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環監評專業學生就業需求的增加,社會對環評專業教師實踐能力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下廠實踐成為擴充教師知識面與增強實踐能力的可行途徑。本文主要探討專業教師下廠實踐的作用,以及在下廠過程中如何從工作實踐出發重新設計環評課程教學內容和更新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職院 環評專業教師 下廠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109-01
環評是環境影響評價的簡稱,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是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我國早在2002年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隨后2004年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制度的頒布和實施,社會對環境影響評價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愈來愈高。
1 專業教師下廠實踐的必要性
社會對環評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隨國家對環評的日漸重視而隨之增加,對環評專業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自身素質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從單純理論知識講解轉變為不但要有扎實的理論教學基礎、同時還要有廣博的知識面,最重要的是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2006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要求要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教師的比例。為達到教育部增加專業教師企業工作經歷的要求,下廠實踐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起到增加專業教師的實踐工作經歷的明顯作用,還能在增加教師實踐能力的同時起到盡快培養專業教師的重要作用。
2 教師下廠實踐對環評專業學生培養的積極作用
2.1 以典型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分析進行課程定位
根據學院要求,筆者在徐州環境科學研究所開展了為期半年的下廠實踐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我將我院環評專業學生課程設置的具體內容與企業技術人員進行了交流。我院將環評專業學生未來就業中可能涉及的工作環節、職業能力與開設課程相掛鉤,課程設置以學生就業為最終目標進行針對性教學。學生課程被劃分為職業基本技術和職業技術兩個部分。本專業學生有專業核心課程4門,其中一門就是環境影響評價。環評課程屬于職業技術部分,其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為:(1)進行污染源和環境質量現狀調查;(2)進行工程分析;(3)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和預測;(4)擬定環境質量控制措施及污染控制對策;(5)編寫環境影響評價大綱和報告;對應的職業能力是實施環境影響評價,編寫評價大綱和報告。這樣的課程定位得到了企業人員的認可,也為學生畢業后能真正適應企業的實際工作需要打好了相應職業能力基礎。
2.2 校企人員合作,組建教學團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非常重要。能否形成一個結構合理、人員穩定、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學團隊是保證課程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1]。因此,在下廠實踐的過程中,筆者與實踐經驗豐富的環評工程師們組成環評單課程教學團隊(工程師1人,助工1人,講師1人)。在這樣的單課程教學團隊的教學過程中,不但能保證理論知識的教學,同時能夠保證真正與實際工作相聯系的實踐經驗也能夠及時的傳授給學生,為環評課程的教學起到連接實踐,連接工作實景的作用。
2.3 搜集大量環評現場教學素材,積累教學案例
環評課程在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涉及到各類項目實體,如在環評報告表編寫教學過程中就有建設項目所在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簡況這一教學環節。這包括自然環境簡況和社會環境簡況。主要是簡述與建設項目選址所在區域關系密切的自然環境狀況和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現狀。這就需要提供大量的地形、生物多樣性等材料和社會經濟結構、教育、文化等資料。僅在環評課本上是不可能提供足夠的實例以供教學。如在環境質量狀況這一環節的教學中,要重點講述建設項目所在區域環境質量現狀及主要環境問題和主要環境保護目標。這就需要利用有效資料闡述與建設項目有關的各環境要素(環境空氣、地表水、地下水、聲、生態)的環境質量現狀,并須提供相應監測資料。這些材料也是課本容量遠遠滿足不了的。單從課本講述中,學生很有可能無法實現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是教學的形式因素,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手段[1]。在下廠實踐過程中,專業教師獲得的不僅僅是工作經歷,同時接觸到大量環評項目,積累了環評素材和實際環評項目案例。在教學中使用真實的案例進行授課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信息的收集、傳輸、處理和分享來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2]。教學信息的搜集是搞好多媒體教學的前提。教師下廠實踐恰好可以很好的開展這一工作。通過教師下廠實踐,將接觸到的各類材料整理加工可以制做出適合教學的環評課件。
2.4 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合理設置教學實踐環節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工作實際能力。環評的實踐性很強,學生要進行實踐環節訓練才能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從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重能力、求創新”[3]應用型人才出發,要把實踐教學貫穿于環評教學的始終。在課程設計上采用“教師引導、項目驅動、 團隊運作[4]”的模式,調動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環境影響評價》是實踐為主的課程,可以將教師下廠搜集的項目實例做為教學項目,通過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社會培養應用型的環境影響評價人才。
3 下廠實踐對教師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環評工作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可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工作實踐中,積累實際的工作經歷。各種項目被應用于教學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在下廠的過程中,專業教師可以在實踐中對專業知識進行再研究,提高科研水平,有助于環評專業教師的成長和未來發展。環評專業教師不僅完成工作實踐,更是進行專業研究和經驗積累,能夠提高回校后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水平。
開展環評專業教師下廠實踐工作能夠更好的為培養應用型環境影響評價人才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善峰,陳前虎.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課程群建設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0(2):52-55.
[2]何笑叢.淺論法律教學方法的探索與綜合運用[J].法治與社會,2012(3):213-214.
[3]金建祥,丁成,韓香云,等.環保設備工程專業建設規劃與課程體系建立的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41-42.
[4]王智慧.應用型本科計算機軟件課程體系建設初探[J].職業技術,201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