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口譯教學要先從教會學生“聽”做起。聽力出現問題將直接影響口譯的質量。本文從吉爾的口譯模式出發,通過對聽辨過程的分析,提出培養口譯聽辨能力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口譯 教學 聽辨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080-01
口譯教學是高校英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口譯的信息是通過聽來獲取的,它決定了目的語中信息的成功重組。聽力理解能力不足會造成錯譯、漏譯甚至口譯的中斷。因此,口譯教學的第一環節應該是引導學生會學。鑒于此,本文著重探討高校口譯教學中的聽辨能力培養。
1 丹尼爾·吉爾的口譯模式
法國口譯研究專家丹尼爾·吉爾(Daniel Gile)提出了口譯時“同聲傳譯和交替傳譯的腦力分配方式”[1]:
(1)SI=L+M+P+C即: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聽力與分析( 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 effort)+言語表達(speech production)+協調(coordination),即在同傳中,譯員應完成聽力分析、短期記憶和言語表達3個基本任務,協調是指譯員須協調處理好這3項任務的精力分配,使其有機進行。
(2)Phase I:CI=L+N+M+C,Phase II:CI=Rem+Read+P,即:連續傳譯(第一階段)=聽力與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筆記(note-taking)+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協調(coordination);連續傳譯(第二階段)=記憶(remembering)+讀筆記(note-taking)+傳達(production)。與同傳相比,交傳譯員主要多了筆記任務,交傳第二階段的remembering是短期記憶的延續,是指從短期記憶中提取信息,而note-reading是筆記任務的延續,即辨認記下的信息符號,幫助激活譯員的被動記憶。
2 聽辨過程分析
根據吉爾模式,要使口譯順利進行,譯員本身具備的對各項任務的總體處理能力必須等于或超過各項任務需要的總體處理能力。其中,聽辨是口譯過程的第一基本任務,包括從載有原語信息的聲波傳入譯員耳朵到譯員辨認出單詞,最后作出判斷,在大腦中形成原語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或概念的全過程。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譯員往往未能及時恰當地協調好精力的分配,造成聽力理解質量下降,影響其他任務的發揮和整個口譯的效果。這些因素主要有:譯員的語言和專業知識、兩種語言的轉換能力、知識結構、訓練強度、心理素質等。
3 培養聽辨能力的途徑
口譯學者鮑剛認為,口譯人員需要具備四個基本要素:語言能力、淵博的知識、個人經驗和才智[2]。因此,譯員應時刻提升自己,自覺完善這些能力以滿足需求。口譯訓練就如同“學開車”,而“教師的任務是將整個翻譯過程拆解成若干分節動作,一環套一環,循序漸進,并經過高強度的訓練最終實現‘上路’的目標”[3]。筆者建議要著重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3.1 重視準備工作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日常的語言積累習慣,辨認說話者的口音,語音語調,提高自己的辨音能力。同時指導學生在接到口譯任務后對會議的相關知識做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要找項目負責人了解情況。包括翻譯內容、時間、地點、日程安排、發言人的國別、社會背景以及其所精通的領域、有無特別的要求等,以更好地聽明白說話人的意思。如果是會議口譯(包括同聲傳譯),最好事先看一下會場,了解一下會議的流程、發言搞、麥克風安排情況。其次要從語言上準備,主要是強記一些專業術語。充分的譯前準備工作會讓譯員信心倍增,減少會場的緊張和尷尬局面。
3.2 記憶訓練
記憶訓練包括原語復述、轉述和聯想。
復述時譯員可以聽不同語言的練習材料,重復聽到的內容。在不做任何筆記的條件下,盡最大可能準確地再現原語信息。訓練內容由易到難,內容長度應不超過15分鐘。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復述訓練之后,可以聆聽不同主題的語言段落,用同種類的語言,按自己的表達和理解進行轉述。同樣,不記筆記。在記憶訓練環節,記憶與理解是同步的。聆聽是通過語言去聽意義而不是僅僅聽語言的詞句。
聯想是另一種有效的記憶訓練法。就聽到的不同主題及其新信息,將該信息與自己已知的相關信息加以聯系,激活大腦中的長時記憶來分析聽到的內容。想象的畫面越具體越詳細就越容易記住。
3.3 筆記訓練
通常情況下,口譯筆記是由文字、線條、符號和縮略語共同組成的。筆記記錄要清晰、易讀,利于辨認。從格式上來說,筆記記錄應該采用從上往下的階梯結構記錄,體現出上下文的邏輯關系,簡化譯員的思維過程。具體操作時,譯員應該首先在記錄紙張的左右兩端留出一定的空白,以方便隨時進行補充和修改,然后以意群為單位, 一個意群占用一行。段落之間畫一道橫線以示區分。
對于筆記記錄中語言文字的選擇,應該采用以母語為主、來源語和目的語相結合的原則。對于譯員特別熟悉的個別詞匯, 記錄時則可以遵循譯員的個人習慣,不必拘泥于某種語言形式。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在講解口譯筆記時要同學生一起做筆記,將教師示范和學生實踐相結合,以強化教學效果。
4 結語
聽力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口譯的質量。從聽辨的角度來研究口譯教學便于教師幫助學生從中找出薄弱環節,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策略,提高口譯技能,更好地完成口譯任務。
參考文獻
[1]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179.
[2]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311.
[3]劉和平.口譯理論與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103.
[4]馬英脈,孫長彥.口譯中的記憶與理解[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78-81.
[5]馬金羽.試析口譯中的聽力問題[J].理論與實踐,2007(13):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