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服裝專業教學存在教學理念和技能訓練上的一些問題,而現代服裝教育正處于一個求新求變的過程。本文就中職學校服裝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探討,并且對培養學生的思維給出了一些方法建議,希望能夠給當前的中職院校服裝專業教學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中職學校 服裝專業 設計 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188-01
1 中職學校服裝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方面
縱觀我國當前的中職院校,服裝設計專業脫胎于藝術院校。服裝設計涵蓋了美學、繪畫功底等方面的修養,又由于藝術院校中服裝設計專業的主要師資力量集中在美術方面,長此以往,便出現了服裝設計近乎等同于“畫服裝”的現象。學生不僅在入校的門檻上就被要求一定的繪畫水平,進校后更是需要用大部分時間來學習很多美術課程如:素描、色彩、時裝畫技法等,即使他們也會學一些制作工藝方面的知識,但因為不利于實際操作,其實際被應用的比例較小。很大的弊端是,非藝術類院校還效仿了他們的辦學方式,因此,一種流行的觀念認為:學制作、學工藝只能培養“工匠”型的學生,無法培養出設計大師型的高徒。
同時,這種固定生硬的模式也引發了一些問題:一則,年輕教師們對工藝課的教學不夠重視,從而削弱了學生們的專業知識的吸取;二來,學生們也覺得工藝課太枯燥,且容易束縛自己自由創意的藝術思路,于是就不重視,不喜歡學。這些學生參與工作后到服裝企業搞設計時過于追求理想化的創新,輕視了實用價值,即使設計草圖畫得再好,結果采用率也不高,有的甚至完成了商品化設計,卻不能打板以至于得不到好的樣品。
1.2 技能訓練方面
步入20世紀90年代,工藝教學的重要意義在國內一些院校的服裝設計專業也開始被逐漸意識到,于是一些學校加強了相關技術技能的訓練。然而學生在企業工作后仍然面臨著很大挑戰,這是因為企業要求的是技術全面,風格多變,對時裝有掌握的能獨當一面的設計師,而學校中學生學到的工藝知識相當局限。這是由于學校擺脫不了傳統教育的禁錮,以為服裝工藝教學知識簡單地教會學生進行裁制衣褲,于是他們的技術技能訓練也僅僅局限在常用的一些譬如西服、西褲、馬甲、襯衫、旗袍以及連衣裙等。沒有多余的課時量來分配給較難隨意設計、變化服裝的款式結構。更難以教學生將服裝的款式、結構、工藝設計等各項技術技能融合。
2 服裝專業學生設計思維的培養
2.1 靈活求實的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要因材施教,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分類指導,輔之以多變的現代教學手段,便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每個學生因而在自身水平上逐步提高,最終較好地掌握本專業知識。比如教師能夠通過多媒體教學來開展動畫演示。這樣學生對人體特點與服裝的配合關系,更容易理解,對難點也通過形象直觀的方式,化難為易,如此一來,既能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同時也提升了課堂氣氛,學習任務變得輕松,興趣自然就會濃厚。
2.2 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
設計服裝是為了服務人們。學習服裝專業的一個基本過程是:首要就是得對服務對象有基本的認識,然后基于認識對服裝進行結構性處理,以符合為對象設計服裝的前提,接著在結構設計中詳細分析某一件服裝。在對人體的立體形態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可以結合人體的具體形態進行服裝結構上的設計。如裙子的結構設計分析,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分析褶裥等情況。在這樣一步步的整理和分析下,學生的解析問題能力會逐漸得到提高,學生的結構設計技能也能進步。學習結構設計時,教師可以通過提示來啟發學生,之后學生對款式圖有了認識,熟悉了分析方法便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析,教師補充修改并系統性描述特點,然后在實際規格上進行結構的設計。
2.3 競賽式教學
競賽式教學的目的是教育出一批更符合市場實際需要的,專業能力過關、綜合素質強大、適應就業環境的專業設計人才。通過組織一批專業知識集大成者的教師開展專業大賽,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專業設計能力,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面向市場和生產一線,走向社會,培養真正的社會實際需要的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服裝專業設計人才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其能同時大幅度提高師生在設計上的專業技能,能夠更好地指導老師不僅僅關注服裝的藝術構想,關注設計效果圖的表現力,同時著眼于將作品的創新性、藝術性和其本身結構融為一體。改變教學中重藝術、輕工藝的教學傾向。
服裝專業畢業生在踏入企業后產生的不適應往往來自于所學不足以應付所用。其中和市場需求不接軌,理論跟不上實際,創意出不來成果是一個重要問題。服裝設計競賽式在這方面能彌補了缺陷,源于其自身的競賽激烈性,競賽本身脫離不了生活,因此,它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脫離實際的缺陷,評比機制的一系列也會促進學生更努力去學習專業知識去迎合市場需求,由此一來,他們能同時在競爭中進步和發展。在教學模式改革上,傳統的經驗式教學已經跟不上現代化的市場需求步伐,“口傳身授,課本為主”不再是唯一的模式,競賽通過將學生推向市場第一線,從被動變為主動,也使師生都將直面企業的挑戰,反思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
2.4 創新式教學
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第一步。提出質疑才會有通往答案的道路,這一思慮的過程必然會迸發出思維的火花,不少年輕的設計專業的學生存在著這樣的盲端,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如何去尋找靈感,以為靈感是一切的緣來。但這是不對的,就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的,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設計知識都不懂,有再多的靈感也是無用。因為一個優秀的服裝設計師不是提供靈感為生的,他們掌握完整的設計知識,一整套的工藝知識,才能把他們腦里的靈感付諸于真實的設計圖中,才會有創造出來的機會。提出質疑后,老師們可以鼓勵學生們自己去探究答案,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專業知識能越加鞏固,同時,也能快速發現自己知識本身的不足。
敢于標新立異就是發散思維鍛煉的一種體現。關鍵在于新,要求學生們主動思考,力求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創造服裝,可以從主題上創新,也可以從細節和工藝結構上著手。服裝在經濟迅猛發展的現今,早已突破了其基本屬性的功能,它不再只是簡單的物質需要,而是一種時代的文化符號。而服裝設計更是大大地開闊人的眼界和審美,人們不再對服裝停留在蔽體取暖的基本需要,而是擴大到了一種美感的高度。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各個行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標準是越來越高,人們所需要面對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強的。傳統教育要適應時代的變化,只有積極創新,改變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才能實現校園到社會的順利過渡。
參考文獻
[1]丁英翹.服裝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 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11):10-16.
[2]張俊龍.服裝設計教學“革新”源自社會需求[J].紡織服裝周刊,2010(30):27-29.
[3]鄒奉元,趙衛國.堅持三個結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服裝設計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