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計算機教學當前教學方法比較陳舊,教學效果較差,在實際教學中引入“任務驅動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團隊意識,教學效果明顯提高。本文以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為例,闡述了“任務驅動法”的實施和注意的問題,對高職計算機教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任務驅動 高職 教學 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164-01
1 當前我國高職計算機教育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的高職教育蓬勃發展,高職院校已經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在人才培養上卻存在一定的問題,造成了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時無法快速的適應崗位需求,同時,用人單位無法招到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作為高職院校,所能做到的是改革當前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使之更好的適應行業的需求,為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強技能的人才。
計算機基礎是各高職院校必修的一門課程,也是高職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門基本技能。在硬件設備上,各高職院校都有很大的投入,但是在教學方法上大多數還是沿襲傳統的講授式教育,致使學生把計算機作為一門學科理論來學習,并沒有把計算機應用技術作為一種工具來掌握,不能把所學的知識和實際的工作需求聯系起來。
鑒于以上問題,作為高職院校的計算機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和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采取先進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夯實基礎,為日后走上工作崗位做好準備。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各種計算機考試,我覺得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2 “任務驅動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可行性
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的主要側重點是應用,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知識傳授的目的主要為了服務于實際工作任務的完成。和其他學科相比較,這門學科的知識比較繁雜,涉及的方面很多,要求教師在講解中經常把前后的內容穿插起來,這樣就給教師講解帶來一定的困難,如果使用“任務驅動法”,教師就可以把整塊的知識分解為一個一個的任務,同時可以打破教材的順序,把相關的內容前后穿插起來,設計成一個任務,這樣就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對于學生而言,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對眼、手、口、腦等方面進行鍛煉,把原來教師手把手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變成自己主動完成教學任務,拓寬了思路,更加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3 “任務驅動法”的具體實施
3.1 任務設定
任務是“任務驅動法”的核心,所以“任務驅動法”的第一步,也是前提條件就是設定任務。
(1)根據目標分解任務。
首先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實際應用和學生的知識層次設定本章節的具體目標,目標要盡量涵蓋大多數的知識點,務使知識沒有遺漏。分層次的根據目標設定任務,針對整個章節設定一個總體任務,根據不同小節把這個總體任務分解為若干個子任務,再根據各個知識點把分任務再次細分為各個具體子任務。當內容復雜時可以設置多層任務結構來實現化繁為簡的效果,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就不會因為有大量的知識點望而生畏,可以循序漸進的完成任務,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力和自主能力。
(2)集中突破重點難點。
每個章節的內容都存在重點和難點,對于這些教師不好講,學生學著難的內容,教師在設置任務時,要盡量要通過不同的子任務來從多角度沖擊這些重點和難點內容,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會到這些內容的含義。同時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進行及時的引導,盡量引導學生獨立完成任務,教師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出來,而且對知識的掌握會更加牢固。
(3)引導點到為止,注重激發潛能。
“任務驅動法”要求教師起到引導、協助學生完成任務的作用。對于學生的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指導時要做到張弛有度,點到為止,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互相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自立能力和團隊意識。
3.2 任務完成
在教師制定完任務后,經過對任務的詳細分析,學生就應獨立的完成各個任務了。一般情況下,完成任務的過程一般采用分組協作法,就是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小組之內分配各自子任務,小組之內信息共享,遇到問題一起討論,最后完成任務。在各個小組之間還存在時間和質量上競爭。這樣就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團隊意識、協作意識和憂患意識。因為存在著競爭,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提高,同時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任務中來,也是學生感受到了自我價值的存在,增強了自信心。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細心觀察,發現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普遍出現的共性問題,和個別出現的個性問題,針對不同種類的問題給予學生及時的引導和幫助。同時,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在某方面有優勢的學生促進其發揮特長,而對在某方面有劣勢的學生加以引導,幫助其提高。
3.3 任務評價
任務的評價和總結是“任務驅動法”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任務完成的質量決定著學生學習的延續性和動力。因此,科學正確的評價能夠客觀的反應學生的學習效果,適當的鼓勵能夠滿足學生的成就感,同時激發學生后續學習動力。在評價中,教師要注意以下兩方面問題:
(1)評價不僅僅針對于任務完成結果,必須要貫穿于整個任務的完成過程。因為結果固然重要,過程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學生的鉆研精神、合作意識會被激發出來,能力也就隨之提升。教師要在過程中給予學生及時的評價,這對于整個評價體系是極為重要的。
(2)要注意對于學生的鼓勵性評價。學生對于獨立完成的任務是有成就感的,教師要適時的給予鼓勵,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努力探索的積極性。當學生在探索中有所突破時,教師要積極地予以表揚,當學生陷入困境時,教師在引導其完成任務的同時要予以鼓勵,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汲取精神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習的效果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能力也會有大幅度的提升。
4 結語
在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法”能夠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處理能力,增強了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和團隊意識,有效的建立了課堂與實際工作的聯系,對知識的掌握更加形象化、具體化。符合國家對于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為國家建設培養了更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單光慶.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9(12):35.
[2]肖勝陽.在計算機課程教學中開展項目教學法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3(10):48.
[3]趙穎.任務驅動法在高職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