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解醫學生的生命觀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醫學生生命意識、生命責任感、生命價值認知等均存在偏差。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以專題講座為引領,強化醫學生的生命意識;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增強醫學生的生命責任感;以學科滲透為過程,提升醫學生的生命價值認知與體驗。
關鍵詞:醫學生 生命觀 調查與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028-02
“醫學本質上是關于生命的哲學,是一門坦然面對生老病死、正確對待有限健康,在與疾病共生中尋找快樂和幸福的價值論哲學。”我院作為一所培養高等醫技人才的職業院校,醫學生對待生命的態度不僅關系到自身的生命安危,更關系到病人的生命健康,關系到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與安寧。為了解我院醫學生的生命觀現狀,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醫學生的生命教育,促進醫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健全職業人格的形成,結合我院學生特點設計了此次調查問卷。問卷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對在校六大專業的醫學生發放調查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400份,回收率100%。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輸入與處理。
1 結果與分析
1.1 醫學生生命意識
當醫學生被問及“你是否同意人的生命很寶貴,應該珍惜生命?”時,同意的占92.3%;無所謂的占8.2%;不同意的占2.9%。這表明大多數的醫學生能意識到生命的難能可貴,要善待生命。但是部分醫學生對于生命寶貴的認識僅僅局限在人類自身的生命上,約1/3的學生對于上實驗課用的動物和社會上的公然殺生現象缺乏同情心和憐憫心,認為很正常。7.4%的學生認為人可以主宰其他任何物種在對自身生命品質的評價上,認為充實的占68.4%;感到平淡的占26.3%;覺得生活乏味、沒意思的占5.3%。部分學生因為并非自身意愿而選擇所學專業,因而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處于封閉和抑郁的狀態中。在看待死亡這一問題上,72.7%的學生認為人終有一死,這是自然規律,所以能坦然面對;17.1%的學生對死亡心存恐懼;10.2%的學生表則忌諱談論死亡。也就是說超過1/4的學生對死亡采取回避、漠然的態度,個別學生對死亡存在著錯誤的危險認識,認為由于不可抗力或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是件好事,可以減輕人口負擔。
1.2 醫學生生命責任感
在如何看待醫務工作者失職致病人死亡這一問題上,有8.3%的學生認為這是難免的,2.3%的學生表示將來也可能因為自己的私事置病人的生命于不顧,1.3%的學生甚至會因為利益的驅使對病人加大治療劑量、亂開藥品、做重復檢查。對待自殺行為,89.5%的醫學生認為是對生命不負責任的行為,是對生命的蔑視,是不可取的;3.2%的同學不顧父母親人的感受,認為自殺是一種勇敢的行為,表示可以理解;7.3%的同學認為生命無歡樂可言時自殺是一種擺脫痛苦的方式。同時,約1/3的被調查者承認自己曾有過對生活極度絕望,想一死了之的念頭,甚至有3.1%學生承認有過自殺經歷。對于承擔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這一神圣使命的醫學生來說,敬畏生命、嚴謹從醫意識淡漠,生命責任感欠缺的現狀令人堪憂。
1.3 醫學生生命價值認知狀況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2012年4月發文通報,湖南省內幾所高校相繼出現大學生自殺身亡事件,一條條正值青春年華的鮮活生命戛然而止。網絡上報道17歲男孩為了擁有蘋果產品不惜賣腎致殘,學生對生命的漠視和物質的欲望讓我們膽戰心驚。通過調查,我院醫學生在個體自然生命的認知上,表示喜歡自己的占27.1%;一般的占69.8%;不喜歡的占3.1%,超過1/5的學生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樂觀向上的人,表明部分醫學生對個體自然生命的認同度不高,看不到自身優勢,不會欣賞自己,不能悅納自己,表現出自卑、自貶的情緒。人生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價值,醫療事業又是直面生命的一門學科,因此,引導醫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是生命教育的重點。在“你認為人的價值取決于什么?”的調查中,認為取決于創造財富多少的占19.5%;事業有成的占6.4%;奉獻社會多少的占21.2%。由此可見,當代醫學生對人生價值取向趨向多元化,雖然選擇對享受生活、追求信仰的占了較大的比重,但部分學生傾向于追名逐利,功利性較強。
1.4 對生命教育的需求程度和途徑選擇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活動為手段,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內涵、歷程和意義,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的熏陶、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升華教育,倡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質量、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
調查表明,我院76.5%的醫學生認為開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有7.3%的學生認為不需要。這表明3/4以上的學生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愿意接受生命教育,從而提升生命價值。在“希望學校通過什么途徑來進行生命教育?”的問題上,有22.6%選擇專題講座;18.7%選擇課程滲透;39.7%選擇實踐活動。這表明醫學生更傾向于社會實踐活動這種靈活的形式,在活動中主動感悟生命的價值。通過以上調查分析,我們發現醫學生缺少對生命科學的、系統的、理性的認識,在生命認識上的無知導致了他們對生活、生命的錯誤態度。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和深刻變革期,90后的醫學生價值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價值觀核心由社會本位向個人本位偏移;價值目標由理想主義向現實主義轉變;價值信仰由一元主導轉向多元并存。調查結果顯示,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價值認識偏頗,部分醫學生存在狹隘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思想和一些不健康的享樂主義心態。為此,我們必須對醫學生加強生命價值教育,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價值生命的統一體,只有獻身社會、服務他人才能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真諦。教育在使人認識和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礎上,更多應注重實現價值生命的啟發和引導。對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來說,要善于引導他們發現和探索人生的價值,使他們懂得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要在精神世界里追求更高的境界。
2 建議與對策
2.1 以專題講座為引領,強化醫學生的生命意識
緊緊圍繞認識生命、珍愛生命、守護生命三大主題,開展專題講座。如認識生命篇:“不同文化信仰下的生命觀、死亡—生命的最終歸宿”;珍愛生命篇:“心理健康、快樂成長、感恩父母、善待生命”;守護生命篇:“災難自救與逃生技巧、臨終關懷護理”等。通過開辟校園論壇,營造“賞識生命、悅納自我”的生命教育專欄。在日常管理和學生工作中應努力營造一種積極向上、以人為本的和諧氛圍,讓學生在環境這種無形的教育資源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
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意識應改變傳統的生命教育理念,在推崇見義勇為、舍生取義等崇高品質的同時,重視躲災避險、安全自救的教導與訓練。犧牲自己、成就他人固然是一種高貴的人格品質,但我們并不贊同無謂的犧牲,也并不能就此輕視自身生命,更不能陷入“珍愛自己的生命就是自私的表現”這種認識誤區。生命作為人的載體,是人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人的一切都將毫無意義,只有生命存在才會有人的其他價值的創造、實現和評估。世界上所有的傷害都抵不過生命的消失。因此,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存在都應有一種對父母的責任感和對社會的使命感,這種意識的力量應該強大到使人無論在生活中陷入多大的困境都不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以尋求解脫,好好活著本身就是給予父母最好的報答。
2.2 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增強醫學生的生命責任感
生命教育源于實踐,用于實踐。社會實踐活動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實踐教育活動的常態化,可以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親身感受教育與啟迪,提升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生命是一種責任,熱愛自己的生命,善待他人的生命是對生命高度負責的體現。通過組織參觀醫院產房、嬰兒院、手術室、太平間、殯儀館等,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體驗生命的喜悅和恐懼,教育他們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通過組織參加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引導學生學會關愛與施予,增強生命的責任感;通過組織參觀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名人故居等德育基地,讓學生學會理解生命的價值,懂得生命的意義所在;通過組織參觀監獄、看守所、戒毒所或消防安全、防艾滋病展覽等,使學生增強法律觀念和自我防范意識,自覺維護生命的尊嚴。總之,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升華對生命價值的認知,豐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提升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3 以學科滲透為過程,提升醫學生的生命價值認知與體驗
課堂教學是開展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徑,生命教育應構建思政課—基礎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課程滲透體系。一是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醫學倫理學、心理健康、人文素質修養等課程在生命意識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在加強醫學生倫理道德基本規范教育的同時,系統地進行生命意識的教育和培養。二是重視醫學基礎在生命意識教育中的認知基礎作用。人體解剖學、胚胎學、遺傳學等醫學基礎課程是生命認知教育的基礎。三是豐富臨床專業課程在生命認知中的實踐體驗。臨床課程是學生直面生命、服務病人的專業課程,也是醫學教育的最終歸宿。通過系統的學習使學生對生命結構、生理特點、生命規律獲得科學的認識,使學生理解生命、欣賞生命,進而關注生命、愛護生命。
生命是教育的根本出發點,生命個體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職業院校醫學生生命教育只有充分發揮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合力作用,才能為個體生命的成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立體的良性教育空間,在關愛自身生命的同時,善待他人生命,這不僅是醫學生自身健康成長和職業人格健全的客觀需要,也是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崔婷婷.醫科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研究:現狀、問題及趨勢[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28(12):948-950.
[2]趙允玉.試論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研究,2006(10):94-95.
[3]周靜,孫麗芳,華危持.護理專業學生生命教育的調查及實踐探索[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2):1096-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