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是民國初年的大事件之一,對于它的爆發,當時的輿論導向如何,以及人們對這一事件的看法又是怎樣的,該文以《時事新報》為出發點,以時間為序以探討當時國人的政治心態。
一、《時事新報》簡介
《時事新報》,1907年12月9日由邵松權等集資創辦,始稱《時事報》,1909年改稱《輿論時事報》。1910年9月23日出版至999號后,第1000號又將其改為《時事報》,編務為孫玉聲等。 1911年5月13日,《時事報》又改售給黃溯初、張公權、張東蓀等人,并改名為《時事新報》,汪治年任經理,主筆汪劍秋,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時停刊。
二、宋教仁案發生前的民初政治
民國成立后,倡導推行民主政治,不管是革命派還是立憲派都想把西方的議會政治移植于中國,促成了政黨的發展。宋教仁便是政黨政治的主張者和活動家之一,他把實現政黨內閣作為他的政治抱負和革命的最終目的,1912年3月,宋教仁參加了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的第一屆內閣,他熱衷于擴大組織,爭取席位以實現責任內閣,1912年8月,他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他主張把正式總統讓給代表舊勢力的袁世凱,而內閣則應該在國民黨的操縱之下。由于宋教仁的積極活動,在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的國會選舉中,國民黨占了多數席位,成了第一大黨。國民黨在國會中成了不可忽視的勢力,如果國民黨在國會中獲勝,那么當時作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的宋教仁自然會成為責任內閣的閣揆。而宋教仁又難以收買,為了消除最大的威脅,袁世凱對宋教仁采取了卑鄙陰險的血腥手段。1913年3月20日晚,當宋教仁準備乘滬寧車去南京時,突然在火車站遇刺,于22日上午身亡。國民黨對于宋案爭論不決,使自己處于被動地位,袁世凱則步步緊逼,先發制人,與國民黨兵戎相見。7月12日李烈均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接著安徽、廣東、福建、湖南、四川各省及上海紛紛獨立響應,二革命爆發。
三、二次革命后的《時事新報》輿論
(一)以冷靜的態度對待宋案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宋案發生后,全國輿論大嘩,各地國民黨系統的報刊以大量篇幅連續報道事件的真相,揭露袁世凱指使部屬行刺國名黨領袖的內幕和袁世凱調兵遣將,企圖以武力實現其獨裁的目的。其中以北京的《國風日報》、《國光日報》、上海的《民立報》、《中華民報》、長沙的《長沙日報》等幾家報紙最為激烈。這些報紙對宋案的經過都作了詳細的介紹,以確鑿無誤的事實,證明袁世凱是刺宋的元兇。
對于宋教仁的死,《時事新報》始終沒有激烈的言辭,他們的態度表現得極為穩健,歸納起來有以下三點,第一:指責暗殺手段,“暗殺亂社會之秩序” ,斥責殺宋教仁的人“彼賊人不知公理,不知人道”,簡直豬狗不如。第二,不相信其他報紙對政府的攻擊和指責,“非得十分證據,不能斷定其何人所為” ,主張用法律手段來解決。認為在宋案沒有水落石出之前,萬萬不可妄加猜測,不因該用含沙射影之言互相攻擊,警告國人不要道聽途說,當以證據定之。第三,反對國民黨的種種武力行動。《時事新報》認為國民黨的激烈的言論是別有用心,案借題發揮,其對袁世凱的指責簡直是駭人聽聞。國民黨的說法必然會引起“南北方之水火擾亂”。第四,維護袁世凱,批評國民黨和孫中山。國民黨認為宋案是袁世凱所為,《時事新報》斥責為造謠,讓國民黨拿出證據。而當黨國民黨拿出證據后《時事新報》則又認為證據為什么不由審判廳宣布,而由國民黨宣布,懷疑國民黨的證據“自有可以取得之道”,使人“不能釋然于懷” 。可見,對袁世凱的袒護甚至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對于孫中山的批判也毫不手軟,認為孫中山的目的只不過是想“推翻袁世凱而自代之”“以己身為袁氏之代而以所謂國民黨人者為今內閣人之代。”孫中山“除空言除鼓煽除恣意揮霍袁氏所給予之錢以供其某種特別之用外,初未嘗別有所施”。
可以看出,在宋案這個問題上,《時事新報》站在了不公正的一邊,毫無條件的支持政府。而國民黨在宋案發生后,雖然在各種報刊上言辭激烈地批評政府,批評袁世凱,但是在當時形勢下,它顯然處于被動地位,輿論對它的批評指責頗多。也就是說,國民黨從宋案開始已經漸漸失去其話語優勢,雖然站在正義一邊,但輿論卻不站在國民黨的一邊。
(二)《時事新報》成為進步黨的機關報
1913年5月29日,梁啟超為抵制擁有國會多數議席的國民黨,在袁世凱支持下聯絡共和、民主、統一三黨組成的資產階級議會政黨----進步黨。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轉載須注名來源其成員主要是立憲黨人、舊官僚、同盟會中的變節分子和分裂分子,結成的大黨的目的,是為了與國民黨相抗衡。共和黨-進步黨的報紙也遍布全國,主要有上海《時事新報》、《大共和報》,北京《國民公報》,天津《庸言》等。 這段時期,《時事新報》成為進步黨的喉舌,是進步黨的機關報。
進步黨的黨綱有三條:一、取國家主義,建設強善政府;二、遵人民公意,擁護法賦自由;三應世界大勢,增進平和實利。 這個綱領的實質是,以共和為前提,通過聯合袁世凱,與地主階級結成聯盟,建立鞏固的中央政權;在此基礎上,實行政治改造,確立民主共和制度。 在國會問題上支持袁世凱,同時加強內閣,建立強有力的政府。進步黨所倡導的聯合政權主要是通過聯袁付諸實踐,聯袁是他們政治路線的重要環節。由此觀之,不難理解作為進步黨機關報的《時事新報》為何在很多大政方針上基本站在袁世凱一邊了。
(三)二次革命爆發,偏袒袁世凱
1913年6月9日,袁世凱免江西都督李烈均的職務,以黎元洪兼領江西都督。7月12日,李烈均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二次革命爆發。
宋案發生,進步黨人盡管對這種卑鄙的暗殺手段感到憤概,但仍采取偏袒袁世凱的態度。當革命派準備一武力反袁時,他們便慫恿、支持袁世凱予以鎮壓。宋案發生后《時事新報》在斥責國民黨的行為必將引起南北分裂的同時大力為袁世凱宣傳,對袁世凱充滿了信心,“京中己近畿各省,其兵隊皆足供袁氏之調遣,其軍械完足,士馬精強者,聞當在十萬以外,此曹皆一心擁護袁氏” 。
二次革命爆發后,事實新報在輿論的宣傳上和進步黨保持一致,其報道呈現出兩個特點:第一、對于政府用兵采取正面報道,為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進行辯護。在二次革命過程中,蔡元培試圖從中調停,蔡元培主張袁氏退位以解決問題,《時事新報》認為因少數違反民意之人挾武力反對,而讓袁世凱退位,這樣有負于人民之托,對于國家前途使極其危險的。 第二、對于國民黨采取負面報道,丑化國民黨,二次革命斥為“贛禍”。對國民黨進行“揭露”,認為國民黨的討袁并不代表全國的民意,而僅僅代表國民黨自身。國民黨的討袁行進乃是違反民意的一種做法。
四、結語
1913年國民黨發動的二次革命,就地盤與軍隊額數量而言并不遜于北方,但在兩月之內慘遭失敗。袁世凱在戰爭中獲得了勝利,而且在輿論戰中取得了勝利。袁世凱消滅了國民黨僅有的一些地方實力。這不能不說使當時的社會心理并未趨向武力革命,尚未形成一種倒袁的社會氛圍,因而制約了革命的擴大。二次革命德失敗不僅有著軍事上的原因,而且更有著深刻的社會心理方面的原因,一是辛亥革命后,“破壞告終,建設伊始”的社會心理,使再次革命失去了理論準備和社會基礎。二是民眾厭亂心理,使他們在二次革命中選擇了袁世凱,而拋棄了革命派。三是獨立各省心志不一,缺乏與袁血戰到底的趨同心理,削弱了二次革命的勢力。 筆者認為,袁世凱對輿論控制,進步黨在《時事新報》中的的大肆宣傳,對于上述的民眾心理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民眾的心理需要一定的牽引,而輿論的導向作用不容忽視。
(作者單位:貴陽學院)