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麗中國”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報告中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我們當前應迫切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深刻理解領會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美麗中國 內涵 構建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091-01
“美麗中國”是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報告中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美麗中國”的內涵應該包括哪些內容怎么建設“美麗中國”?這是我們當前應迫切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深刻理解領會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
1 “美麗中國”的基本內涵
我們黨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美麗中國”這一概念,這是站在歷史和未來的制高點上,就處理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所提出的馬克思主義新觀點,是對唯物史觀和自然辯證法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進展。
因此,“美麗中國”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蘊藏著多層寓意,發人深思、令人感悟。我覺得“美麗中國”至少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從物質層面來看包括美麗的自然環境、居住環境;二是從精神層面來看包括美麗的社會環境、美麗的心靈。
第一,從物質層面解釋“美麗中國”。從字面意義說上,美麗意味著好看、漂亮,即在形式、比例、布局、風度、顏色或聲音上接近完美或理想境界,使各種感官極為愉悅,對自己來說是視覺的享受。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正如一些代表提出的,“美麗中國”的目標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綠色需求、生態需求,就是要還大地以綠水青山,還老百姓以綠色家園。我們的目標應是建設既富強又美麗的中國,不僅要增加GDP,也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擁有健康,這就要有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茂密的森林、廣袤的草原。
要實現真正的富庶文明,必須要做到經濟和生態共贏。發展經濟,并非追求浮華的表象,而是堅守樸素的本真。面對歷史和未來,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是中國的必然選擇。十八大報告中說,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生態文明,要在融入中建設,在建設中融入。孤立地談生態、談環保注定是事倍功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真正使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發展之中,成為應有之義,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說,“離開經濟發展講環保,那是緣木求魚;離開環保談發展經濟,那是竭澤而漁”。生態文明建設和諧融入到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方面,這種融入背后,體現的是科學發展的真諦。
第二,從精神層面解釋“美麗中國”。美麗是美學,美麗也是哲學。“美麗中國”離不開秀麗山川、秀美風景,但“美麗中國”的內涵顯然不僅止于生態、止于環保,更重要的是民眾心靈世界的美麗。“美麗中國”,美在文化,美在歷史,美在人文。最美是人,身處經濟社會而不一身銅臭,知有所求有所不求,格物致知,秉古人遺風,行現代之事。“美麗中國”,沒了最美中國人,如無根之萍、無源之水,徒具美麗外表,不具美麗生命。
“美麗中國”是詩意的、浪漫的。美麗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踏踏實實去創造、去實踐。節約身邊的一滴水、拾起地上的一張廢紙、公交車上的禮讓、對摔倒老人的幫助……美麗就在這些細節當中。“美麗中國”需要我們去發現美、創造美,更需要呈現我們的道德之美、人性之美。我們身邊時常有很多平凡的感動,我們每一個人也可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感動身邊的人,這些感動與被感動匯聚的不僅僅是善行,更是“美麗中國”的精神力量。
2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關注十八大報告所涉及到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生態的全面問題,是每個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美麗中國”這一概念,讓人眼睛一亮,讓我心生感慨。“美麗中國”的出現代表一種時代的來臨,夾雜著民意對政府的期盼,凝聚著公眾對未來的憧憬,我們期待著一個“美麗中國”的實現。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
首先,要求人們在思想認識、生活態度、生產方式和行為模式上,做出重大調整和創新。我們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置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進行部署。從十七大的“四位一體”發展到十八大的“五位一體”,這是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新發展、新成果,是我黨對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做出的新調整、新安排。必須有更加具體和科學縝密的戰略舉措來保障這一目標的實現。對此,十八大報告作出了四方面的安排。即:“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相信在中央的科學部署和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我們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就一定會建設成“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其次,“美麗中國”的實現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共同努力。社會的建設不是某一方面的進步,而是科學、全面的發展。政治、經濟、文化等每個領域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每個時代,如果各行各業都能夠實現價值,努力完成本職工作,努力創新,攻堅克難,自覺地去維護他人的利益和權力,我們的社會就能實現“美麗中國,科學發展”。
再次,“美麗中國”的實現需要全體國民共筑道德高地。國無常俗,教則移風。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十分注重道德的教化和養成,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物質建設十分重要,道德建設更重要,在建設“美麗中國”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實現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更應該是國強民富、精神豐盛,道德建設筑成高地。
“美麗中國”這一提法仿佛一把火炬,照亮了通往富裕文明的康莊大道。“美麗中國”,要美的是中國的山山水水,更要美的是民眾的心靈世界。我們期望一個“美麗中國”時代的來臨,也會用自己的努力助推“美麗中國”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周生賢.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N].中國環境報,2012-12-03.
[2]焦健.美麗中國生態文明[N].中國青年報,2012-11-13.
[3]李力言.用生態文明的力量托起“美麗中國”[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2-11-12.
[4]王宏斌.生態文明與社會正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1).
[5]張進蒙.馬克思恩格斯生態哲學思想的運思理路[J].哲學研究,2009(11):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