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指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自我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取得很好效果,可使學生受益終生。
關鍵詞:數學 自我學習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231-01
1 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依據
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綜合職業能力由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部分構成。其中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被稱為職業核心能力。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把職業核心能力分為8項,包括: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自我學習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能力。
“自我學習”能力,是指在工作活動中,能根據工作崗位和個人發展的需要,確定學習目標和計劃,靈活運用各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并善于調整學習目標和計劃,不斷提高自我綜合素質的能力。它是從事各種職業必備的一種方法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以終身學習為主要特點,以各種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手段,以學會學習為最終目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活生存,學會做事做人,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由此可見,自我學習能力培養是我國能力建設的重要內涵,也是職教改革的必然歸宿。
2 發揮榜樣的力量
利用學生好奇心強,善于模仿的特點,給學生講自學成才的科學巨匠、蜚聲中外的數學家華羅庚的事跡,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祖國的復興而刻苦學習。
華羅庚,1910年出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初中畢業后,被迫輟學。在生活中,他開始發奮自學數學,憑著堅持不懈的努力,于1930年,以《蘇家駒之代數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使中國數學界刮目相看,這篇論文改變了華羅庚以后的生活道路,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推薦到清華大學數學系任教。在清華大學他一面工作一面學習,用兩年時間學習了一般人八年才能學完的內容,一生中在數學領域碩果累累,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撰寫:《堆壘素數論》《數論導引》等十部專著;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是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并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88個數學偉人之一。
華羅庚的警言:(1)自學,不怕起點低,就怕不到底。(2)任何一個人,都要必須養成自學的習慣,即使是今天在學校的學生,也要養成自學的習慣,因為遲早總要離開學校的!自學,就是一種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行路,還是要靠行路人自己。(3)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
3 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增強學習的動機,增強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此話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學習什么,都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達到學進、學好、學透的目的。
(1)精心設計新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對初次接觸的事物有一種好奇心和探索心,在備課時深下功夫,設計好每次課的導入,如:在講等差列前先講數學家高斯的故事,講概率時先做一個摸獎小游戲,以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
(2)多舉生活中的實例,培養學習興趣。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多講與生活有關的例子,使學生看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如,在講負角的概念時,拿去一個鐘表,讓學生看時針、分針、秒針都是順時針旋轉的,它們形成的都是負角,從而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又如在講正弦函數周期時,先講生活中的周期現象,如:一星期7天、一年12個月,其中7、12的整數倍都是各自的周期,而7、12是最小正周期,使學生容易理解,增強自我學習的動力。
(3)運用網絡技術,激發興趣。過去的教學主要依賴一本教材和一支粉筆,隨著科技飛速發展,網絡技術被廣泛用于課堂教學,為了使學生對枯燥的數學產生學習興趣,我精心制作課件,用動態的圖形吸引學生的眼球,使數學課堂的形式豐富多彩。還教給學生怎樣利用網絡查閱數學資料以拓寬知識面,提高了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的興趣。
4 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途徑
(1)確定學習目標。目標是行動的向導,有目標就了有奮斗的方向,減少了盲目性。目標可以是短期、中期或長期,既包括學習的數量,也涉及學習的質量。在每章的學習之前,都要求學生確定各自的目標,成績好的要定高些,成績稍遜一籌的要定低一些,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行,達到“跳一跳,夠著桃子”的效果。
(2)制定學習計劃。“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就要制定嚴密的計劃,學習計劃包括年計劃、學期計劃、月計劃或周計劃等。指導學生寫計劃要有具體的時間、內容以及學習方法等,要與自己要達到的目標相一致,為以后的實施鋪平道路。
(3)實施學習過程。督促學生按各自學習計劃認真履行,要求學生每周一次對自己的實施情況做出反思,發揚成績彌補不足,教學中常把學生分成10人一組,討論某一道題解法,然后選其中一人擔當教師“角色”,到講臺上去講解,其他人更容易理解,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時讓學生自主完成某些內容教學,以培養學生自我感知的學習過程。
(4)評估學習效果。首先是要求學生對自己的自我學習效果做出評估,然后是其他學生的評價,最后是我分析以上情況做出總體評價,指出其中的優劣,使學生能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使今后能更上一層樓。
總之,“自我學習”能力已成為中職教育的新理念,它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主動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自我學習的潛能,促進學習方式的改變,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為學生終身學習、素質全面提高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童山東.自我學習能力訓練手冊[M].人民出版社,2011.
[2]張瓊.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