使政治權利的正式公民。調查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達到5.38億,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學生仍然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群體,占比為28.6%,大學生網民是網絡使用最活躍的群體之一,該群體在大部分網絡應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2012年8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1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網民上網時間為21小時/周,大學生群體在大部分網絡應用上的使用率較高,其中搜索引擎、網絡新聞的使用率分別達92.3%和85.4%;網絡音樂和視頻的使用率分別達88.8%和78.9%;即時通信和電子郵件使用率為95.1%和82.7%;網絡購物、網上支付和網上銀行的使用率分別達64.9%、58.6%和58.4%。大學生作為社會生活的特殊群體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群體特質。他們對精神需求的程度往往超過對物質的需求。
三、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消極影響
網絡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有著較大的負面影響,這勢必對大學生政治社化產生消極影響。
1、網絡文化易導致大學生思想的多元化,引起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混亂。網絡文化是一種多元快變的文化,不同類型的文化在網上傳播、碰撞和交融。網絡文化極易導致民族虛無主義思想的產生。與此同時,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和平演變”一刻也沒有放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傳播的控制力和影響力,不遺余力地推進“網絡殖民化”,向世界特別是仍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傳輸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對正處于成長階段、思想尚未定型的大學生而言,面對大量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觀點,一些零碎甚至片面的政治感受都可能動搖和改變其極不穩定的政治價值觀,造成其政治價值觀的混亂。
2、網絡文化可能導致大學生政治實踐行為的缺失。政治實踐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關鍵環節。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很大程度上是在人機交流中形成的,由此可能導致其政治實踐行為的缺失。網上交流是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網絡行為的虛擬性使其政治社會化過程整理明顯帶有一種虛擬化的色彩,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存在著時空的隔離,較之現實社會情境中的社會化相去甚遠。這種虛擬化特征,使大學生在網絡交往行為中形成的政治信念往往帶有某種理想主義色彩。尤其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過程由于缺少政治實踐行為的調整,很可能造成其對現實政治環境的不適應和對現實政治生活的無所適從,從而逐步削弱其參政、議政等政治實踐的興趣和能力。
3、網絡文化極易導致大學生政治責任感的淡化,不利于他們養成良好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態度。基于互聯網低成本、大范圍的信息傳遞方式,任何個體都可以借助電子郵件、新聞組、網上論壇等現代化手段向全球的網民傳播信息。而當前的技術條件還未達到對網絡虛擬行為的有效監控,網絡違規行為得不到有效制止。由于思想的不成熟,一部分大學生出于一時的沖動,可能對一些未經證實的道聽途說的信息輕易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不考慮后果,惡意造謠制造混亂。另一方面,開放的互聯網也使政治生活的透明度逐漸增加,現實政治生活不完善的一面更多地暴露在大學生面前,高度完備的民主目標和尚不完善的民主現實的反差,會刺激著大學生,造成部分大學生對現實政治生活的失望,使其原有的政治認知不斷模糊,甚至產生政治猜疑心。這些將會弱化既有政治體系的向心力,導致大學生政治責任感的淡化,很難實現政治社會化的應有效果。
四、解決問題的對策
基于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我們有必要堅持“依法治網”與“以德治網”相結合的原則。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加強網絡安全與懲治網絡犯罪的立法,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揚長避短,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形成和諧安全的網絡文化氛圍。加強校園網的建設與管理,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占領校園網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開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利用網絡直接開展網絡教育,積極開展旨在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水平的活動,寓教于活動之中,著眼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有效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親歷親為全面提升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當然,關鍵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組織安排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參與集體活動,從而保證大學生順利實現政治社會化。
參考文獻:
[1]陳自原.對當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間接途徑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7).
[2]孫興春.對當代青年的“政治冷漠”現象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06,(9).
(作者單位:贛南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