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概念是從物理現象和事實中抽象出來的,是物理定律、公式和定則的基礎,是“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是提高物理教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文章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中職物理概念教學的引導性、循序漸進性、連續性、理解鞏固性四個原則。
關鍵詞:教學原則 物理概念 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064-01
物理概念是物理現象和過程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掌握和應用物理規律、物理理論的基礎和紐帶。因為物理規律包括定律、原理、公式和定則等,它們都與物理概念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中職物理教學來說,如何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物理概念,并能夠準確地理解和運用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重要一環。但學生在形成物理概念之初,往往由于種種內在的原因或客觀因素的影響妨礙了正確物理概念的建立。怎樣進行物理概念的教學呢?筆者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提出了在物理概念教學中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 引導性原則
學生在未接受正規學習之前就已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之中,往往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對周圍世界的看法和理解,有了許多感性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已反映了某種物理現象的概括和抽象,但這種抽象并未反映出物質的本質和特點,我們通常把這些沒有經過科學加工,僅根據個人觀察的結果對自然現象從表面上所做的概括和總結,稱為學前概念或虛幻概念。
學前概念在學生頭腦中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且根深蒂固的。例如,“馬拉車的力一定大于車拉馬的力、某人長得很健壯力氣一定很大”等,就是學生中最典型最多見的學前概念,學前概念可分為兩種:一種能對學習物理概念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一種對物理概念的學習起到消極阻礙的作用。物理概念的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對學生頭腦中已經存在的學前概念進行引導和改造的過程。對錯誤的學前概念加以糾正和澄清,使之對形成科學的物理概念起到積極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結合所傳授的物理知識內容,認真研究學生頭腦中可能存在的學前概念,分析它們產生錯誤的根源,以及其中的合理成份。在教學中設法在物理概念和學前概念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引導學生把學前概念轉變成物理概念。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有意識地設置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實驗,引導學生自己找出學前概念中的合理成分和錯誤之處;另一方面在建立起物理概念之后,把學前概念同物理概念進行對照,使之明確產生錯誤的原因,從而促使學生用科學的物理概念取代學前概念。
2 循序漸進性原則
教育學告訴我們,在教學中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也是學生認識能力發展規律的要求。物理概念的教學必須按照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注意形成概念的階段性,學生對物理概念的認識,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全很透徹,就中職涉及到的物理概念而言,并非一定要達到十分嚴密的程度。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好分寸,無需一下子就把概念講深、講全,只需從簡單到復雜,逐漸加深,循序漸進。例如靜摩擦力的教學,開始只要求學生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能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判斷靜摩擦力是否存在、大小和方向,知道靜摩擦力有最大值。如果一開始就對靜摩擦力的各種情況一步到位。有可能欲速則不達。隨著學習的深入和學生能力的提高,他們對靜摩擦力的認識會逐漸加深。學習了參照物的概念后,可以判斷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學習“牛頓運動定律”后,又知道了由物體的受力情況和運動狀態解決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學習了“機械能”后,再討論摩擦力做功和能量轉化的問題。只有把靜摩擦力這個概念分散到整個力學教學過程,循序漸進,才能使學生較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靜摩擦力這個概念。
3 連續性原則
連續性與階段性是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統一在物理教學的整個過程中。物理概念中有些是物理量,如,力、速度、加速度和電流強度等,有些是經過科學抽象出來但實際上不存在的概念,如,質點、電場線、磁感線等。物理概念的定義方式也有所不同,即使是同一個物理量,由于學習階段的不同,所采用的定義方式和描述也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注意把兩種定義和描述統一起來,保持其連續性。不然就會給學生造成錯覺,認為中職物理學習的概念與初中學的不一致。從而影響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例如,某些物理量,在初中階段多用單位量來定義,而到中職階段多用比值量來定義。我們要根據具體情況,講清兩者定義在一定范圍內和條件下的一致性,把兩者的定義方法統一,象速度、功率、電流強度等物理量就屬于此類情況。這樣做既保持了初中到中職的連續性,也會使學生對物理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4 理解鞏固性原則
學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對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鞏固、不完全、不深刻的。并且常和已學過的舊概念發生混淆。鞏固概念的同時,也可以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僅要求學生會背定義是不夠的,達不到復習鞏固的目的。對于物理概念的復習、鞏固,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種方法進行:一是提問法。通過提問理解物理概念所揭示的物理意義。比如在講解質點這個物理概念時,可舉出幾個具體例子,來說明只有在所遇到的問題中可以不考慮物體的形狀和大小的情況下,才能把物體視為質點;二是置疑法。通過置疑法,給出幾種對物理概念的錯誤說法,通過辯析,進一步揭示概念的內涵。比如,學過“彈力”和“摩擦力”這兩個概念后,可以提出質疑:物體相互接觸就一定有彈力嗎?兩物體間有彈力就一定有摩擦力嗎?兩物體間有摩擦力時一定有彈力嗎?摩擦力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嗎?通過質疑,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索、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在實際應用中會對概念有較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概念的目的;三是通過習題練習鞏固概念。學生只有運用物理概念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這個概念。解答習題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所以說習題練習是鞏固概念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但習題的選擇要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復習鞏固,加深理解的目的。
總之,我們在進行概念教學時,應該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符合學生的實際,吃透教材,從實際出發把握教材,深入研究把握好物理概念的教學原則。這樣才能搞好概念教學這一重要環節,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馬建富.職業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郭懷中.物理教學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3]張明明,主編.物理(通用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張國珍.中學物理概念有效教學的策略[J].教師,2011(2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